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的转型研究

2021-10-12陈富强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媒体融合新媒体

摘要:过去十多年,技术的发展对传媒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媒介的传播形式与特征,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动求变,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积极构建横跨各种媒介与平台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闻传播矩阵,由单一媒体升级为全媒体,成为当下主流媒体最重要的工作。记者作为媒体集团的中坚力量,能否顺利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媒体转型的成败。本文从“信息权力”走向“信息权利”、新闻数量与传播速度的质变、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对新闻的垄断三个角度分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主要特征,阐述全媒体与全媒体记者的内涵,从技术、思维、团队三个要素出发,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记者角色的转型升级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记者;全媒体记者;转型升级;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224-03

如何从传统记者转向全媒体记者是新媒体环境下记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其关系到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场能发挥的作用,是新时期主流舆论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要素之一[1]。在笔者看来,全媒体记者的转型之路,既要锤炼好自身的技艺功底,掌握“十八般武艺”,更应当从新媒体、自媒体那里吸收思想,树立多元、融合、交互、人文、开放的新媒介观。

一、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

(一)从“信息权力”走向“信息权利”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是一种权力,被精英阶层掌控,新媒体时代则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一格局,信息从一种少数人享有的权力转变为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且应当享有的权利[2]。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媒体作为信息中介的价值,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大大减弱。传统的工业化时代,信息的流动有着固定的路线:研发—产品—销售—市场—公关—公关公司—记者—编辑—印刷—发行—读者。而新媒体时代,个人与世界、个人与信息的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往处在信息传播链条最底层的公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成为可以主动选择、主动发声的享有特定权利的需要被服务的用户,其自主性变得越来越强,对于各种类型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3]。用户信息权利的放大对互联网平台上新闻报道的叙事风格、传播语态、呈现形式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严肃、端庄、深度、不接地气的报道形式渐渐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传统媒体因而在网络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其主流舆论引导者的角色难以发挥。近些年,以人民日报、央视等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报道风格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叙事视角平民化、叙事语言亲民化。这些主动革新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反馈,其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上的影响力大幅提升,重新成为互联网上最有力的议程设置者与舆论引导者[4]。

(二)新闻数量与传播速度迎来质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自媒体的崛起,新闻环境从未像今天这般“聒噪”。随着社交媒介平台的普及,受众发声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闻环境成形,自媒体的数量增加,公众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依赖性下降,新闻数量迎来井喷,主流媒体在面对这一变化时普遍显得应对不足。新闻数量陡增的同时带来了新闻质量的严重下滑,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新闻域充斥著各种虚假新闻或错误价值导向的信息。近些年,用户在眼花缭乱的选择中对于深度、有价值、权威的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而这些恰恰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5]。我们应当抓住这一转变,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媒体平台账户建设。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在新媒体环境中迎来质变,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扁平化成为新闻生产领域改革的必然方向,缩减流程,精简队伍,发展采编一体的人才是所有新闻机构需要处理的现实问题。

(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对于新闻传播的垄断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依赖的媒介发生了改变,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猛的背景下,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成了人们最重要的甚至对于不少年轻群体来说是唯一的新闻获取方式。其便携性强,与人体的亲密度高,作为终端集合,能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多种需求,用户随时可以联网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6]。在此背景下,“纸媒寒冬”已成行业必然,并且可以预计未来即便回暖,也只会以新常态的形式,并不可能恢复到往日的辉煌。以人民日报为例,其面向公众开展的新闻报道的重心已经全面转移到线上,地方党报也应当向人民日报学习,积极在线上开辟出新的道路,更好地承担引导公共舆论的作用,扮演好党和人民喉舌的角色。

二、全媒体与全媒体记者

(一)全媒体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受到极大冲击的传统媒体求变转型,走媒体融合之路,向全媒体的方向发展,积极构建全媒体矩阵发展格局。

“全,完也。”顾名思义,全媒体意味着完整的、完全的媒体。从微博时代到短视频时代,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体传播平台不断出现,新闻报道形式日新月异,只有具备在各个不同调性的媒体上耕作的、横跨多个领域的媒体才能脱颖而出。可以说,全媒体首先表现在涉及领域的全面上,从纸质文字端到新闻客户端,再到抖音、快手、B站等各种平台均开展业务。近几年,随着传统媒体的转型步入深水区,业界对于全媒体概念的理解不断加深,从早期覆盖范围的扩大以及不同媒介间的整合互动传播拓展到了全媒体机构、全媒体运营、全媒体意识等等,从思想、政策、体制等层面进一步延伸了全媒体的内涵。全媒体与单一媒体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以全面整合为“体”,以个性互动为“用”。全媒体并不抵制,反而十分重视单一媒体的价值,重视对每一种媒体形式潜在价值的挖掘,体用结合才是对全媒体更加准确的解读。

