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服饰文化的小学拓展课程建设
2021-10-12侯汝斌马燕
侯汝斌 马燕
摘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服饰作为“文化的表征、思想的形象”,其价值还未在基础教育阶段被充分发掘。具备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的高等院校可与当地小学合作开展《传统服饰文化》拓展课程建设,使小学生认通过认识传统服饰形制,体悟传统服饰内涵,创新传统服饰实践来切身感受华章之美,文化之魅,探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方式。
关键词:传统服饰,小学拓展课程,协同教育
小学拓展性课程是在各个学科的基础上,将文化知识、动手操作及趣味活动进行有效融合,是一种综合性课程。它对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视野都有重要作用。当前在各种拓展课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愈发丰富,备受重视。山东省教育厅在《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拓展板块可涉及中国古代礼仪、传统节日、书画、音乐戏剧等知识,中外名人名句、古今中外经典故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特别要突出山东地域文化特点”。[1]课题组在《纲要》指导下,结合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与“走进基础教育工程”实践,开展《传统服饰文化》小学拓展课设计研究,以传统服饰为载体,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一、《传统服饰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背景与意义
(一)《传统服饰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基石。而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即为学校教育。山东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大本营,历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山东省教育厅出台全国首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案,并将其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为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发扬迈出坚实一步。同时方案还提出,应在拓展课模块中涉及古代礼仪、传统节日、书画音乐等领域,打造立体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中精挑细选,选择易于青少年吸收的内容进行课程设计。
在众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中,传统服饰是展示我国历史文化的绝佳介质。郭沫若认为“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是研究民族文化史“绝好的史料”。传承数千年的华服,蕴含着中华民族思想哲学、审美格调、礼仪民俗等文化内涵,能够激发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共鸣,其形制纹样具体直观,易于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因此,以传统服饰为主题的拓展课资源值得挖潜。但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关传统服饰文化、服饰设计方面,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师资源都还较为薄弱。经调研,在泰安市小学尚未发现以传统服饰文化为主题的拓展课程。具备相关资源的高校可与中小学开展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填补这块空缺。
(二)《传统服饰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意义
一是通过认识传统服饰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传统服饰的专门介绍,学生对传统服饰的认识停留在“冠、巾、襟、袍”等字面上,或是通过影视剧树立起传统服饰的初步印象。这种认识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因此需要设计一门专门课程让孩子从小认识华夏服章之美,进而树立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有助于加强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直观认识。“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3],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邦”的称谓,传统服饰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最佳见证素材,可直观反映中国历代文化特征。小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历代服饰,可对各个朝代的人文风貌、礼仪制度等有直观的感悟。
三是帮助小学生通过服饰初步构建传统文化体系。从传统服饰中可窥探各朝历代的大体风貌,如魏晋的飘逸,大唐的雍容等都在服装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传统服饰亦可辐射到成语诗歌、礼仪制度等文化的诸多方面,让学生体悟知识后初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四是推动当地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联动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和义务,依托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中小学合作建设教师教育实习基地,寻求从传统学科到艺体学科的合作机会,共建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合作共赢、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传统服饰文化》拓展课程教学策略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服装是一门综合类学科,“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涉及领域极广,和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美学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4]结合小学生由直观感受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学龄特点,在《传统服饰文化》这门拓展课程中,要充分利用服装形制形象、典故风趣、实践创新的优势,首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服饰魅力,樹立学习兴趣,再去教授服饰蕴含的道德礼仪、艺术情操等文化意义,让学生“知来处,明去处”,最终在动手实践中融入自己的感悟与创新。即达成“认识传统服饰形制,体悟传统服饰内涵,创新传统服饰实践”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课程教学内容
1.传统服饰的形制与发展
根据小学生的学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授传统服饰的形制特点和发展历程,要有甄别的加以筛选。在传统服饰形制的内容选择上,以汉服的上衣下裳、上下连属、上下通裁三类基本形制为主[5],如襦裙、深衣、袍衫,这些形制在服装史上有大量实物佐证,可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服饰的基本认知。传统服饰的发展过程可以参考服饰史的五次变革,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魏晋时期民族服饰交融、唐朝的胡服影响、清朝的易服剃发、民国时期的中外融合。通过讲述华服的五次变革,不仅能使学生梳理传统服饰的发展脉络,还能以服装为实证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并蓄,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2.传统服饰的象征与文化
此部分教学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讲授传统服饰的本体蕴意,如十字形平面裁剪结构对面料的节省与保护,汉服右衽与夷狄左衽阴阳相争的区别,十二章纹、吉祥纹样的寓意等。二是讲授从传统服饰引申出的文化,如冠礼、笄礼与服饰有关的礼仪;服色材质代表的阶级含义;张袂成阴、捉襟见肘、恶紫夺朱等与服饰有关的成语典故等。此部分由表及里,让学生一方面从传统服饰的外形、结构、色彩等体会其内涵,另一方面从传统服饰辐射出的光彩探寻传统文化的精妙。
3.齐鲁地域的特色服饰
此部分教学设计根植于山东传统服饰,融入地方文化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孔府文物档案馆的传世服饰为基础,辅之以本地特有的服饰文化遗产。孔府是儒家文化大本营,有八千余件传世服饰,可选择其中最为著名的明代吉服,如五梁冠、蟒袍、飞鱼袍、斗牛袍等向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系统完整、传承有序的儒家服饰文化。此外,泰山的封禅大典服饰、鲁绣、蓝印花布等都可作为山东特色服饰文化进行讲授,学生可通过学习家乡的特色服饰文化增添对故土的热忱。
4. 传统服饰的实践与创新
纯知识讲授相对枯燥,应设计实践创新环节寓教于乐,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兴趣。可采取以下形式:第一,成立传统服饰文化兴趣小组,组织传统服饰文化知识竞答、传统服饰典故表演、传统服饰画作展览等系列活动。第二,开展传统服饰设计制作,中年级学生可采取布料拼贴方法进行平面服饰设计,高年级学生可与高校服装专业学生结对,利用高校设备资源,给玩偶模具制作传统服饰并展览。第三,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服饰演出展览,近年来关于传统服饰的影视资源、实物展览屡见不鲜,如《国家宝藏》、《衣尚中国》等节目,山东博物馆的“明代服饰文化展”等展览,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开拓学生关于传统服饰的知识眼界。
三、《传统服饰文化》拓展课的预期展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这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既直观又含蓄展现传统文化的媒介,当前也有很多年轻人穿戴传统服饰。开设《传统服饰文化》小学拓展课,让学生从小认知辨别真正的传统服饰,播下一颗热爱传统服饰的种子;通过动手实践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深入理解华章之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的包容与强大,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寄望于通过开展此门课程探索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更多的合作方式,协力推动地方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Z].2016-0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42.
[3]孔颖达,撰.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87.
[4]项骁骁.美术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服装看世界”低龄段拓展性课程为例[J].美与时代,2018(05),104-105.
[5]李逸,雷徽,徐贝.试谈新时期小学汉服文化教学实践[J].文教资料,2020(5),207-209.
本文为2020年度泰山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在泰安市小学拓展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JY-08-202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侯汝斌,泰山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马燕,泰山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服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