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及推广模式探究
2021-10-12张敏丽康爱梅
张敏丽 康爱梅
摘要:党的十九大代表大会上提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我国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年》,希望在10年的时间内能够使全民的应急救护技能得到普及。[1]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低至1%左右。远不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2]可以说提高全民急救技能工作量巨大,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应该从多环节寻找急救护技能培养的契合点,本文以校大学生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应急救护技能培养及推广模式,响应我国2030年大健康目标,为实现全民应急救护技能的普及出一份力。
关键词: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
大学生文化基础好、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易培养急救意识、在校大学生毕业后在各个领域工作的同时能起到传播急救思维和技能的示范作用,是适宜的培训对象。
一、大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现状
大学生学习急救技能意识强烈,然而救护技能薄弱。未参加应急救护培训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培训的便捷渠道,或者认为需要前往省红十字会进行培训太麻烦。在遇到突发灾难或有人受伤需要帮助时,多数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选择尽快离开事故现场或躲避救护,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没有学习过救护技能,或者救护技能薄弱,害怕承担后果,没有自信迈出救援的步伐。[3]
二、大学生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可行性分析
应急护技能的普及涉及到专业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的协调,能否实现现场模拟,能否一对一教学,是否需要取得救护员证。而含有医学专业的高校拥有现成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心肺复苏模拟设备,各类急救所需物资,专业教学场地等专业的教学资源。我国含医学专业类高校众多,除医科大学、医学院、医学高专、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护理学院等,还有大量含有医学院系的综合性大学,可以此类高校作为突破口探索培训模式。学生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同时,遵循本校上课周期,确定培训课程时段,在不干扰在校大学生完成其专业课的同时,保证其可以集中进行应急救护的培训。
三、校会合作培训应急救护人才
红十字会有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源,而其师资力量较缺乏,往往不能满足各地区急救培训的缺口。[1]高校可与当地红十字会资源共享,确定“校会合作模式”。高校拥有现成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红十字会可通过培训高效教师,使其取得救护员培训师资质,同时高校鼓励教师获得救护员培训师资格证,在为红十字会提供相对稳定的培训项目的同时教师通过授课增加自身的课时量。简而言之,高效教师通过红十字会培训取得应急救护培训师资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稳定而专业的急救培训渠道。而红十会对高校应急救护培训的监督与扶持。
三、对大学生进行应急救护培训的实践探索
应急救护能力的培训,本身对于学科专业性的要求并不高,普通百姓的救护技能也可以通过培训也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极大的提升,以湖北省武汉市红十字会为例,湖北省武汉市红十字会对于完成16学时的培训课程并通过技能与理论考核者,即可颁发救护员证。[4]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应急救护培训走进学校时,学生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培训,完成选修课获得学分的同时能够获得救护员证,并且16学时的课程学习相对而言周期短。可以周末两天的时间,进行集中的培训,培训效果好,学生更愿意通过这种高效短时的培训习得技能并获得学分与救护员证书。
四、大学生进行应急救护培训项目的推广
由于应急救护课程的短时高效性,可每学年开展多期多班培訓,并从优秀学员中挖掘救护员培训师,以课外学分的奖励机制鼓励其在校期间参与到应急救护的培训工作中来,从而源源不断产生新的中坚力量。而对与无医学专业的院校而言,可周边医学类院校进行合作,以共同认可相应课外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就近”进行应急救护技能的培训。
总之,高校特别是含有医学专业类高校与当地红十字合作,实现校会之间形成资源互补。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同时可促进院校招生,而红十字会依托高校完成应急救护培训目标,并且获得社会的认可。通过校会合作模式为实现全民应急救护技能的普及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健康中国,我们在行动[J].青春期健康,2018,7(8):16-17.
[2]吴丽影.五人一班-红十字会急救培训模式横向推广与纵向拓展的探索与思考[J].农家参谋,2020,3(38):247-248.
[3]任亚丽,杨洋.在校大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实践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9,2(20):239.
[4]祝建波.急需补上急救这堂课 [N].兵团日报(汉),2019-02-19.
作者简介:张敏丽(1988年10月),女,汉族,湖北,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