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视角下名人“被去世”现象分析

2021-10-12刘苏雨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媒体新闻传播名人

摘要:当下,新闻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名人“被去世”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名人“被去世”的新闻一直是舆论场关注的重点,常常搅的舆论场沸沸扬扬。借助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一条名人“被去世”新闻的影响力,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几何倍数的放大,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难以想象的。本文拟从新闻传播视角对名人“被去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遏制对策。

关键词:新闻传播;名人;“被去世”;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173-03

一、引言

在互联网背景下,名人“被去世”的新闻层出不穷,权威主流媒体也出现大量有关名人“被去世”的报道。在多次转发有关公众名人“被去世”新闻的闹剧里,不负责任媒体的虚假信息报道一次又一次触碰了中国新闻媒介道德伦理底线,同时也让维护媒介道德伦理的大厦坍塌。

二、名人“被去世”新闻的特点

(一)名人“被去世”新闻数量多

每年经媒体正式发布或公开转发的名人“被去世”事件经常出现,这些新闻事件频频发生且每次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0年5月26日下午,余秋雨就微博对其“被去世”消息进行辟谣。2016年9月13日,有一篇文章称六小龄童因病逝世于绍兴某医院,享年57岁。随后,六小龄童不得不再次通过微博进行公开澄清,此信息最后被证实纯属谣言,相关图片均为拼凑。2021年2月27日下午5点10分左右,吴孟达好友田启文公布吴孟达去世的消息,同时透露吴孟达是由于病情突然恶化而去世,但是在此之前,圈内一众好友便提前给他进行了一场“死亡预告”。

(二)名人“被去世”新闻传播速度快

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新闻信息的网络传播速度也大大提高。在网络媒体覆盖面非常广的当下,名人“被去世”的个人新闻动态信息首先可以通过一些网络新媒体、自定义媒体相继发布,之后名人“去世”的动态会在微博、微信等一些社交网络平台相继出现,一条虚假名人新闻信息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被“昭告于天下”。以袁隆平“被去世”的信息为例,短短半个小时,全民就经历了一次名人“被去世”的传播。

(三)名人“被去世”新闻传播范围广

网络传播糅合了大众单向传播和人际双向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征,最终会演化成裂变式传播结构。在裂变式传播结构中,传播源经过定量转发,便到达了激发层,传播效果进一步扩大后达到了裂变层,形成裂变式传播[1]。根据裂变的传播原理,刚需让裂变的傳播性更强。例如,2017年9月13日10点45分,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发布了一条微博:“最励志的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走了!”当日11点05分,新浪财经发布该消息称,“褚时健去世享年89岁系中国最具有争议财经人物之一”,微博的传播速度之快,这条消息一出立即在微博引起轰动,很快到达变层,微信群、朋友圈等很快就被这条消息所占据。11点21分,云南一家媒体联系到褚时健身边的工作人员,核实后发微博辟谣称目前褚时健安好。

三、名人“被去世”典型案例介绍及评析

(一)袁隆平“被去世”案例介绍

2021年5月22日上午,CGTN发布了一则消息,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同时在微博也发布了此消息,引起了社会轰动。在这则消息传出的几分钟之内,各大媒体就在没有求证的情况下,纷纷跟进报道传播,朋友圈被刷屏,甚至热搜直接“爆”掉。10时54分,CCTV中国电视报也在微博上发布该消息。观察者网、凤凰新闻、新浪娱乐、新京报等第一时间转发了袁隆平“被去世”的信息。百度百科也第一时间修改了袁老的百科词条,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随后腾讯、搜狐、网易、凤凰、新浪、ZAKER等各大新闻客户也集体发布。

11点16分,澎湃新闻率先核实,打破了这种悲痛的氛围,称袁隆平去世是假消息,目前还在医院接受治疗。11点45分,人民日报从三个渠道求证核实,发布新闻称袁隆平去世消息不实。随后,各大造谣媒体纷纷删帖并撤稿,首发媒体CGTN致歉,新浪微博词条被封。就在网友们极度愤慨之时,不幸的消息还是传来了。短短半个小时内,全民经历了一次名人“假死亡”的传播。

