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中(上)

2021-10-12吴东峰

党史博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上甘岭坑道高地

吴东峰

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震撼世界,扬名天下,志愿军英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但由于历史原因,志愿军指挥员的事迹则披露不多。秦基伟不但指挥了上甘岭战役,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上甘岭战场日记。本文以秦基伟日记为经线,以上甘岭战役亲历者的口述为纬线,史实与细节互证,展现一代名将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中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提出建立突不破的防御阵地的作战方案

上甘岭,是位于朝鲜五圣山下的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位于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之间。再往前便是美军控制的平康、金化、铁原(美军称“铁三角”)地区。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朝鲜战场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稳状态。第五次战役后,敌我双方的战略思想均发生一些根本性的转变,但在断断续续的谈判中,双方仍然对峙。此后,双方统帅的战略视点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铁三角”地区,投向了五圣山下的那两个小高地。

1952年初春,秦基伟率志愿军第15军接替第26军的防务。在“铁三角”地区约30公里宽的正面担任防御作战任务,并归属第3兵团指挥。在部署作战任务时,彭德怀司令员明确指示:五圣山是朝鲜的中线门户,一旦失掉,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秦基伟

秦基伟对彭德怀的指示印象很深,但他并不知道,进入8月后,美军已经开始实施进攻五圣山的计划了。时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总司令的范佛里特曾3次到鸡雄山视察,把目光投向了五圣山。范佛里特制订了一个名为“摊牌作战”(“金化攻势”)的计划,扬言:“不付出过大的牺牲就能拿下一些阵地。”

志愿军部队完成布防后,秦基伟起草了一份报告,提出建立突不破的防御阵地的作战方案。

“敌人是佯攻还是主攻?”

激烈的战斗在五圣山的前沿阵地全线展开了,敌军在一个同一的时间向我军80华里的正面进犯,但不论敌军的兵力大小毫无例外的被打得落花流水……

从黎明的前后,美七师伪二师抽集三个团的步兵在大炮三百余门、飞机五十余架、战车四十七辆掩护下向我上佳山、芝林南山(新占陣地)及419、597.9、537.7等阵地进攻,其中以五圣山前沿597.9及537.7高地为最激烈。

——摘自秦基伟1952年10月14日日记

1952年10月14日4时30分,秦基伟突然被一阵猛烈的轰炸声震醒。他腾地坐起,伸手抓起电话,问值班参谋是怎么回事。值班参谋回答:“估计是五圣山方向的炮声……”

他立即披衣起床,迅速赶至15军作战室了解前沿动向。

“联合国军”攻势凶猛。战斗第一天,他们就向这两个仅有3.7平方公里的小山头发射炮弹3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余枚。

第15军参谋长张蕴钰回忆,当时计算美军放炮总量,是用在碗里丢豆子的办法统计,敌炮声响一下,统计员就往碗里丢一粒豆子。还有按响点做记录,作为补充判断。这个统计法,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准确,但基本上不会有大错。

第15军军部驻地道德洞(朝鲜一个村名)离五圣山20多公里。15军作战室是一处四周用圆木支撑,顶部用钢板覆盖厚土的隐蔽部。

秦基伟进去后,问作战参谋桑传宝:“今夜炮打得特别激烈,敌人是佯攻还是主攻?”

桑传宝说:“五圣山方向落弹密集。军长,我看不像佯攻,美国人是想偷袭我们的冷门。”他回忆说:敌人突然猛攻上甘岭,秦军长确实有点意外,但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应对。

10月2日,南朝鲜军第2师一个参谋越过火线投诚,供称美军第7师和李承晚部第2师准备向五圣山方向进攻。45师遂将防守两高地的兵力分别增加至1个营。

五圣山前沿易守难攻,后方均为山地,敌人对这弹丸之地倾以全力,大举进攻。此时秦基伟并不完全明白敌人的战略意图,但他的反应是敏捷而果断的。这么大规模的进攻,肯定是主攻。

秦基伟说:“敌人拉开了大打的架势,我们要做好长打的准备。”

