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氏武学与“三教”密切相关论(上)

2021-10-12李子蔚

少林与太极 2021年6期
关键词:武学道家儒家

李子蔚

一、“三教”由来与发展概说

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是东西方人类精神文明形成的时代,出现了四大哲人: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东周时期的老子李耳、孔子仲尼,以及古希腊雅典的苏格拉底,他们分别是东方佛家、道家、儒家和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

刘邦开国,汉初以黄老无为之术治天下。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学说下移民间并与神仙方术融合,形成黄老道,这是道教的萌芽。东汉时期,张天师创立五斗米教,实际上是最早的道教。后来道教相继形成茅山、正一、灵宝、净明、全真等多种教派。道教与道家一脉相承,但二者不可混为一谈。道家是学术流派,中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即来自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教则是以鬼神崇拜为基础又融合了老庄哲学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宗教。

汉代董仲舒把孔孟儒学神秘化,宋代二程(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等把儒学经院化,形成理学(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此后儒学俨然宗教化,因此又被称为儒教。

东汉时,汉明帝夜梦金光神人,从而有了白马驮佛经而来,有了中华第一佛刹——洛阳白马寺,由此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至唐代高僧玄奘西游,求得第一手真经,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日益本土化。自唐僧取经后,佛教在印度渐趋式微,而中国成了大乘佛教的中心,并东传朝鲜、日本。

也就是说,汉唐以来,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本土的儒、道文化加上日益本土化的大乘佛教文化,儒道释“三教”之称也由此而来。

汉唐以來,儒道释“三教”一直在不断地彼此斗争中互相吸收、相互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三教并存、老子孔子和佛祖可以同时信奉的独特文化现象。这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所不能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实际上就是三教文化,离开了三教,中华文化就徒有虚名了。

二、武术的发展及其与三教的初步结缘

毫无疑问,原始的武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生存的需要。远古人类一方面要防备猛兽的侵袭,另一方面还要猎杀野兽果腹,就逐渐形成了一些搏杀技艺,如手搏、射箭、刺枪、投标等。而在早期人类的宗教仪式中,又往往会把某些搏杀技艺变为程式化的表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武术套路了。所以武术一开始就与宗教活动相关联。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其教育弟子的内容不仅有他尚在致力整理中的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还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为儒学之道,而六艺中的射和御,即为武艺。孔子不仅仅是温雅长者,也是一位武林高手和运动达人。孔子的弟子子路,武艺高强,侠肝义胆,又实际上是孔子的贴身保镖。因此,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文武是一体的。

可惜后世儒者多成了文弱书生,甚至许多人仅仅把读五经四书作为晋身的手段,并没有修齐治平的胸襟与抱负,更看不起武艺和习武者。

当然,后世书生也并非都是如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曾伏击秦始皇帝;东汉史学家班超,投笔而从戎,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气概,守护了西域半个世纪的安宁;一介书生、洛阳小吏祖狄,闻鸡起舞,终成击楫中流的北伐名将;岳飞、戚继光,皆为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年在南开读书时,即师从形意八卦名家韩慕侠先生习武,立志报国。

道家文化一开始就与性命之术不可分。老子享寿近百岁,庄子寿84岁。后来的道教,由外丹术逐渐转为内丹术,算是回归了老庄本旨。南朝老道陶弘景,寿81岁;唐朝道士、药王孙思邈,享寿102岁;唐宋之际的陈抟老祖,德寿119岁。元明之际武当道士张三丰,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之理,反少林拳刚直之道而行之,创内家拳。在张三丰内家拳理论的基础上,后来又衍化出太极拳、形意拳(心意拳)、八卦拳。

少室山自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此面壁得道后,便有了宝刹少林寺。少林僧人长时间趺坐参禅之后,需要活动筋骨,于是武术成了僧人的“体育课”。随着不断有身犯命案的武林人士遁入空门,天下功夫汇于少林,“少林武术”越来越兴盛,包含了诸多拳种的拳械与功法。少林拳就是典型的“外家拳”,但在少林寺,作为镇寺之宝的拳术却是心意拳宗师姬际可先生留下的心意拳——今名“少林心意把”,可见,真正的少林武僧也是内外兼修的。

由此可见,武术并不是只有武将或乡野之人才去习练的技艺。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释家,无论是出世的僧人道士,还是入世的孔门弟子,都与武术有着不解之缘。

