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坫篆书艺术研究
2021-10-12郭明月
郭明月
摘要:清代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随着金石学、考据学的兴起、新的碑版石刻的出土发现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篆书艺术在乾嘉时期也获得了极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钱坫是其中的代表书家之一。《昭代尺牍小传》说他“最精篆书,得汉人法”,在当时书坛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乾嘉学派的一员,他的学书经历、书法艺术风格对当时的书坛以及后世的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钱坫的生平、学书经历的梳理、书法作品的解读,来探讨他的篆书艺术成就。
关键词:钱坫 篆书 艺术风格
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号小兰、十兰。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钱大昕之侄。家学渊源,熟读经史,精通训诂,书法工小篆。《国朝先正事略》说:“献之工小篆,不在李阳冰、徐铉下,晚年右体偏枯,左手作篆尤精绝”。乾隆三十九年(1774)乡试中副榜,授陕西乾州通判一职,后升知州、兼署武功县。著有《诗音表》《车制考》《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等。
一、钱坫学书经历
钱坫幼年聪慧,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叔叔钱大昕的影响,对《左氏春秋》《史记》《汉书》等均有涉猎。包世臣《钱献之传》云:“钱坫少孤贫,於世事无所通晓,独好读古书。”钱大昕将自己所藏的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赠予钱坫临习,钱坫对此帖爱不释手,勤加练习,不久便形神兼备。钱坫篆书风格恪守李阳冰,取法高古功力深厚、线条均匀,古雅而富有韵致。钱坫曾刊一印章“斯冰之后,直至小生”。《清朝野史》云:“坫篆书空前绝后,翁方纲见之叹绝,以为神授,遂以篆书名天下。”钱坫在晚年得了风疾,右手偏废不能执笔,改为左手作篆,形成了古茂生动、沉着苍劲、气势庞大的新面貌。
清初乃至乾嘉时期,篆书无论在取法上还是在创作上,可供借鉴的范本非常匮乏,这个时期的篆书创作主要以继承李斯、李阳冰为主,结字均匀、线条婉转流畅,称为“玉箸篆”。以钱坫为代表的清代早期篆书名家对“二李”篆书的继承,也推动了玉箸篆在清朝的复兴局面。作为乾嘉学派著名学者,钱坫在学术上和书法上都有很高的成就。钱坫在金石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金石学本身和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长期的治学生涯中积累起来的深厚学养,使得在书法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品有很高的品味和韵味。清朝篆书艺术的繁荣发展,乾嘉学者可谓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钱坫篆书风格和书写观念
钱坫的篆书风格有两种特点,一种是“玉箸篆”,苍劲沉着,方整均匀,线条淳厚,挺秀入古,力道充沛,被称为“无一懈笔”;还有一种是在晚年右手偏废改用左手作书后,几乎不作玉箸篆了,吸取了金文古朴苍劲的特点,字形方圆并举、讲究错落参差,用笔高古苍厚,活泼生动,摆脱了作品中存在的平庸呆板,缺乏生气的旧貌,颇具新意。
藏于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的《清钱坫篆书七言联》,释文:六经读罢方拈笔 五岳归来不看山,款署:钱坫,印章:“十蘭”朱文方印、“钱坫私印”白文方印。上有鉴藏印:“朗庵所藏”朱文方印,此联书体为典型的玉箸篆,起笔收笔不露痕迹,字形略呈长方,线条匀称,转折圆润有度,恰到好處。书风古茂生动,苍劲沉着,结字对称,典雅端庄,线条粗细一致,圆润劲挺。
嘉定博物馆藏的《清钱坫篆书六言联》,释文:独与白云有约 遥疑积雪生香。(见图)款署:嘉定钱坫,印章:“钱坫献之”白文方印、“一字静子”朱文方印。
以上两件作品是钱坫壮年时期篆书作品中的佳作。结字修长,字形安排妙趣横生,加入了金文的创作因素,整体面貌匀称规整、干净清雅,“铁线”功夫深厚。
上海博物馆藏的《钱坫的篆书八言联》,释文:架有异书门无俗客行为世表文作词宗,款署:嘉庆丙寅三月,十蘭钱坫。印章:“钱坫献之”白文方印,“跳扁病夫”朱文方印,起首钤“左手作篆”朱文长方印。上有鉴藏印:上联钤“古堇周氏寳米氏秘笈印”朱文长方印,下联钤“寳如珍藏”“楊鉴”朱文方印。此联作于嘉庆十一年(1806)。
