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下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研究
2021-10-12王松晋瑜波
王松 晋瑜波
摘要: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养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来自方方面面对中华传统思想的冲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融合
1 引言
随着中国国力提升,不断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也愈加面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复杂形势和严重挑战,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的交流交融交锋,给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将历史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在多样价值观念的统摄、驱动、调节、协调过程之中,助力中国核心价值观建设。
2 主流意识形态下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现状分析
国家在2017年1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意见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深远影响进行了髙度肯定,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现如今,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地位得到巩固。但是作为一种高级社会意识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要不断“下降沉淀”,转化为社会大众日常思维、转化为社会意识,有机融入到人们在实际物质生产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各种认知、知识和经验,只有这样,才得以形成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的认知和普遍的共识。
3 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传承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不曾因为历史的流逝而消弭。但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知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误读、误解与误用。
3.1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存在冲突
中国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我们应当看到,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生成,现代的新元素、新的观念、新的价值灌南,这些对传统价值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断消减着传统价值中与现代社会中不相适宜的部分,但是这种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击与交融并不是一时就形成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发展与文化积淀的过程。
3.2 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化应用的程度不够高
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实践应用从上至下,从国家到家庭,从社会到学校,多方并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就从经济社会的层面来看,存在一定功利性。部分群体将传统文化作为噱头,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应用有庸俗化、娱乐化之嫌。传统文化庸俗化解读危害甚远。就现实层面来说,还存在着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进行了简单化、商业化、庸俗化解释的现象。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进行过度消费,危害非常大。
3.3 融合优秀历史文化的理想现代型人格塑造尚未成形
当代中国正出于大变革、大转折的历史关口。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对人格重塑的探索与尝试,就目前状况来看,人格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现代人的人格建设急需加强,适应于现代社会的理想人格范式也急需重塑。
中华历史文化包含着“内圣外王”的人格思想,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理想人格特征,这些优秀的文化要素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乃至民族精神的形成,功不可没。但就目前来看,中华传统人格思想对于人的现代化理想人格建设还不具备全面的激励因素,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型人格建设仍不成体系,甚至隐含消极因素,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化。
4 主流意识形态下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对策分析
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影响力、不断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文化性,是目前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维度。
4.1 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做好顶层设计
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旗帜,弘扬优秀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理性方向,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髓,大力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此,顶层设计必不可少。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明确发展方向,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日之功,为推动其长效化传承,国家必须从制度保障、具体实施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规划、设计、实施跟进,建设流畅的制度体系。为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弘扬提供可靠政策和有效保障。
4.2 强化道德内涵教育
强化道德涵育,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传承滋养作用,结合时代要求以及地域文化和优秀精神资源,引导人们把大家与小家、祖国和家乡、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品味幸福生活、厚植爱国情怀,让中华历史文化散发出永久的魅力和社会风采。不断激发每位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和行动自觉,批判性地接受吸收不同社会价值理念。创设更多协调整体平衡、判定是非对错的权益调节平台,更好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差异,构筑不同价值观念和谐共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构筑彼此包容和充分理解的文化图景。
4.3 文化浸润,促进自觉自省
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提升公民文化素养的价值观念,能够为全社会树立道德标杆,引领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乐于广泛参与性的推广方式,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与地方文化,提升公民的传统文化意识。文化建设和人格的培养完善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文化影响并塑造了人格,什么样的文化就塑造什么样的人格。新形势下,加强道德人格建设,就必须重视公民情怀教育,以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引导人民去追求德行的完善,在不断完善德行的过程中持之以恒,修身自省,为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社会化传承找到主观基础,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观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价值体系的协调统一。
5 结束语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底蕴中充分汲取养分,通过民众价值自觉和政府主导教育传播有机结合的双向沟通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每个国人的主动参与性和自主选择性,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35-39.
[2]于晔.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7.12.
[3]李晓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24.
[4]陈国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价值观意蕴[J].学术探索,2017(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