一会儿,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瞧都来了。

经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敌人经过长期准备而发动的一次军事行动。敌人进攻的目标,是易守难攻的五圣山前沿,企图打我一个措手不及,拿下五圣山,进而中间突破,长驱直入,夺取平壤,妄图得到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

秦基伟召集大家简短商量一下,迅速作出决定:1.立即向兵团、志司报告,调整第45师部署,停止对注子洞南山的反击,集中兵力、火力于五圣山前沿——上甘岭方向。2.各级指挥所前移:第45师指挥所前移至德山岘,第133团指挥所前移至上所里北山。3.由135团团长张信元负责指挥597.9高地战斗,由133团团长孙家贵负责指挥537.7高地北山战斗;第134团团长刘占华在师指挥所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师炮兵群由第45师副师长唐万成及军炮兵室副主任靳钟统一指挥。

向守志率44师驻守在五圣山以西的西方山。此处是15军防守的战略重点,当天夜里平安无事。秦基伟打电话,叫向守志密切注意平康口子的情况:“只要你们那个口子不出事,上甘岭的仗就好打!”

“敌人要打多久,我们就跟他们拼多久”

10月14日拂晓,“联合国军”进攻的重点集中到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上。美军2个营、南朝鲜军4个营的兵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15军45师1、3营各一个排的阵地官兵,从拂晓进入战斗,抗击到天明。他们激战至午前,仍在与敌反复争夺。

“联合国军”由两个营增加到两个团,再加上坦克、大炮的支援,战斗异常惨烈。到了下午1时,在与敌人反复争夺后,45师1、3营伤亡极其惨重。

中午12时,守备五圣山两个高地的官兵,与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30余次的反复争夺,因伤亡太大,不得不退至坑道坚守,五圣山表面阵地丢失。此时,“联合国军”占了537.7高地北山的表面阵地,597.9高地被占了1/3,而主阵地仍在志愿军手中。

45师师长崔建功赶忙向秦基伟报告表面阵地丢失的情况。秦基伟说:“急什么?丢了,再想办法夺回来!”他对崔建功说:“敌人的攻势不同寻常,估计会出动两三个师的兵力,看来要打几个星期以上,我们可要做好打大战打恶战的准备。”当晚7时左右,第45师以135团3个连另2个排的兵力,对立足未稳之敌分4路实施反击,在坑道部队的配合下,全部恢复阵地。

10月15日夜,秦基伟在日记中写道:“在过去两天的战斗中从主观上检查缺点乃至错误甚多。”“如果我们各级指挥上注意战术技术,尤其组织各兵种的协同和准确适时有力,我们的伤亡会大大减少。”

崔建功回忆,自14日以后,秦基伟几乎不间断地与自己通电话,了解情况,部署任务,提出建议。他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我们几天来作战中存在的问题。他对崔建功说:“这两天我们有些发烧,你们师里也有些发烧。一想到敌人占领阵地就不冷静了,恨不得一巴掌把敌人打下去。”

1952年10月17日,正在15兵团参加理论训练班的45师政委聂济峰和29师政委王新急匆匆赶至15军军部。

聂济峰回忆了战役爆发之初见到秦基伟的情形:“他眼睛有点发红,已经几晚没有睡了,见到我们很高兴。他说,他要休息一下,也叫我们休息一下。”

聂济峰等人没有睡,他们到作战室了解情况,并给所在部队打电话吹风。

秦基伟“迷糊”一阵后就出来了。聂济峰说:“秦基伟很乐观。他这个人作为高级指挥员的特点是,打仗历来不紧张,脑子又非常之清醒。他睡醒后跟我们谈话,不是先讲当下战况,而是先从国内、国际形势讲起。”

秦基伟说:“我们这一仗打得可不简单,对手是‘联合国军,以美国为首的16个仆从国。其他国家不愿出兵,不愿拿钱,但因为9月联合国要开大会了。所以美国打这个仗,就是要压着仆从国出兵出钱。”

最后,他大声说:“你们45师、29师有仗打了,准备拼老命吧!现在两个山头都被敌人占了,但坑道还在我们手里。我們准备夜间反攻,整个抗美援朝战线就看我们这儿了。我们拼老命也要把这一仗打好啊!”

秦基伟告诉聂济峰,志司和兵团的意见是:“敌人要打多久,我们就跟他们拼多久!”