(二)袁隆平“被去世”案例评析

第一,名人去世类消息流量非常高。名人坐拥千万粉丝,影响力本就不容小觑。一举一动都处在“全景式监狱”中,一旦某个事件被爆出来,就会迅速登上热搜,引起全民围观。就比如说之前名人结婚生子的消息,曾一度霸占热搜。比如鹿晗和关晓彤、唐嫣和罗晋官宣恋情的事件就曾一度引发微博瘫痪。再比如2021年华晨宇被爆出有孩子、赵丽颖冯绍峰宣布离婚也是在网上又火爆了一波。但是“去世”与这些内容相比,影响力更强。

中国人向来倡导“死者为大”。梳理近年来名人被爆去世的新闻,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纪梵希去世还是霍金离开,哪怕是他们因为去世才被某一部分人知晓,这部分人也会在朋友圈或是微博里转发、评论一下,表示对逝者的尊敬。而这已经形成一种集体的狂欢。所以,这个“去世的人”不管被喜欢或者讨厌,大家都会选择让“逝者安息”,发文祭奠、怀念、致敬。

而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可谓是“重磅炸弹”。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袁隆平身上的种种“标签”已经深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公众可能不知道航空领域的领军人是谁,可能不知道某个一线明星,但是没人不知道“衣食父母”袁隆平。所以,尽管近年来名人“被去世”的假新闻多次被爆出来,但是在这个新闻背后的流量面前,媒体还是没有记住教训,之前反复念叨的真实性又一次被抛在了脑后,信息核实终究成了一道没有迈过去的坎。

第二,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如果说名人自身的热度是火苗,那么社交媒体就是一片草场,网友们的迅速转发传播就像是一场风,将名人去世这个火苗吹散在草地上,火势愈燃愈烈,演变成一场火灾。名人去世的假新闻在短时间内变得“众所周知”,与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密不可分。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是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麦克风,但是它却没有控制我们在何时何地“传唱”的权力。对于一些“被去世”“早去世”的假新闻,一人“开嗓”众人“传唱”,已是常态。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传唱”速度越来越快,短短几分钟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拿袁隆平“早去世”的事件而言,从最开始曝出来到登上热搜榜第一名仅仅花了几分钟时间,点进热搜可以看到,举国皆致敬,微信朋友圈中亦是如此。

四、名人“被去世”现象的原因

(一)因抢时效性而忽略真实性

因抢时效性而忽略真实性是名人“被去世”现象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造成“被去世”这类乌龙事件频发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媒体企业应当承担并负起首要传播责任。试想,经过主流社交媒体公众平台及时发布或大量转发的新闻消息,再经过意见领袖和普通网友的大量转发,其通过舆论渠道覆盖的数量必然也会呈现一个量级跨越式的快速增长。同样,这种名人“被去世”的负面信息也会呈千亿量级的快速增长,危害难以估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社会舆论影响力仍然具有不断上升的巨大趋势,但我国主流媒体以自身的权威性、可信性、真实性的三大优势,在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主导作用。

(二)传播者经济利益助推

传播者经济利益助推是名人“被去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传播者为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刻意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故意夸大名人“被去世”事件的严重性,甚至凭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

经济利益的诱惑,逐渐让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逐渐掉入陷阱。虚假虚拟事物的大量利益产生皆因为“利益”这两个字,名人“被去世”也是因为传播者在利益的驱使下,为虚假消息滋生提供了土壤。随着我国网络经济的快速繁荣和发展,各联络网站运营商家的各种网络营销竞争手段也逐渐花样百出。有些大型网络网站商家为了真正达到网络竞争目的,在网络上制造出轰动效应,以抓住广大网络顾客的眼球,与一些网络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合作策划虚假的网络营销新闻,肆意弄虚作假或者夸大歪曲事实,欺骗广大受众,也就是信息的接收者。

同样,经常会发现有个别的虚假新闻记者由于经受不住权利及金钱的双重诱惑,在对真实新闻进行虚假报道时添油加醋,故意夸大虚假新闻案件事实,以达到自己的报道目的。还有一些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为了及时能够充分迎合多数新闻受众的一种主观需求心理和多数社会公众偏好,同时,为了能够及时吸引公众的关注、抓住公众的眼球,刻意编造一些可能失真甚至虚假的问题新闻,以达到能够引起社会轰动的新闻效应,名人“被去世”的新闻就是其一。

(三)唯速主义

唯速主义是名人“被去世”现象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大环境下,传播者片面追求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匆忙制作新闻,并且在传播时不核实准确的信息就匆忙发布,而其他新闻传播媒体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首发性,不经核实就盲目转载。

