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的民族文化自信呈现与传播路径研究

2021-10-12周芫欧阳修俊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传播新媒体创新

周芫 欧阳修俊

摘要:动画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影视媒体焦点,是促进视觉人类学发展的载体。通过在广西动画中积极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广西少数民族的自然景观之美、民俗风情之美、传统文化之美和融媒体技术之美。广西动画在主题呈现、表现形式和创新传播上,高度体现出民族振兴、文化传承和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本文力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全媒体”理念指导下,构建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广西动画发展体系,从而形成媒体话语的强大合力,打造原创动画的民族文化品牌,推进新媒体多元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广西动画;民族文化自信;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08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西教育学院课程思政专项项目“儿童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XJSZ012;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KY80002

动画作为视觉人类学的前沿阵地,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影视媒体焦点,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少年儿童本身的欣赏特点和理解能力出发,结合代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作品,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创造巨大的审美价值,为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广西动画的主题呈现

随着视觉人类学的出现和发展,广西动画的制作与传播逐渐走向可视化、高端化、多元化和创新化。通过赋予独特的少数民族影视叙述和影像风格,极大地提升广西动画的艺术和生存空间,产生视觉人类学动画的新场域,推进视觉文化的后现代发展。广西动画作品在推广中带着的某种观点、态度、情绪,以及风俗信仰等传播于社会,能对少年儿童进行潜意识的思想指引,从而引导社会的舆论,表现文化的多样性,凸显少数民族的自信和实力。

广西动画着重以人物和故事为内核,运用高科技手段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碰撞,强调汲取民族文化养分,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呈现民族文化自信主题。例如,以民间人物为主的动画《蛙神》,描述了一名壮族少年英雄壮壮,带领壮族先民与象征自然力量的雷公、龙王作斗争,努力开创广西人民幸福生活的故事[1],全方位树立蛙神的英雄主义形象,为弘扬广西骆越文化增添现代融媒体案例。以情节故事为主的动画《湘江1934·向死而生》,以悲壮的湘江战役为背景,讲述了红军小战士黄玉长生和壮族放牛娃韦二牛两个少年在战火硝烟中成长、完成先烈遗志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出革命先烈“向死而生”的精神。该动画将广西桂北的秀丽风光、民俗文化融入媒体制作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树立了广西红色动画的典范[2]。

时下出现了不少广西动画作品,其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效果精彩,是民族文化自信浓缩的集中折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材。广西动画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题材进行挖掘与转化、对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进行融入与创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运用,充分满足少年儿童的审美期待和趣味,极大表现出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最终,推动广西动画产业结构全面优化,提高广西动画的核心竞争力。

二、广西动画的表现形式

广西动画实现了少年儿童与动画媒介之间的深度交流,通过在人物形象、情节叙述和画质声音中提高少年儿童的审美感受力、鉴别力和创造力,最大化地提升少年儿童的动画欣赏水平,深化广西新媒体教育的协同育人功效,为民族文化自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实现动画深入开展的灵魂,生动的人物角色演绎是展示民族文化自信的闪光点。少年儿童能通过欣赏人物的精心表演,很好地把握动画的剧情脉络,熟知作品内含的深刻意蕴。例如,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壮锦的故事》运用手绘动画的形式突出特朗这一人物形象,动画通过具体描述特朗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寻找阿妈编织的壮锦,再现黑风洞探险、太阳山奇遇、寻找海龙王和跨越彩虹桥的一系列冒险历程,引导少年儿童进入奇幻的历险世界。同时,将大哥、二哥的胆小怯懦和特朗的执着勇敢进行对比,造成强烈的艺术反差。通过树立特朗的英勇壮族少年形象,促使少年儿童产生相应的心理暗示效应,获得积极的自我期望传递,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

《百鸟衣》围绕着神奇宝物“百鸟衣”展开,动画刻意塑造两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勾勒人物真实个性,土司依德十分虚荣,爱吹牛、脸皮厚,喜欢残害动物,而壮族少年特洛热情、聪明、勇敢、真诚,喜欢帮助小动物。动画详细展现特洛和白头叶猴“小白头”、仙鹤一起和依德斗智斗勇的经过,最后在七彩凤凰和山神的帮助下,重造百鸟衣,让依德受到惩罚,保护了万翎山山林的和谐稳定。少年儿童在观看动画营造的壮族式人物造型和绘画风格后,接受的不仅是广西动画的审美元素,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生態文明思想。