“15军官兵流血不流泪”

我们的四十五师发扬了高度的艰苦顽强和英勇牺牲的战斗意志,完全依照。我在该师所号召的“一人舍命,十人难当”顽强性,半个月的苦战中,该师伤亡五千余人,许多的连队打光,有的连队只剩几个人至十余人仍在坚持战斗;有的连队战斗员全部伤亡,干部不下阵地,轻伤不下阵地,重伤不叫苦;舍身炸地堡、舍身堵敌人机枪眼,掩护部队冲锋夺取阵地;尤其是坚守坑道的干部战士数日吃不到水,吃不上饭,得不到主力的支援,独立的坚守阵地,自动反击,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事迹是说不完写不尽难以形容的。

——摘自秦基伟1952年10月28日日记

45师打得异常艰苦。两个山头,双方反复争夺。10月15日至20日,45师与美军在上甘岭两个高地上进行了拉锯式的惨烈大战。

20日5时,美军和南朝鲜军各以一个营的兵力,在30余架飞机和强大炮火掩护下,疯狂反扑。双方激战终日,反复争夺40余次。五圣山刚夺回的表面阵地又大部被敌人攻占。45师的参战连队大部分伤亡过半,有的连队只剩下几个人。

秦基伟闻知五圣山表面阵地被敌军占领,立即打电话给45师师长崔建功询问战况。

崔建功回忆,我们立即召集作战会议,下定决心:“打吧,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如果我牺牲了,我的第一代理人就是唐万成。”崔建功在电话中向秦基伟表态:“一号,你放心,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一次,597.9高地又失守了。134团团长刘占华已无机动部队可调,就把团部的勤杂人员,包括卫生员、司号员、通信员、宣传干事等全部组织起来,由他亲自带着上了阵地。崔建功拦不住,连忙打电话报告秦基伟。

秦基伟叫参谋打电话命令刘占华下阵地。刘占华正在火头上,根本不听。参谋又报告秦基伟。

秦基伟怕刘占华有闪失,亲自挂通了刘占华的电话:“刘占华呀,不要冲了。我命令你下来!”刘占华刚说了声“军长”,便突然痛哭起来,大喊:“军长,我一定要把阵地夺回来!”

不久,秦基伟接到消息,刘占华指挥“杂牌军”向敌人冲去,硬是把丢失的597.9高地夺了回来。

崔建功回忆,当时秦基伟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讲了这样几段话:“现在整个朝鲜战场就是上甘岭在打,这是15军的光荣!”“告诉机关的同志们,15军官兵流血不流泪。谁也不许哭!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伤亡再大,也要打下去。”

在上甘岭战役打得最紧张的时候,秦基伟指示张蕴钰到上甘岭了解情况。他向秦基伟汇报时谈到了下面这件事。

在45师,作战科科长宋新安向张蕴钰汇报战斗情况。他谈到有些同志攻上阵地后,一排炮打来,负了轻伤;又一排炮打来,变成重伤;再一排炮打来,便牺牲在阵地上。宋新安说着说着,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声泪俱下。

“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张蕴钰既是安慰又是提醒,“我们不能只看到伤亡,要看到伤亡的意义;不能只看到我们的伤亡,要看到敌人比我们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张蕴钰严肃地说:“你是一个指挥员,在战场上不能老讲这些,老听这些,不然,还怎么打仗啊!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打下去的问题。”

“要用三个‘主义打败一个‘主义”

由于上甘岭志愿军伤亡巨大,秦基伟建议45师在兵团学习的干部回来参战。他在对回来参战的干部谈话中明确提出:1.阵地全部恢复,寸土不丢;2.歼灭敌人数目大,自己伤亡消耗小,战斗最后总结达到敌我伤亡3∶1;3.缴获多,战果大;4.有严格的战场纪律,克服困难,没有软骨头。

原45师宣传科科长李明天说,秦基伟在谈到上述要求时讲了这样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秦基伟说:“现在是我们同敌人比赛战胜困难的关键时候。敌人软,我要硬;敌人硬,我要让他软。这是我们在强敌面前打胜仗的重要的指导精神原则。”

