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研究》给基础法语混合式教学带来的若干思考
2021-10-12潘鑫鑫
潘鑫鑫
摘 要:《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研究》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系统地介绍了外语教学法的原则,并重点分析“教”如何服务于“学”。本文基于基础法语教学的混合式实践,结合对德法伊教授观点的体会,从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动机的把握、教学实践的混合式设计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教与学;混合式实践
让-马克·德法伊教授是比利时列日大学法语专业和法语教学法专业的创始人。这部《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研究》(简称为《教学法研究》)凝结了德法伊教授二十余年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从外语教学到法语学习,从基本原理到具体策略,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理论指导和启发作用,也拓宽了教学研究者的研究思路。
《教学法研究》的中译本由北外傅荣、张丹两位教授翻译,于2016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内教学法领域的著名专家,译者呈现出了高质量的译本。其中,譯注说明详细严谨,关键术语后附有法语原文,为法语乃至外语学界的读者所亲睐,弥补了国内这一领域译著的空白。
笔者目前从事国内高校法语专业大一大二基础法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使用《法语综合教程》第1-4册,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入选为“新世纪高等学校法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结合教学实践来看,教材使用语言规范、语法讲解全面、课后习题丰富。笔者于2019年底开始实施混合式教学,作为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有很多,加之对混合式教学的一些要领把握的不够深入,这本《教学法研究》像一位良师,及时为笔者答疑解惑,点亮思路。现结合具体实践,就本著作中的一些论述谈几点体会。
(一)角色的转变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长久以来思考的命题。“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支持和保障。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旨在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即综合使用线上平台、借助互联网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最终实现学生培养的根本目标。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式的转变也为教与学关系的变化做出了新的注解。
早在1999年,当代法国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Christian PUREN教授就在著作la formation en question中用一个双向箭头来具体描述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关系。
最初,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在“教学生学”这个阶段,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接着,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因材施教,教授学习方法,“授之以渔”。Christian PUREN认为,因材施教不是教学的终点,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促使学生学会学”,最后达到“放手让学生去学”。但是“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从“使学生学”到“放手让学生学”的单向发展。傅荣教授指出,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走出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以教为中心就是传统的、落后的,以学为中心就是先进的,全盘接受的,有经验的教师应当在两点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法语专业培养标准的具体要求,基础法语是专业必修课模块的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按照教材单元划分,包括语音、单词、对话、语法、练习等部分。结合法语专业的教学实际,大部分学生都是零基础,需要从语音一步步开始学习。如果从一开始教师就采用“放手让学生学”的教学思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会大大加重学习负担,甚至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础法语”这门课程是笔者基于学校的优幕课在线平台建设的,针对小语种零起点学生课上的学时较少的现状,旨在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的课时。也希望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借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有效扩大小语种学习者的知识面。
以一个语音课授课节段为例:
1、课前教师创建教学视频: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通过搜集、筛选互联网资源、拍摄微课资源等方式搭建线上学习平台;
2、学生预习:学生结合教材和教学视频进行课前预习,登录平台完成预习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互相答疑,解答不出的问题反馈教师,用于补充和调整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随堂检测:运用线上的随堂功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系统自动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
4、课后探究:补充主题相关材料;学生提交相应线上、线下课程作业;开展论坛讨论。教师及时答疑并启发学生思考、梳理和总结。
笔者认为,这种混合式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引导法语初学者在课前及时关注教师强调的教学重点,结合教材和教学视频做好准备;在课中带动学生参与课堂,逐步熟悉目的语;在课后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实现知识的内化。值得说明的是,混合式模式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淡化教师的角色,相反,教师在语言方面是学生模仿语音、语调的“榜样”,在交际和跨文化的原则指导下,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能力需求、授课的重难点等,在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中心二者之间寻找尽可能理想的平衡点。
(二)目标的指引
学习动机会对学习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贯穿法语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尤其对于低年级法语初学者而言。德法伊教授指出,外语学习者的怯场在于学习者必须用一种自己不熟悉的语言表达,按照社会语言学家戈夫曼的理论解释,他们是害怕丢面子。此外,特别是成年的外语初学者会感到一种失衡。学习者在学习母语时,智力、社会心理能力和语言能力一般能够和谐共处,但对于外语学习,能力的失衡会让他们感到受挫感。这也是第一堂课受到重视的心理学原因。在法语称为le on zéro(第零课),笔者认为不仅限于教学计划中的第一节法语入门课,“失衡”“受挫”现象的影响在长达半学期的时段内都可能存在,由于其他要素的干预而逐渐出现个体的差异。