五、名人“被去世”現象的危害

(一)危害新闻生命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即准确报道全面事实,包含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若内容失去了真实,新闻也就便变得毫无价值。名人“被去世”严重危害了新闻的生命力,让人不禁感叹对待人类生命存亡的消息尚且如此,那么其他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就更让人怀疑了。

(二)损害媒体公信力

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长期的新闻实践积累起来的社会和受众的信任程度。名人“被去世”的出现会让媒体丧失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影响其在大众心中的正面形象,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每当有名人“被去世”的消息出现时,必然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同时,大众的眼球都会被这些“被去世”新闻牢牢抓住。但是在这些“被去世”占据头条的背后,媒体的公信力也在不断下滑。媒体作为社会的喉舌,对舆论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传播的内容必须真实。不论是国外媒体、国内媒体、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会因为公开报道或转发相关名人“被去世”新闻而面临着媒体公信力严重下滑的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损害他人利益

名人“被去世”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权,给当事人造成了不良影响,还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大发展的环境下,用户可以使用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通信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可以发布各种信息,每一个人都很有可能化身为信息的发布者。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个人信息公开传播的方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名人“被去世”等个人信息展开公布的传播方式。每个受众都拥有对于新闻事件的知情权,而名人“被去世”严重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

(四)易误导舆论

错误的舆论导向出现的原因往往都是新闻媒体为博“眼球经济”,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发布违背新闻真实性的信息。这很容易导致人们产生的错误行为判断,甚至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尤其名人“被去世”一旦被发布,很容易误导舆论,影响力不容小觑。

六、遏制名人“被去世”现象的对策

(一)从媒体层面来看

第一,传播者要加强自律,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媒体的职责是传播事实、引导价值,而非制造事实和制造价值。媒体不能为了追求某种“刺激性”和“时效性”,就将不经过完整的新闻审查流程的新闻转发或报道出来。传播者应坚持新闻客观性与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事实真实,要更加用心地去认真核查、仔细研究验证名人“被去世”的名人信息来源,采用可靠的名人信息数据来源,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强化社会主体责任感。同时,传播者也要回归新闻本真[3]。

第二,传播者要加大核实的力度。各个媒体在公开发布新闻信息时,要核实信息来源是否真实、可靠,特别是名人死亡的消息。主流媒体作为更加权威的信息发布机构,对于网络信息更要加以甄别,确认信息来源后再进行发布,发现谣言立即进行硬性干预,不要为抢时效和独家而跟风传播信息。

第三,传播媒介要加强把关,加大对稿件的审查力度。各媒体要建立严格的约束制度,加大对新闻从业者的监督力度。要制订详细的行业管理规范,建立完善多层次的行业监督管理体系,推行相关行业监督评议考核制度。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新闻的审核机制,杜绝名人“被去世”的出现。同时,在审稿、编辑、管理环节应建立健全总编辑、部门主要负责人、总编辑三级统一审稿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彻底杜绝对名人“被去世”的报道。

(二)从受众层面来看

在新媒体时代,在网状化的传播结构中,每位受众都可以作为一个节点控制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因此把关不仅仅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更是新闻受众的责任,受众也可以通过有意无意的“鼠标投票”进行把关[4]。针对海量信息,公众需要提高理性思考能力,善于思考,善于剖析名人“被去世”消息源头是否属实,防止被言论“牵着鼻子走”。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此外,公众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要理智对待不同意见和看法,遇到问题的同时要注意思考事情的多面性,增强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

七、结语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及随后的调研中,多次提到“客观、真实”,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新闻的首要传播品质之一便是真实,这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若内容失去了真实,新闻也就毫无价值了。为了有效遏制名人“被去世”现象,应正视名人“被去世”现象产生的原因,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媒体新闻传播业的从业者应以更加谨慎、理性的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切忌片面地为盲目追求媒体传播经济效益就完全盲目、完全忽视媒体传播人性中最基本的自我价值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名人“被去世”对社会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朱琳.社交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狂欢与规训治理——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虚假消息为例[J].东南传媒,2021(02):149-152.

[2] 卢蕴波.大众自媒体虚假新闻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2021(07):90-91.

[3] 周怡帆.从“名人被死亡”事件看新媒体新闻真实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181-182,216.

[4] 段海涛.融媒背景下网络虚假新闻研究[J].记者观察,2020(24):64-65.

作者简介:刘苏雨(2000—),女,安徽滁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媒体新闻传播名人
名人摔跤后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