秦基伟还说:“部队打胜仗,就靠一口气,勇气。这就是为国舍命的精神。”又说:“我们要用三个‘主义,打败一个‘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英雄主义,打败美帝国主义。”

秦基伟在日记里记下了前半个月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当写到有的负伤战士还让护士转告军长,“赶快派队伍去将敌人打下去,阵地不能让美国强盗占去”时,他禁不住流泪了。

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有12人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共和国英雄”称号,其中有4人参加了上甘岭作战。他们是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胡修道,其中3人出自15军,1人出自12军。

几十年后,当秦基伟再次回忆上甘岭战役时,补写了在上甘岭日记中未能记录的英雄事迹:“我们这支军队是什么样的群体啊!烈火烧身而纹丝不动直至牺牲者有,用胸膛堵枪眼的有,抱着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的有,用身体给战友‘当枪架的有,用身体扑上电话线的有,把生的希望无私地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坦然地留给自己的也有。”

秦基伟言犹未尽,继续写道:“所有这些,灼痛了西方人的视野。对于中国人,他们应该重新认识了,刮目相看了。”

“学他个孙悟空,钻进敌人的肚子里闹他个天翻地覆”

由于伤亡大,无论干部还是战士在心理上都会发生变化,其进攻的勇气会大大不如开始,守备坑道里的指战员同样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信心和决心上会不如头几天。这样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是继续同敌人拼消耗呢?还是适可而止呢?……我的决心还是继续打下去,但怎样打法,值得考虑研究才能决定。

——摘自秦基伟1952年10月23日日记

1952年10月23日晚,45师组织了一次反击597.9高地作战。由于炮兵未能压制住敌人的火力,45师134团8连发起冲锋时,被敌人强大炮火覆盖,140名官兵全部阵亡。

当秦基伟把反击失败的报告上报兵团部时,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立即打来电话,提出“撤”与“打”两种方案让他选择。

秦基伟回忆说:“王近山同志是一员战将,以战斗作风勇猛、敢打硬仗恶仗狠仗著称,但在上甘岭严酷的形势面前,这位硬将军也有一点踌躇了。他给了两个方案让我选,实际上是逼我下决心。”

24日深夜,秦基伟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决定派人下去了解情况,考虑战术指挥的改变问题。

25日,秦基伟在指挥所召开作战会议。鉴于志愿军部队的伤亡情况,会上许多人主张从两个高地上撤退。秦基伟不同意上述看法。他说:“上甘岭战斗要坚持打下去,我们就是要和美国人比这个狠劲凶劲,这是朝鲜战场全局的需要。我们要坚决打下去,直到赢得最后胜利。”他又说:“目前,整个朝鲜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岭打,这是15军的光荣。我们已经打出了很硬的作风,咬着牙再挺一挺,敌人比不了这个硬劲。上甘岭打胜了,能把美国军队的士气打下一大截。”

志司邓华代司令员也给秦基伟打去電话。邓华问秦基伟:“你对这场战役的发展如何考虑呀?”

秦基伟扼要地向邓华汇报了上甘岭战况,接着提出了自己的分析:“这种拉锯式的反复争夺,已进行七昼夜了,表面阵地失而复得,多次易手。为决定性的反击争取时间,创造条件,我们的意见是:暂停反击,前沿部队转入坑道,以小分队活动和敌人周旋,把敌人抓住,牵住他的牛鼻子。同时调整部署,整补部队,研究战术,抓紧准备进行决定性反击。”

邓华分析了战场形势:“目前敌人成营成团地向我阵地冲击,这是敌人用兵上的错误,是歼灭敌人的良好机会。应抓住这一时机,大量杀伤敌人,我继续坚决地斗争下去,可置敌于死地。”

秦基伟听了邓华的指示,感到振奋。他放下电话,向周发田和张蕴钰传达后,立即作出决定:“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守备分队全部退守坑道。”

秦基伟号召45师官兵:“学他个孙悟空,钻进敌人的肚子里闹他个天翻地覆。”他同时预见到,坚守坑道的部队将会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斗争。

“我们必须做到有备无患”

