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的实践路径分析
2021-10-12刘志强
刘志强
摘要: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全球一体化人力资源部门,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重担。在目前在实现企业转型的背景下,各企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现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关键词: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的实践路径
前言:产业工人处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未来晋升空间和职业发展更加重视,希望能够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有所建树,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一、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现状
一是高素质产业工人规模较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变革。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优化,现有的产业工人队伍在职业技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等方面比较滞后,高素质技能工人缺口较大。二是技能人才流动性增大,影响企业产业规模发展。部分企业产品结构由于受原计划经济时期产品布局、订单、产能等影响,技术升级较为缓慢、技术装备工资待遇有个增长的过程,较为落后,这使得企业招聘的产业技术人才在生活环境、交通条件、子女上学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从而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动性较大。三是新生技术工公共福利待遇与高技术含量企业比还有待提高。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构成之一,新生代技术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同样渴求能融入到先进企业或热点城市生活中,在工作机会、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子女就业等方面有所提高。但由于其自身能力的限制和外在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目前新生代技术工在公共福利待遇方面与新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是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是培养既掌握精湛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主要路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都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普通教育是“顶天”,那么职业教育就起着“立地”的作用。我国应该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切实落实“职教20条”开展本科教育,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增加资源投入,积极引导行业组织、企业、专门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理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延伸职业教育链条,为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提供更优越的制度环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职业教育经验,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模式,如“工学结合”“厂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把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规模的高水平技术工人。
二是建立政府、业主组织、工会加高校的职工培训体系。目前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存在机构分散、政出多门、相互掣肘的问题。如职工教育培训的主体既有人社部门,又有各级工会,还有各类职业院校,相互之间既没有明确的分工,也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培养适应經济与社会发展的劳动者队伍,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提升工人技能水平、促进就业,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职责;职工教育培训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劳动关系的三方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的目标和责任义务是高度一致的。高职院校具有专业突出、人才密集的独特优势,可以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建议由政府牵头,积极运用各方尤其是工会健全的组织体系,筹划覆盖从中央到地方的职工教育培训网络,把教育培训—推荐就业—考核定级—学历提升有机衔接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修订完善各行业职工技术考试定级制度。过去企业长期实行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制度,曾对职工学习技术提高技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后改为认定,企业主导认定。随着科技创新和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现在的工种门类已达数千种。政府应牵头组织各行业企业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细致的资格认证标准,行业互认发展认定考试定级颁证制度,并建立技术水平与工资待遇相匹配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一方面会激励职工提升专业技能素养,培养造就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另一方面也可使职工增加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便利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四是克服社会偏见,改善对产业工人的社会认知,提高其职业形象。加强舆论引导,结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和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舆论引导,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努力把金牌工人、大国工匠和创新型技术人才工程作出品牌,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风尚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格局,让那些乐于传承肯于钻研的大师技师真正成为年轻人乐于学习的榜样。提升技术工人的待遇是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社会氛围的必然要求。不仅要给高技能人才令人羡慕的薪酬待遇,为年轻人树立劳动致富、技术致富的榜样,同时要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在劳模评选、参政议政方面适当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增强他们在社会上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扩大在政治参与方面的话语权。
五是将职工交流培训纳入对外交流合作的范畴。国际劳工组织是专门处理包括劳、资、政三方在内的劳动关系相关事务的重要协调机构,其下属的工人活动局具体负责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也提供关于各国职工教育工作状况的丰富信息。西方发达国家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教育培训的成熟经验,多年来一直注重实体经济与制造业的发展,有相对完善且富有成效的培训技术工人的方式方法,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相关国际机构所拥有的专家学者也可聘请来华作为师资顾问。
在传统工人技能养成体系日渐式微的背景下,充分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理顺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优化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制度路径,确保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规模化、制度化生产,从而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庞嘉萍,辛宝英,王小攀.工会服务农民工工作水平调查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