广西动画呈现的民族文化自信源泉就在于如诗如画的广西山水、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纯净优良的生态环境,通过树立壮族少年特洛这一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形象,从而将鲜明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发扬光大,着力传递广西浓厚的家园意识,显示独一无二的广西人文生态魅力。

(二)情节叙述

情节叙述是推进动画线性发展的关键,少年儿童通过欣赏以情节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叙事艺术,结合英雄叙事理论和原型理论等主导思想,掌握动画创作的发生、经过、高潮和结尾。例如,瑶族创世传说《密洛陀》,动画通过介绍密洛陀开天辟地、孕育人类的故事,展现瑶族“祝著节”的来历。为营造紧张、刺激的气氛和悬念,引发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密洛陀》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通过老师公为小孩讲述远古的传说,史诗般地再现密洛陀为改造天地,招来光明之神、山神、河神、报信神、战神的经过。在定日月、治河山、造人类、斗老虎等情节叙述中,动画情节曲折紧凑、险象环生、跌宕起伏,制造出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美学效果。动画以老师公的叙述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加强叙述的节奏,形成紧致的张力,创造想象的空间,从而给少年儿童带来巨大的艺术惊喜和思考,进一步扩大广西动画的叙述视阈,有助于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蓬勃发展。

(三)画质声音

画质决定着动画的品质高低,少年儿童更喜欢流畅逼真、高清立体的二维或三维动画。可以借助传统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及虚实、留白等方法,加入数字影像美学元素,提高动画设计制作水平。例如,在广西少数民族故事《达稼与达伦》的二维动画渲染中,详尽描述了壮族少女达稼在动物朋友的帮助下,巧妙应对后娘姆伦和妹妹达伦的欺负和刁难,经过几番磨难后穿上阿妈留下的金绣鞋,与土司少年特瓦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3]。动画通过连续切换具有民俗文化符号的画面,生动展示壮族“三月三”的节日习俗、抛绣球舞狮活动、干栏式民居建筑等地域文化特色,让动画与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结合,传神表达出广西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少年儿童在完成“好看、好玩、好笑”的审美体验后,能够从小培养其民族文化情怀,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创造带有新媒体语境下的广西少数民族唯美画面,实现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完美融合,让少年儿童在读图时代获得精神文明的视觉盛宴。

声音影响着动画的接受效果,声音媒介可以丰富动画的表达内容,少年儿童能够通过欣赏动画声音获得对动画的深刻印象。例如,《达稼与达伦》中的人物声音各具特点,后娘姆伦的声音尖锐而急促,尤其是在使唤达稼做家务活的时候,后娘姆伦发出的连续三声尖叫“达稼、达稼、达稼”,一副尖酸刻薄的架势映入眼帘。与之相比较,壮族少女达稼喜欢唱山歌,善于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声音显得特别优美动听。动画刻意把镜头聚焦在“三月三”歌圩节擂台赛上,达稼通过一展歌喉,用美妙的歌声获得土司少年特瓦的青睐。在动画播放的最后,伴随着具有柳州彩调意味的对唱“画眉真巧遇云雀,双双飞落金竹坡,风吹竹林沙沙响,有缘千里踏歌来……”,为少年儿童谱写出幸福美满的大结局。显然,《达稼与达伦》用音效展示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能够起到把握节奏、烘托气氛、增添情趣、表达情绪的媒介作用,充分表达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精神、自信精神和鼓舞精神。

三、广西动画的创新传播

在全媒体时代,广西动画的传播发展日渐成熟,能够满足少年儿童差异化的审美需求,力求探寻新媒体的传播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我们应充分领会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构建具有“四力”的广西动画发展体系,彰显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创新智慧。

(一)全息覆盖的传播力

全息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即文字、声音、图片等方式,集合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AR/ VR技术、传感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有一种传播手段,全息媒体通过营造高度仿真的虚拟情境,积极调动少年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官,令人产生极度的消弭感、交互感、融合感和沉浸感,从而打破以往时空限制的沉闷局面,充分体现有机覆盖的媒体传播力。广西动画正是立足于主流媒体传播平台,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受众制高点[4],通过迎合全息传播领域的社交化、移动化、数字化和可视化趋势,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处理新兴媒体技术,构建共享文化媒体,把原来遗失、分散、失修和琐碎的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数字化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到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之中,进而利用灵活的表象符号阐释民族文化,开拓视觉人类学的影像传播路径,促进广西动画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和新技术协同发展。