1952年4月,第15军受命开赴“铁三角”地区,接替第26军进行防御作战。部队移防前,秦基伟率张蕴钰参谋长和各师团指挥员,用了3天时间视察了正准备移防的26军防地。秦基伟看到,原来守军使用的是开掘式工事,交通壕多数挖在山梁上。

秦基伟决定,部队接防后用两个月的时间,突击挖掘坑道式工事。在有些地方,这等于把山打通,在山里筑城。许多人对此十分不理解。

有人说挖坑道是自掘坟墓,被秦基伟大骂了一通。秦基伟耐心做工作,最终说服了大家。

1952年4月11日,春雨初霁。秦基伟到45师视察后,召开了干部会议。会上,秦基伟作了战斗动员,特别提出要构筑坑道式地下城的构想。

秦基伟说:“带兵的指挥员一切都应从最困难的情况着想。‘有备无患,无备有患;备大患小,备小患大,这是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的原则。虽然我们面对的‘联合国军战斗力不算强,但由于西方山两侧都是平地,便于现代化装备的美军,尤其是坦克部队增援攻击,我们必须做到有备无患。”

1952年9月末,15军纵深阵地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的防御工事基本构筑完成,形成了坚固、完整的防御体系。

从10月25日开始,45师上甘岭守备部队转入了艰苦卓绝的坑道作战。

转入坑道作战,对秦基伟来说是意志的考验。秦基伟在11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战斗越往后推,驻守坑道的指战员就越加艰苦。他们的处境是坐房子的人想象不到的。除在敌人包围中不能自由活动之外,更严重的是吃不好、喝不好、无休息的位置,甚至连坐的位置都没有。坑道内经过受伤的同志和牺牲在坑道内的烈士们的血,和战友们的大便、小便在坑道内结成一起,这种生活不要说已经几天,就是一个钟头都是难受的。”

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右)在听取英雄8连指导员王士根汇报在坑道内坚持斗争的情况

部队在转入坑道作战后,秦基伟一边组织后方部队“添油”,一边指挥炮兵打击已占据表面阵地的敌有生力量,并指挥坑道官兵于夜间出击,给予敌人以大量杀伤。

秦基伟说:“坑道仗就是当敌人爬到我们的身体上时,我们却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钻进了敌人的心脏里打。”“坑道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厚盾坚甲。敌人把它看成眼中钉,千方百计地想把它拔掉。现在,转入坑道的部队,将成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搅得她心烦意乱。”

坑道部队的顽强坚守,为决定性反击赢得了10天宝贵时间。经过精心准备,反击条件逐渐成熟。10月27日,志愿军第15军召开步炮指挥员作战会议,确定了作战方针。

上甘岭的大反击开始了!

“今天志愿军的防御是打不破的”

目前五圣山前沿537.7高地的战斗进行到一个极其复杂艰难的情况:这样伤亡大,战斗不能迅速地结束,而敌人的力量并不大,我们的后续力量即将发生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手段和方针必须明确。越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求各级指挥员想办法、出主意,吸收下面的意见,但问题恰恰不是这样,而是提出了许多的问号和怀疑,在战术思想上有分歧……

——摘自秦基伟1952年10月14日日记

在上甘岭战役中,秦基伟成功地运用了“添油”战术。

10月20日,秦基伟召集了一次军领导参加的紧急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专门研究“如何解决当前困难,保证45师打好仗”。经过研究,秦基伟最后拍板决定:1.由军直抽出人员补充前线的战斗部队;2.对全军部署作了重新调整,让担任防御的部队和担任反击的部队专门化;3.集中精力,集中兵力,一切为打好这一仗而奋斗……

根据秦基伟的指示,15军军机关和军直属队抽调了1200多名战士,为45师补充了13个连队。

上甘岭战役爆发后,秦基伟就及时指示军政治部把基层干部分三批:一批在阵地上;一批在师、团待命;一批留在军里集训,保留一批战斗骨干,训练一批战斗骨干,准备随时“添油”,以应付日后旷日持久的大战。

秦基伟说:“打仗是要死人的,特别是基层干部伤亡大。打起仗来,战士要靠干部带。从这个意义上讲,打仗也就是打干部。这场战斗会越打越大。要交代下边,连队不能打光了,要注意留‘种子。要及时把那些战斗骨干提起来。我们的武器装备虽然不如敌人,但我们的优势是士气很高,我们的战士们懂得为谁当兵打仗。”