(二)主流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基础——记者向全媒体记者升级

报业集团的转型需要人才作为依托,记者作为媒体机构的中坚力量,能否顺利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媒体转型的成败。人才是基础,有竞争力的人才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激烈厮杀中生出的关键。在人才转型层面,除了重视综合性人才的引入之外,媒体最常用的策略为内部人员孵化模式,让传统媒体记者接受新的培训,升级成为有着全新意识、具备多种能力的全媒体记者。

对于全媒体记者的定义,业界不同专家持不同的观点。有时全媒体记者被理解为“全能记者”,即一个人掌握所有的专业技能。这种全媒体记者有时也被称作“背包记者”,将所有的设备放在一个背包中(摄影机、记录本、话筒等等),同时承担文字撰写、图片编辑、视频拍摄等一系列工作。李景忠在《准备好,做一名全媒体记者》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肩上扛着摄像机、胸前挂着照相机、口袋里面装好手机……他们是记者,更是编辑、主持人、播音员。”[7]在这种理解中,“全能”成为最典型的标签,全媒体记者应当成为无所不能的通才。

与之对应,还有一些学者将焦点放在“专”上,强调“全”是对于“专”的补充。如解悦在《全媒体记者转型,要“全”更要“专”》一文中的解读:“在新的媒体时代,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其核心要求并未改变:独到的见解、深入的思考、对社会焦点议题的洞察以及对社会发展本质的把握。”[8]无独有偶,詹新惠亦在《正确培养“全媒体记者”》中指出:“全媒体记者的本质在于新媒体背景下新意识形成与新思维训练,在于使用全媒体理念在新闻报道中进行创新。”[9]相比技术层面的“全能”,她认为思维层次上的革新以及运用层次上的创新同样是全媒体记者的重要特征。

在一个技术变革速度如此之快而受众又在不断细分的传媒环境中,我们不禁要问真正能够横跨新闻采编各流程的全媒体记者是否真的具有普遍意义?有多少记者在培训后能够达到要求呢?我们应当明确,全媒体记者并不是用来适应全媒体环境的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标是借助新技术变革引领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从而在新媒体环境中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报道。从这个角度看,将全媒体记者理解为“全能记者”不免显得有些舍本逐末,全媒体记者并不需要样样精通,而是应当在立足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广泛涉猎”。

三、新媒体环境下纸媒记者的全媒体转型升级策略

(一)技术要素:全中有专,主次分明

技术理念与能力的升级是党报记者转型的基础,只有跨过技术关,才有可能发展成为满足新媒体环境要求的优秀记者。笔者认为,在技术层面,全媒体记者应当达到的水准是熟练掌握一到兩种新闻采编技能,并且对于其他技能也有一定的了解,能做到心中有底。

一般来讲,常见的新闻技术主要包括采写技术、编辑技术以及发布技术。总体上来讲,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降低了对新闻稿件质量的要求,并且像手机、笔记本电脑这样的多功能终端可以同时承担多项职能,这两点结合在一起为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升级创造了前提条件。但传统主流媒体的特殊定位和职责决定了其新闻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全媒体记者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对于纸媒记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做到全中有专,主次分明,认清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核心要点,而不是不分轻重地一把抓。新闻生产的各领域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媒体记者对其他技术的学习往往并不是为了独立完成一整套的新闻报道流程,而是通过学习实现对于全局的理解,避免“盲人摸象”式的窘境出现,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承担起本职工作。

(二)思维要素:以全带面,面面俱到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记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全媒体记者应当拥有全媒体思维与大局意识,对各种传播样式的特点由清晰的认识,树立交互意识,将社会舆论的引导与宣传作为工作中的头等大事。

全媒体记者首先要有全媒体思维。不少有着丰富经验的记者受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与报道逻辑的束缚,未能认识到“受众”向“用户”的重要变化,将灌输、教育转变为沟通与引导,这限制了传统记者在线上领域所能发挥的作用。全媒体思维集中体现在用户思维上,具体来说,分为是否能够主动从用户角度出发设置议题、采编报道与是否有意识与用户开展沟通这两个方面。如前文所述,用户话语权提升与主导权形成是新媒体环境的重要特征,如果无法与使用者之间产生共鸣,无法使用户意识渗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全媒体的转型之路也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10]。