在最初的几节课,德法伊教授认为,教师应当宽慰学生,激励他们学好外语。另一方面,由于外语学习会使学习者和自己的母语之间产生一种心理和语言上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社交和游戏活动帮助他们接受这一距离。在混合式教学法的设计中,笔者也尝试加入多种社交和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初学阶段的心理困 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对此笔者深感赞同,但是对学生动机的把握一直缺乏系统性。《教学法研究》一书中从教学法的角度将学习动机分为了四大类: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动机、与学习过程相关的动机、与学习相关的动机和与学习的终极目标相关的动机。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动机是启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如学生们对法语或法国的初印象,包含一些刻板观念。“基础法语”的线上平台补充了很多与法国文化相关的短视频,涉及法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希望抓住这些宝贵的初始动因,因势利导,借助展示目的语国家风土人情,引导学生走进法语世界。
在初始动力的蓄力下,怎样帮助学习者继续树立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学习过程中的“进程动机”和“环境动机”同样重要。“基础法语”混合式平台的搭建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体现:突出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以及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采取考勤10%+线上表现20%+线下表现20%+期末成绩50%的方式进行考核。线下表现包括课堂表现10%和线下作业任务10%。线上表现包括互动答疑与讨论5%、单元学习视频观看10%以及线上作业与测试5%。单一的期末测试会让学生偶尔陷入懈怠的状态,而从“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会让学生重视语言学习过程,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阶段性检测也使得学生的努力得到及时的肯定。“人的因素在外语学习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设立线上论坛区,学生以发帖的形式对预习、课上或课后的内容发问或回答。目前,课程讨论区主题数32个,学生参与生生互答,师生交流发文数600余条,访问量达8100余人次。刚开始只有几位同学发言、讨论,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学生们在交流中逐渐感受到集体的融洽,更有思维碰撞的乐趣,而没有讨论出来的问题教师会选择平台上总结分析,或者课上拓展。
(三)教学实践与探索
在德法伊教授的划分方法中,学习的终极目标比如学业的成功或职业的晋升可以成为学习外语的理由,亦或是激励外语学习的动力。但要注意避免将“外语学习工具化”。学习者的产出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习和教学,但不宜只关注立竿见影的成果。“语言和文化需要一种系统的、细腻的和耐心的路径。外语学习是一场智力考验,是一种独特的人文体验,非此,它就只能陷入效益的纠结之中。”为了避免使学生因一味关注终极性目标而丧失持久的过程激励,需要反复考量教学大纲的实施,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等问题。
按照本学院法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除了掌握法语基础知识,还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劳动品质、道德品质与职业操守,具有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与全球化视野。这些“立德树人”角度的目標要求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课程思政”和“法语教学”关联,为了培养有利于个人发展、专业发展、国家发展,满足时代需求的法语专业学生。“课程思政”并非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需要教师基于现有的资料进行挖掘。教材的编委由国内高校法语专业的知名学者教授组成,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这对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以第三册为例,第1课profession, journaliste和第2课bien choisir son métier都和“职业”有关,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第6课Que faire de la Lune是一篇科幻短文,谈论人类将把月球改造成什么;第8课Portrait d’une femme fran aise,展示了一位法国女性对男女平等的呼声,学生们会发现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由来已久,对此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是一个很好的小组口头讨论的主题;第9课sacrifice maternel讲述的是“母爱”的故事,第10课l’énergie围绕能源,环保展开。另一方面,仅靠教材的内容支撑外语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笔者通过使用互联网资源,整合阅读素材,旨在提高学习资源的时效性、启发性和可接受性。例如,第6课补充了我国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报道,进一步强化了有关星球表达的词汇场,从课文的科幻描述到现实报道,从外国小说到祖国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第10课内容,补充了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线上分享外文报刊中注射新冠疫苗的报道等。
文秋芳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选、调、改、增”四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在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立足教材,筛选合适的材料并安排对应的任务是重要的一步。随着新型通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自主学习方法层出不穷,教师不再是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唯一信息源头,他还需要负责寻找、管理和挖掘(筛选)学生可以在别处利用到的学习机会,德法伊教授将外语教师比喻为从过去的“多面手”变成今天的“乐队指挥”。混合式教学可以让教与学跳出线下有限的时、空,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回答视频后的问题、完成打卡任务、制作指定主题法语vlog,不仅丰富了外语学习中的人文体验,也可以在不同的互动形式和任务达成中强化“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的转化,实现学生的阶段性进步。
参考文献:
[1]Jean-Marc Defays. 法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年第155页至286页
[2]刘作为.家国情怀走进“翻转课堂—基于POA理论的公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第5卷第2期(总第16期)p94-p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