嘉定博物馆藏的《清钱坫篆字卷》,释文:发言为论,下笔成章,逸态横生,新情振起,风雨争飞,鱼龙各变。方之圭璧,涂山之会万重。譬似云霞,赤城之岩千丈。款署:霁亭先生大人训正。嘉定钱坫。印章:“钱坫之章”白文方印、“跳扁病夫”朱文方印。《清钱坫篆字卷》共六行,四十四字。此轴有秦小篆的用笔特色,起笔和收笔一丝不苟,结体平稳对称,典型的钱氏玉箸篆风格,与“二李”小篆可谓一脉相承,显示出对古典篆书法制的遵循和坚持。
嘉定博物馆藏的《清钱坫篆书五言联》,释文:诗人廿四品 帖临十三行,款署:嘉庆八年,嘉定钱坫书。印章:“钱坫之章”白文方印,“跳扁病夫”朱文方印。“奈何以左手作书”朱文长方印。此联作于嘉庆八年(1803),是钱坫于去世前三年所书。
《钱坫的篆书八言联》《清钱坫篆字卷》《清钱坫篆书五言联》此三件作品上有印章“跳扁病夫”、“左手作篆”等,当在晚年右体偏枯后以左手作书。钱坫以其超凡毅力改为左手作篆,笔力苍厚、耐人寻味,较之其右手书尤精绝。
钱泳《履园丛话》记载:“(钱献之)老年病废,以左手作篆,难于宛转,遂将钟鼎文、石鼓文及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各体参杂其中,忽圆忽方,似篆似隶,亦如郑板桥将篆、隶、行、草铸成一体。”钱坫在右手偏废之后,转而广取诸体之长融汇钟鼎之气与汉碑朴拙于一身,左手书篆别具韵味和格调。篆书讲究笔笔中锋、铺毫运行均匀对称,左手作篆非常不易。钱坫运笔稳健,笔力遒劲,益胜其右,确乎难能可贵。
嘉定博物馆藏的《皇清誥授中憲大夫詹事府少詹事錢君墓志銘》盖,释文:皇清誥授中憲大夫詹事府少詹事錢君墓志銘,作于墓志盖5列19字,笔笔中锋,古茂生动,典雅端庄,将钟鼎文、石鼓文及汉碑书体掺杂其中,显示出独特的、拙朴厚重的风貌。
三、钱坫篆书对当时书坛的影响
钱坫被称为“清代篆书第一人”,他完整的继承了先贤经典,并使传统写法完整有序的流传下来,为清代篆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钱坫精通训诂之学,于篆书亦有大成就,翁方纲谓之“献之之学,博而有要,不泥古亦不戾古”,亦有论者称“乾嘉学者中专工篆法者,以钱十兰为最精”。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一批学者型篆书家在用笔和结字方面能够做到“以古为师”,传承秦李斯、唐李阳冰的“玉箸篆”风格,作为当时社会上有着很大名誉声望的书家,他们自身的书法创作,对当时的书写环境和写书理念以及对篆书的创作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这些学者型篆书家精研金石文字学,在研究过程中抄写、临摹,逐渐具备了规范准确的篆书字法,他们的书写创作对于篆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钱坫晚年篆书风格又有所突破,但没有跳出“二李”的范围,不如邓石如的隶笔做篆,开一代之先河,引领了篆书的创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他的价值在于通过对经典的传承,使篆书创作和实践研究逐渐成熟,引起世人对篆书的重视,为之后的书法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意义不可谓不珍贵。
参考文献:
[1]彭福庆.钱坫篆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2]宋立.乾嘉学者篆书观念及邓石如篆书接受问题研究[J].中国书法,2017(04):193+195-196+198-202+204-205.
[3]王其秀.钱坫金石学研究述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1):34-37.
[4]陈鸿森,潘妍艳.钱坫事迹考证[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04):53-59.
[5]孟宗.乾嘉时期篆书兴盛的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8.
[6]宁楠.清代篆书“复古”之风研究[D].渤海大学,2012.
[7].清 钱坫 篆书诗轴[J].中国书法,2015(19):118.
[8]孙乐.从钱坫篆书看乾嘉时期玉箸篆的继承与复兴[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4(08):48-49.
[9]吴民先.斯冰遗韵 文儒清标——读钱坫篆书对联[J].中国书画,2003(04):73.
[10]张俊岭.朱筠与乾嘉篆书[J].收藏家,2012(04):34-40.
[11]朱乐朋.乾嘉学者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2]朱乐朋.论清代乾嘉学者的书法创作成就[J].山东社会科学,2010(0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