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文科培养需求的计算机公共类课程的改革研究

2021-10-12孙开岩

科技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新文科

摘要:本文由新文科内涵创新驱动,将计算机公共类课程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教材和实验平台建设进行改革,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以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  培养需求  公共类课程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2018年11月教育部吴岩司长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会上又指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切实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自提出“新文科”建设以来,国家发展需求是文科专业人才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使用智能工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外语院校众多的文科生,无疑给全校公共类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我们对全校计算机公共类课程进行可行性改革和实践:主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多学科、涉猎多领域知识,使得专业优化;采用任务驱动、讨论式、研究式、课内外结合式、理论联系实际、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程优质;通过实践创新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出知识更符合、实践能力更强的新型文科人才,实现模式创新。

二、计算机公共类课程改革的意义

所谓新文科,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以现有文科专业为基础,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即在现有专业内涵基础上,以保证其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为前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二是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跨学科专业的新突破,即突破现有文科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理、文科等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对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组织形式、课程体系等重新认识或实现结构重塑。原来的传统文科重视专业培养,专业划分明显,学科建设任务清晰,但是人才培养难以博通,容易形成专业壁垒,制约人才全面发展。而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在于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它是反专业细分的一种新型的专业改革,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吸收专业以及交叉性专业的优势,从而反哺强化原专业的优势。在这样的需求之下,面向全校的计算机公共类课程从课程设置到课程结构设计、再到实际教学、评价以及培养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一系类更为广泛而深化的改革,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培养出知识更复合、学科更融合、实践能力更强的新型人才,从而提升文科专业整体的质量和实用性。

三、改革的内容及要解决的问题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们重点研究文科院校计算机公共类课程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教材和实验平台建设,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線下混合教学开发,最终实现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以适应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自动化”两门课程的课程建设为例来进行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深化课堂教学

传统文科的内核在于“守城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日常工作任务的技能即可。而新文科如果想要在人工智能、环境变迁等新的领域,进行“攻城式”的理念改造,显而易见,就要鼓励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知识的获取。因此,在优质课程建设上,计算机公共类课程首先要对标找差距,发现新目标,挖掘新驱动力,明确改革方向;然后,教师以专业为单位,进行分层教学。

2.创新实践教学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普遍为课堂教学+上机实验相结合,实践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教学实践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是课外的教学实践,采用“课内小组合作学习”+“课外竞赛”的方式,将学习任务进行量化,在各专业将工+文、医+文、农+文、理+文、文+文实践案例融入教学,使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学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毅力、团结力、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3.建立新型考核

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设计合理的教学考核体系,实现因材施教,达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我们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包括入学摸底测试,办公软件基本操作和实用软件综合运用能力,重点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要求学生依据设计内容填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对于参加竞赛的同学可根据情况额外加分,以鼓励学习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以及大创赛等各种竞赛,培养拔尖人才。

4.利用网络平台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慕课、网课、微课应运而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建立基于网络的立体化课程,基于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和学习习惯差异,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网络教学与资源平台,实现网络学习质量监控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计算机公共类课程是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更多是为文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是理论性、应用型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面对外语院校众多的文科生,无疑给全校公共类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对全校计算机公共类课程进行可行性建设,主要将课程进行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建设,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最终培养适应新文科人才培养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邢立波.面向新工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9-160)

[2]王凤梅.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创新教育,2012(58)

作者简介:孙开岩(1976— ),女,汉族,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计算机教学部,副教授,长春 130117

项目研究:本文为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面向新文科培养需求的计算机公共类课程的改革和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为吉林外国语大学“关于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适应新文科人才培养需求,面向全校计算机公共类课程的建设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文科
公共文化发展战略下新文科建设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艺德教育浅析
“新文科”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个维度
公共关系学课程深度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