武器装备的“添油”也至关重要。当秦基伟命令司令部要加强对45师的炮火支援时,张蕴钰提出:运送炮弹困难很大。秦基伟在军作战会议上当场命令29师:“你们抽出3个营,由师政委王新带队运送炮弹,军部干部战士、文工团的男女演员全部参加。”

当后勤部部长尤继贤向秦基伟谈到,后勤部门官兵为了向上甘岭“添油”,有时伤亡比作战部队还大时,秦基伟动情地对他说:“打罢上甘岭,我们要给后勤记头功!”

“警卫连四个排无一例外”

有一次,从上甘岭下来的干部向秦基伟汇报坑道里的情况:数日喝不到水,吃不上饭,得不到主力的支援,独立地坚守阵地。他立即把放在行军床下的那筐蘋果拉出来,叫司令部的同志送到上甘岭。警卫员说:“首长,这苹果又大又红,肯定甜,拿几个出来你留着吃吧!”秦基伟摆摆手说:“一个也不要动,到了坑道里,就是救命果啊!”

原45师宣传科科长李明天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上甘岭》电影中“一个苹果”的故事,并非虚构。但他一直坚持认为,坚守坑道的官兵在路上捡到的那个苹果,就是从秦基伟军长送的那筐苹果里漏出来的。他说:“因为那时前线送去的水果大部分是萝卜,很少有见到苹果。不是秦军长那筐苹果,那又是从哪儿来的苹果呢?”

在秦基伟号召下,部队展开研究战术、战法的活动:突击队研究在敌炮火下如何运动;运输部队研究如何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坚守分队研究如何用“小兵群”和“添油”战法,对付敌人的大集群冲击;暂时转入坑道的部队,研究如何配合突击队反击……

在上甘岭战役中,29师部队以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精神,配合兄弟部队共同作战。根据兵力部署要求,他们以一个团配属44师,坚守在西方山;以两个团配合45师,后又配合31师战斗在上甘岭。当战役处于最艰苦的阶段时,他们把上万斤的萝卜、西红柿送到45师;在大反击前,王新政委率领两个营,把几万发炮弹和手榴弹送上五圣山。

秦基伟把警卫连也送上上甘岭“添油”了。“这是上甘岭战斗的关键时刻的一条大新闻!”时任15军《战场报》记者的李天恩回忆说,“我们真没有想到秦军长会下这么大的决心,把他指挥作战的‘老底子‘贴身兵都掏出去了。首长送警卫部队上前线,这是对一线作战部队最大的鼓励!”

15军警卫连在朝鲜战场除日常负责保卫军部首长和机关外,还要随时执行艰巨和复杂的特殊任务。这是随秦基伟一起南征北战、同生共死的“老底子”。

在大反击前,秦基伟考虑再三,毅然决定,再从军机关和直属分队组织报名参战活动。他同时强调:“警卫连四个排无一例外!”在踊跃的报名活动中,警卫连共抽调了79名战士去上甘岭“添油”。这些战士大多牺牲在了战场上。

时任15军警卫连指导员王六,是秦基伟在太行山区作战时的老警卫员,曾在飞机的轰炸中救过秦基伟,他们感情很深。当秦基伟得知王六也要上前线的心思后,并没有阻拦。王六报名后,秦基伟把珍藏了6年的一支派克笔送给他,鼓励他在战斗中加强学习,不断进步。王六最后在战场上牺牲了。

“添油”变“加油”。部队越打越精,越打越有办法。秦基伟很快就把几个齐装满员的连队,秘密地运进前线的坑道里。597.9高地主坑道原来是一个加强排驻守,到大反击前,坑道里已经进驻了第一批反击的3个连,战士们随时准备听从号令,冲出坑道去。(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上甘岭坑道高地
重释红色经典
燕晗高地
高地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战役
抗美援朝主题故事片《上甘岭》完成4K精致修复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
战时指挥所
半干旱区石质坡面坑道式造林整地小气候效应观测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