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舞蹈的历史传承及审美特点

2021-10-12朱远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1期

摘要:汉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各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尤其是汉代的舞蹈,进入了繁盛期。无论是在舞蹈表现力、创作、服饰等方面都进入了新高度,舞蹈也具备了越来越广的影响力,不仅供宫廷贵族欣赏,还深入到民间,影响人们的生活。汉代的舞蹈具备较强的传承性,广泛吸取之前朝代舞蹈的精华,对后世舞蹈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详细介绍汉代舞蹈的历史传承和审美特点。

关键词:汉代舞蹈;历史传承;审美特点

汉代舞蹈发展迅速,深入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祭祀宴会等场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加强对汉代舞蹈的了解和深入分析。

1汉代舞蹈的历史传承

刘邦一统天下建立汉朝,在治国理念上与前朝有明显差异,对礼乐制作方面也做出了新的改进和调整。之前朝代的宫廷雅乐相对较为枯燥和乏味,汉武帝当政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比如,对乐府进行扩建、增加乐工数量等,也让朝会、祭祀等方面的舞蹈创作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乐舞进入了繁荣期,其中西汉李延年所改编的《郊庙19章》成为当时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虽然乐舞在汉代有了较大的调整和改进,但表演内容依旧较为单一,大多围绕祭祀,在表演时依旧场面宏大、气势磅礴。这些乐舞既能鼓舞人心,又能显示一统天下的威武。汉代的乐舞中还融合了俗乐舞,也就是杂舞,这主要是由于汉代的皇帝出身平民,没有过多束缚,对事物的包容性较强,因此也导致汉代的乐舞能够取其精华,继承和发扬以前朝代中的优秀内容。汉代的乐舞发展较为成熟,雅俗结合,受众范围广泛,对后朝代乐舞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2汉代舞蹈的审美特点

2.1博采百家,独树一帜

汉代是俗乐舞崭露头角并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也被称之为杂舞,并未与杂技进行彻底剥离分开,在舞蹈中掺杂着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和技巧【1】,因此也备受人们欢迎,汉代还因此衍生出很多专门培养舞者的场所。这种舞蹈大多出现在厅堂、宴会、酒会中,有时也会出现在宫廷中,共统治阶层们欣赏,其中《盘鼓舞》是典型的代表作之一。这种舞蹈或刚劲有力、或轻盈飘逸,观赏性极强,风格较为多变。在汉代参加宴会时,宾客们会随即起舞,邀请其他宾客共舞,被邀请的宾客应当按照相应的规定予以回应,否则会被质疑缺乏礼貌。可见,舞蹈在汉代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要素。

2.2形式多样,张力十足

与周朝相比,汉代的舞蹈形式较为多样,在着装、舞姿、角色设计等方面各不相同,表现力十足,呈现出美丑兼具、刚柔并济的特点【2】。刚更加强调表现出热情、刚烈、厚重,柔则更强调表现出娇弱、婀娜多姿,刚与柔的完美结合使得汉代舞蹈更加生动。在表现刚劲的舞蹈时,舞者一般身穿较为利落的服装,既能够更好展现舞姿,又能符合舞蹈风格;而在表现柔美的舞蹈时,舞者一般身穿飘逸的服装,在舞动间将柔美的身姿展现得淋漓尽致。汉代舞蹈中,舞袖一般较短,舞者在舞袖过程中,舞姿刚劲、舞袖柔软,很好地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特点。此外,汉代舞蹈还呈现出美丑结合的特点,进一步展示出汉代舞蹈的多元化和丰富化。汉代舞蹈中的丑并不是指舞者丑陋,而是指伴舞们风趣的舞姿,通过伴舞们略显豪放风趣的舞姿来衬托出主舞者的舒展性。比如《盘鼓舞》中,伴舞一般身着较为粗糙的服装或佩戴面具,动作幅度较大,而主舞身着华服、身姿曼妙,一举一动尽显典雅端庄,通过伴舞与主舞的神态、身姿对比,突出画面的冲击力,更强烈的表达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歌颂,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

2.3形神兼备,意境十足

形神兼备是艺术创作中非常高的标准和要求,也是汉代舞蹈所具备的显著特征。如果舞蹈只具备形而缺乏神,则会导致舞蹈缺乏吸引力,无法引起观看者的情感共鸣;如果只有神而不具备形,则会导致舞蹈缺乏支撑。而汉代舞蹈之所以广为流传、备受好评,正是因为做到了形神兼备【3】。首先,在汉代舞蹈中,舞者通过或断或续、或快或慢、或起或落的动作来表示情感的变化,比如《盘鼓舞》中,舞者通过娴熟的舞姿或飞或行、或俯或仰,给观看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其次,汉代的舞蹈虽形式多样,但都符合阴阳调和、有无相生的思想,无论是汉代舞蹈中丰富多彩的舞姿、步伐、服装,都是动静结合、相互衬托。此外,汉代的舞蹈通过形神结合充分烘托出舞者想表达的意境。无论是书画、舞蹈、詩词,意境是最高境界,也是最为重要的,所谓意境是指突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实像而看到的缥缈不定的虚像。汉代舞蹈通过高超的技巧和成熟的思想,营造出丰富的情感诗意。

2.4神秘怪异,以悲为美

汉代舞蹈的神秘色彩大多源于神仙思想,在汉朝,神仙思想一度盛行。最开始是由于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为了消极避世而滋生出对长生不老的期许,神仙思想开始盛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盘鼓舞》,这一舞蹈中的盘被认为是北斗七星的化身,鼓则象征着日月,舞者通过轻盈飘逸的姿态象征着翱翔于天空中的神仙。汉代舞蹈的神秘色彩是符合人们当时的审美倾向的,能够满足人们的宗教向往。与此同时,神仙思想的盛行也意味着人们对死亡恐惧的不断加深,因此表现在舞蹈上使得汉代舞蹈具备特殊的悲剧色彩。与舞蹈相配合的乐曲往往悲怆不绝,而舞者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悲伤的情绪,乐舞相互应和,渲染出悲情的意境,激起观赏者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感悟。以悲为美的汉代舞蹈在东汉末期进入繁盛阶段,不管是悲喜事,都盛行以悲为美的舞蹈。

结束语

汉代舞蹈充分吸收之前舞蹈的精华,结合当前时代背景,进行创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艳丽的一抹色彩。汉代舞蹈博采百家、独树一帜,形式多样、张力十足,形神兼备、意境十足,神奇怪异、以悲为美,这是由于汉代舞蹈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为后来人不断研究的重点,也对当代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参考文献

[1]王元翠.汉代舞蹈的历史传承及审美特点[J].大众文艺,2016(20):173.

[2]薛东慧.我国汉代舞蹈艺术特征探析[J].大舞台,2015(08):134-135.

[3]曾焯. 汉代舞蹈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朱远,出生年份:(199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省市):山东青岛,职务/职称:政教副主任,助理讲师,学历:研究生,单位:青岛市即墨区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