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理论综述与研究展望
2021-10-12李禹刘恒裕
李禹 刘恒裕
摘要:本文针对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系统梳理了相关基础理论,并将其分为三大类理论,并从专业的视角分析了各个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对今后研究做了展望。
关键词: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理论综述
在旅游研究中,关于旅游影响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当地社区居民对于旅游发展的态度和感知方面。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探究对当地旅游发展持有差异化观点的当地社区居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梳理了当下主流研究当地居民感知旅游影响的相关理论,旨在为今后可能进行的系列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1)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被视为解释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感知的普遍性思考与研究概念范式。该理论认为,社会关系由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一系列有序交互关系甚至是互动构成。该关系或互动,依靠社会或心理资源,产生物质或非物质的互惠交换。阿普认为,通过研究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能够有效预测旅游活动中的主客互动交互行为,进而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该观点肯定了一个事实,当地社区居民所表现出的对旅游发展的支持性行为,是受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影响的。具体而言,当居民感知到积极的旅游影响大于消极影响的时候,他们会支持旅游发展;相反,当居民感知的消极影响超过旅游发展会给他们带来收益的预期时,居民的支持性行为会大幅减少。虽然在旅游研究的文献中,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应用,但因其过于强调旅游发展的经济贡献层面,较少关注于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用在社会交换过程的作用,而被一些学者诟病。
2)社会表征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为研究问题,理解当地居民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复杂而深层次的关系,提供了广阔的视角。所谓社会表征,即当地社区内,各个群体成员共有的相同价值观、态度、属性以及解释力等。它源于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与其社会和文化世界的互动。从研究方法层面看,社会表征理论为出位的研究视角,其理论核心观点颠覆了之前一直被学者们所推崇的“社区单元独立论”,即研究旅游发展问题,倾向于将当地居民感知、态度同质化。事实上,如果持有“社区单元独立论”,发展旅游业,会对旅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当地社区的发展具有破坏作用。与社会交换理论类似,社会表征理论在研究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方面,也存在著潜在的缺陷。譬如,在解释构成各个表征的元素方面解释力不够以及针对某种特定感知的形成原因研究时,显得解释力不够充分。
3)旅游地发展的相关理论
旅游地从开发,建设,逐渐发展至成熟,经历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当地社区居民也必然会是这一些列变化的利益相关者。相关旅游研究,针对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相关理论很多。其中,具有代表的理论如下:
社会承载力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社会承载力理论认为,在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感知是正向积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旅游发展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达到了社会承载力的上限,随后当地居民因不能承受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而出现来消极排他甚至是敌对的态度。虽然社会承载力理论对于理解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具有实际的解释力,但在具体解决个案的实证研究中,详细的研究设计方案成为该理论应用研究的瓶颈。
巴特勒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将旅游目的地发展划分为6阶段,即探索阶段(exploration)、融入阶段 (involvement)、成长阶段(development)、巩固阶段 (consolidation)、停滞阶段(stagnation)以及后停滞阶段 (post-stagnation)。旅游目的地,进入到后停滞阶段,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三种状况:下滑(decline)复苏 (rejuvenation)、稳固 (stabilization)。大量的研究,通过检验某一具体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状况是否匹配于该模型的某一个或几个阶段。相应地,处于某一或若干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目的地,其当地居民也对应着存在着相应的感知和态度。该理论从概念层面,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理想化”的生命周期,但具体操作过程中,景区和景区之间差异很大,很难找到适配于全部6阶段的个案。此外,与社会承载力理论类似,它也很难应用于定量实证研究中。
社会破坏理论:普度等人于1999年提出了该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为,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当地居民因在此过渡期中,感受到压力,从而表现出对旅游发展的消极态度和感知。相反,当当地居民适应了由旅游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环境后,他们便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感知。
通过分析了与目的的居民对于旅游发展的感知相关理论,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理论的适用范围、深度与广度,便于明晰日后的研究方向。笔者看来,如果对此研究课题,展开历时研究,旅游地发展的相关理论便于我们解释各个现象的产生。同时,对于旅游经济影响研究,应着重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设计;对于旅游的社会和文化影响研究,尝试应用社会表征理论,展开研究设计,将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卢春天,石金莲.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现状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2(11):32-43.
[2]Smith M D,Krannich R S.Tourism dependence and resident attitud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 783-801.
[3]赵蜜.社会表征论:发展脉络与其启示[J].社会学研究,2017(04):218-246.
第一作者简介:李禹,1989.04,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管理学院专任教师,硕士学历,在读博士,初级职称,主要从事旅游体验和消费者行为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