(二)全程关注的引导力

全程关注是指表现信息媒介的全过程导入和跟进特点,就少年儿童的信息化生存关注而言,其就是信息媒介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过程,辐射到衣食住行的生活场域,再现主导文化与多元情境的统一融合。随着媒体格局、受众对象、舆论生态、传播技术的革新突变,广西动画作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舆论宣传工具,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具有广西特色、广西风格、广西气派的动画体系,旗帜鲜明地、潜移默化地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自信精神融入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时,广西动画可以为少年儿童带来一系列的衍生文化链接,诸如艺术馆、动漫游戏、纪念T恤、连环图书、文具玩物等相关资源,这些具有“广西动画味”的IP创意设计可关注欣赏、可广泛传播、可运营实用。通过制造具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IP符号,实现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着重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圈[5],可以全面深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拓展,极大发挥广西动画跨文化、跨平台、跨媒介的引导力,从而形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共同体,体现新媒体文化的正面宣传和调控作用。

(三)全效提升的影响力

全效提升是指媒体传播的效率与效果得到整体的提升,广西动画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超级计算、虚拟技术、CG特效技术等现代技术,以真切快捷的方式实现高效的传播与即时的呈现,少年儿童不再满足于院线的实地体验,更多转向网络动画的有机途径,从而实现中国IP网络剧的价值转换,充分展示媒体传播与接受之间的双向性、开放性和时效性。广西动画通过增强视听感官交互性,拉近少年儿童与民族文化的距离,许许多多广西原创动画作品从电影院线走入网络媒体,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和热捧,例如,《海上丝路南珠宝宝》《白头叶猴之嘉猴壮壮》《那世纪》《铜鼓传奇》《喀斯特神奇之旅》《攀霞降魔记》《寻找太阳》《大战人熊婆》《长發姑娘》《灯花儿》《石山石猴石娃子》等,这些有思想、有态度的本土动画强烈表达出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依附感和归属感,展现了广西动画的移动传播途径,能够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从而发挥广西动画的新媒体影响力。

(四)全员参与的公信力

全员参与是指信息载体具有自媒体特性,人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由政府和企业联合投资制作的广西动画是社会公信力的集中反映,它代表少年儿童对新媒体的共同信任。一方面,少年儿童通过动画获得新媒体的权威度。纵观历年来的广西动画作品,基本取材于经典党史、重大事件和民间故事,动画还原历史的真人真事,给予艺术权威的归位,超越媒体生产者与传播者的界限,保证“人人即可发声”的公众可信度。另一方面,少年儿童通过动画获得新媒体的匡正度。实践证明,经过改变媒体受众的单一接受性,坚持讲好广西故事、树立广西形象、做好广西动画,能够及时发现与匡正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反动信息,提高大众的信息筛选能力、甄别能力和辨识能力。通过打造动画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加速媒体舆论沿着“既快又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致力于发出广西好声音,形成强大的广西话语权,推动壮美广西的数字文化发展。

四、结语

民族文化自信是广西动画走向成熟的象征,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之一,是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广西动画通过以民族文化自信为导向,坚持树立信仰、信念、信心,从而形成构建集民族观、党史观、幸福观、生态观为一体的广西动画体系。通过广西动画弘扬民族力、亲和力、感召力和创新力,让民族文化自信精神更加入境、入情、入脑、入心,最终促进广西动画的软实力发展,深化广西动画“走出去”的传播价值。

广西动画强调开辟传统与现代、儿童与成人、视听与媒体的有机耦合路径,力图打破纸质媒介的局限,出现电影动画、电视动画、网络动画、数字动漫等新兴媒介模式。从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打造原创动画的民族文化品牌,突出广西动画的自然景观之美、民俗风情之美、传统文化之美和融媒体技术之美,积极发挥民族振兴、文化传承和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国产动画的传播增添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为新媒体的发展创造有效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怡鹏.红水河流域壮族蛙神崇拜的美学阐释[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03):1-6.

[2] 李仕生.红色题材动画电影的广西探索[J].当代广西,2021(02):55.

[3] 张中旭.论壮族动画电视剧《达稼与达伦》的改编[J].青年文学家,2019(27):158-159.

[4] 赵刚,宋艳,孙萌. 5G时代中国广电新闻业态转型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2):33-35.

[5] 吕国伟.文创IP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无锡锡绣”为例[J].艺术科技,2018,31(09):45.

作者简介:周芫(1983—),女,广西南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新闻写作、影视艺术。

欧阳修俊(1987—),男,贵州天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传播新媒体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