全媒体记者还应当有大局意识与舆论引导意识。近年来,我国的舆情环境日趋复杂,社会矛盾往往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呈现出来,记者是党和人民喉舌,需要锤炼“定力”,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自岿然不动”,坚决站在党和人民一边;还需要练好“眼力”,及时分辨出各种虚假信息与错误意识形态,坚决与其划清界限。同样的新闻事件在不同的媒介中传播,效果千差万别,想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全媒体记者应当熟悉不同媒体的传播规律与传播效果,选择最合适的媒介要素呈现新闻内容。如文字的优势在于准确、连贯,深度内容承载性强,而缺点在于不够形象;视频尤其是短视频虽然生动直观,但额外要素过多,无法包含太多思想性的内容。在深入理解各种媒介的优势之后,对新闻内容进行综合呈现,以最优的方式将其展示给受众,如含有大量血腥与暴力的新闻现场既不能完全使用文字与音频(难以感受新闻真实面貌与冲击),也不应仅仅由图片与视频构成(聚焦画面而失去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深层思考),而是应当将这些形式相结合,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多媒体相融合的特性,借用各种手段共同开展报道。

(三)团队要素:以点带面,共同作战

全媒体记者不是要做“单干”记者,恰恰相反,在全媒体环境中分工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信息洪流席卷以及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团队内部人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彼此了解、彼此激励,才能真正处理好新闻报道业务,生产出更多让大家满意的新闻作品。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媒介的复杂程度增加,新闻发布平台的数量也大大提升,这对采编环节新闻产品要素的分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则出彩的新闻通常需要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的方式综合呈现。在新闻采集过程中,涉及录音、笔记、拍照、摄像等多项工作,纵使记者有“三头六臂”,也不见得能在充满未知与突发事件的采访过程中独自完成这些复杂的工作。新闻编辑环节的工作更加烦琐细致,且媒介环境的变化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在提升,新闻稿件往往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刊发,这进一步凸显了团队的重要性。一个优秀团队内部应当包含各个专业的人才,且对工作的划分足够精细合理,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每一个人都应当在其工作的领域有所突破,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改进新闻生产与宣发的各个流程。在这个意义上,全媒体记者不应当被理解为“全能记者”,两者更为恰当的关系为由一个全媒体记者团队共同构成“全能记者”,针对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进行多技能培训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说每一个全媒体记者在同一新闻生产过程中要负责所有的工作,在此背景下,策划型与专家型新闻人才的价值更加凸显,深度采访调查能力、统领全局能力与精准整合分析能力成为最关键的要素。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既有助于推动记者自身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实现传统媒体深度转型升级。在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时,也应当警惕“样样都会却样样不专”现象的出现,谨防主流媒体的专业新闻报道沦为低水平内容的简单重复生产与复制粘贴,把意识与理念的革新放在第一位,积极提升自身技术素养,坚守记者的职业道德底线,努力发挥好舆论引导者的角色,使新时代主流媒体的声音可以传播得更加响亮。

参考文献:

[1] 董艺华.融媒体时代全媒体记者专业素养提升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2):188-190.

[2] 张小强,郭然浩.媒介传播从受众到用户模式的转变与媒介融合[J].科技与出版,2015(07):123-128.

[3] 葛丽莎,张国良.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受众类型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05):83-94,124.

[4] 陈家喜,焦嘉欣.数字时代我国主流媒体的适应与转型——基于五家中央主流媒体的案例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04):89-96.

[5] 石龙舟,李寒清.新环境下新媒体深度报道研究[J].记者摇篮,2019(02):91-93.

[6] 黄蔚.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J].知识经济,2015(20):14-15.

[7] 李景中.准备好,做一名全媒体记者[J].青年记者,2010(20):120.

[8] 解悦.全媒体记者转型,要“全”更要“专”[J].传媒观察,2013(09):46-47.

[9] 詹新惠.正确培养“全媒体记者”[J].青年记者,2011(06):14-15.

[10] 戚佳.媒体融合视角下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探究[J].记者观察,2020(36):68-69.

作者简介:陈富强(1963—),男,贵州仁怀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媒体融合新媒体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