三、孙氏武学的形成及其与三教的关系概述

孙禄堂先生自幼聪颖好学,学习儒学文化的同时还习练滑拳,9岁丧父而失学,但仍自学不辍。后拜李奎垣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术,并随其继续学习儒学经典。三年后直接受师祖郭云深先生教导,深造形意拳术。后来又随程廷华先生习八卦拳。艺成之后,奉师命壮游天下,观少林、证武当、登峨眉,向隐修高僧道长学习《易经》与内丹术。民国元年,郝为桢先生将太极拳真谛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孙禄堂先生。

先生融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精意,推陈出新,创立了迥异于其他流派的全新太极拳,被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后来称为孙式太极拳。先生并以太极一气、内劲中和、内家道艺、动静兼修之理统御三拳,提出三拳合一论,从而形成了孙氏武学体系。在孙氏武学中,三拳是相互融通、不可截然分开的。三体式又是孙氏武学三拳共有之基础。

无论是形意、八卦还是太极拳术,三者的产生都离不开儒学文化、道家文化或者释教文化的支撑。孙氏武学包含三拳,自然也与三教文化密不可分。然而这种不可分并非仅仅指三拳源流上的,更主要的是指孙氏武学在武艺与道艺理论上与三教的不可分割。限于篇幅,涉及的三教术语、论点、论据等均不作白话解释。

孙氏武学与三教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孙氏三拳的总括理论“中一”论与三教分别对应;②频用三教专有术语作为孙氏武学理论的术语和重要论点;③《拳意述真》等著作和佚文中多有三教著作名称、三教名人及其名言;④行文中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地嵌入三教语句的地方比比皆是;⑤多处大段引用或套用三教语录。

四、详述孙氏武学与三教的密切关系

(一)孙氏三拳的总括理论“中一”论与三教分别对应。

在《〈形意拳学〉自序》中,孙禄堂先生写道:“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誠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这就是孙禄堂先生概括的孙氏三拳特征的理论——“中一”论。

“一理”“诚一”“万法归一”“抱元守一”之“一”者,道也,太极一气也。

“诚一”,是说形意拳似儒家。《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

“万法归一”,表明八卦拳似释家。佛家八万四千法门,最后的指归是自性,是佛性,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妙真如性。

“抱元守一”,直指太极拳似道家。《老子》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诚中”“虚中”“空中”之“中”,为三拳“体”(拳式演练)之“中”,为道艺。中者,内也,身内、拳内也。

“诚中”者,形意拳“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也”。因此形意拳似儒家。

“虚中”者,八卦拳“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八卦有定步、活步、变步三个阶段的练法,变步阶段,机警灵变,鬼神莫测,所以然者,内中虚无,不着一丝色相。故八卦拳似释家。

“空中”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因此太极拳似道家。

另外,在《八卦拳学·陈曾则序》中又记录孙禄堂先生之语云:“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

“直中”“变中”“空中”之“中”为三拳“用”(技击实战)之“中”,为武艺。中者,中心也,我之中心也,对方之中心也,以对方为中心也。

形意拳之技击,“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守我之中,攻彼之中,“硬打硬进无遮拦”“打破身式无遮拦”;快攻直取,“攻人之坚而不攻人之暇”。此即形意拳之“直中”也。直中,亦然是内外诚实如一。故“直中”仍似儒家。

八卦拳之技击,“纵横矫变”,中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故为“变中”。“变中”云者,“万变不离其中”也。因此“变中”还是类于释家。

太极拳之技击,“浑然无间,随其来体不离不拒,而应之以中,吾致柔之极,持臂如婴儿,忽然用之,彼虽贲育无所施其勇,虽万钧之力皆化为无力”。太极拳讲求沾黏连随,引进落空,是为“空中”。太极拳是以无化有、以弱胜强拳术,因此太极拳先天与道家有着亲缘关系。

程廷华先生云:“行动不离圣贤之道,心中亦不离仙佛之门。非知此,不足以言练八卦拳术也;亦非如此,不能得着八卦拳之妙道也。”圣贤之道即儒家所倡导的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廉恕和平、修齐治平等等道德准则,仙佛之门即道家和释家逍遥世外、无欲无求、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说,习八卦拳者,进而言之曰习内家拳者,当以佛道出世之德,行儒家入世之功。以为政者而言,必须德才兼备,才能造福百姓。

(未完待续)(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武学道家儒家
知命
诈骗妻子初恋600万,一个渣男最深的套路
漫画道家思想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茶道
梦幻西游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