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
2021-10-12童树喜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人民政府
文│童树喜(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人民政府)
牛流行热病毒是一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弹状病毒,可引起牛和水牛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称为牛流行热、三日热、牛地方性发热等。牛流行热在全球广泛分布,从非洲南部到尼罗河三角洲,穿过中东、南亚和东南亚,进入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并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延伸至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牛流行热病毒也出现在太平洋岛屿、欧洲或美洲。牛流行热病毒感染后可在临床表现不明显,也可表现出轻微至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双相热、流涎、眼和鼻分泌物、卧床、肌肉僵硬、跛行和厌食等。通常牛流行热发病特点为发病快,恢复快,一般持续1~3天,但有报道称某些动物在感染急性期后会出现长时间的麻痹和共济失调。最严重的病例出现因感染、饥饿或肺炎而导致死亡,目前对直接死亡的原因知之甚少。该病发病率非常高(接近100%),死亡率通常很低(<1%)。然而,近年来有报道称,有些地区该病死亡率可超过20%。牛流行热可造成相当大的经济影响,主要是由于奶牛停止泌乳以及水牛丧失劳动能力。最近的一项研究评估,每头受牛流行热影响的奶牛平均净损失175.9千克牛奶。此外,牛流行热还影响来自感染区的活牛贸易,有研究表明,牛流行热病毒通过动物运输或媒介在洲际传播的风险正在增加。
一、牛流行热病毒的感染宿主
目前,仅在牛和水牛中报告了牛流行热病毒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虽然牛被认为更容易感染,但已经在水牛身上通过实验重现了轻微的临床症状,并且在该领域已经报道了严重的疾病。中国和印度的牦牛也有感染牛流行热病毒出现临床症状的报道。血清学研究已在多种有蹄类野生动物中检测到牛流行热病毒抗体。例如,在肯尼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和南非的调查中,非洲水牛、羚羊、角马、麋、托皮、黑貂羚、大羚羊和长颈鹿均检测到了牛流行热病毒的中和抗体。在其他非洲国家已报道驴羚、大象、羚羊、河马和瞪羚也可感染牛流行热病毒。在某些情况下,牛流行热病毒抗体在非洲野生动物中的流行率十分高,表明它们可能是病毒在动物流行期间循环的天然感染宿主。
对绵羊进行牛流行热病毒性感染研究,并没有出现发热以外的临床症状,分离病毒也失败。然而,一些绵羊产生了牛流行热病毒的中和抗体和轻微的血液学变化,并且在感染后3~4天,用受感染绵羊的白细胞接种易感公牛,可观察到公牛出现临床症状。牛流行热病毒在动物流行地区进行的其他几项血清学研究未能找到绵羊感染的证据。低水平的病毒血症和媒介的喂养偏好等因素可能会限制绵羊在牛流行热病毒自然传播周期中的作用。
二、牛流行热病毒的传播媒介
已有大量证据表明,牛流行热病毒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的,其地理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发病具有季节性,一般在晚春至秋季发病。有实验表明,感染的实验性传播需要静脉注射受感染的血液,并不会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污染物进行传播。牛流行热病毒已从几种潜在的吸血病媒昆虫中分离出来,包括咬人的蠓和蚊子。
三、牛流行热病毒的分布
世界上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已发生了牛流行热,该病毒在澳大利亚、亚洲、非洲和中东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牛流行热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通常以波浪状的方式向北或向南移动,从春季或初夏的热带地方性动物疫源地开始,到秋季逐渐消退。虽然牛流行热病毒被认为是单一血清型的存在,但通过G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可将牛流行热病毒分离株在地理上分为3个谱系:东亚、澳大利亚和中东。G基因是牛流行热病毒基因分型标记基因,可提供精准的比对结果以及足够的变异序列以获得分离株的精确度和分辨率,但是并没有遗传重组表明该基因可以代表整个基因组。此外,迄今为止的基因型分析是基于大多数地区的有限抽样,并且没有对来自非洲或中亚、南亚或东南亚国家的牛流行热病毒分离株的进行序列分析。
牛流行热在中国的流行。1934年在江苏省首次进行报道,当时该病被称为牛流感。自1955年以来,除西部的新疆和青海、东北部的黑龙江以天津和河北地区外,其他省份都有牛流行热的报道。在东南部的广东省,几乎每年都有暴发,南方每2年就会发生一次较大的流行,通常从6月或7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大约每4年,大型动物的流行病以波浪状方式进一步向北移动,在8月和9月影响河南和安徽等省。1991年在吉林省的一次暴发是有史以来记录该病的最北纬度。2011—2014年对牛、水牛和牦牛进行的血清学调查发现,在全国28个省的26个省中检测到牛流行热病毒的中和抗体,包括东北的黑龙江和西部的新疆。血清流行率因地点和年份有所差异,2012年陕西省牛的血清流行率最高,占81%。尽管国内因牛流行热导致的死亡率较低(病死率<2%),但2004年、2005年和2011年河南省的3次动物流行期间报告了17%~18%的发病率。基于2011年流行病的分离株G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与来自国内地区和日本的其他牛流行热病毒分离株处于同一发育分支,这种毒株的来源和高死亡率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河南省自2011年以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大流行病,其他省份的病死率也没有超过2%。
四、牛流行热的治疗
牛流行热目前没有特效药,但可以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合理的对症治疗。加强动物的免疫力以及提供饲料和饮水将有助于患病牛的恢复。侧卧的动物每天应翻身数次,以防止循环障碍和肌肉损伤。不建议采取强制喂食方式,因为吞咽反射受损有吸入性肺炎的风险。在潜伏期内每天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有效预防临床症状的出现,在疾病发作后服用也可诱导快速恢复。低钙血症的临床症状可以通过皮下或静脉注射硼葡萄糖酸钙来治疗。恢复期动物在临床症状消退后的几天内不应承受压力或劳作,以确保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五、牛流行热的疫苗
迄今为止,已开发出四种类型的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基于G蛋白的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目前在养殖中使用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澳大利亚、南非、纳米比亚、日本、韩国、中国、菲律宾、土耳其、以色列、科威特、阿曼、巴林、沙特阿拉伯和埃及都在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疫苗免疫接种。尽管实验性和商业化的牛流行热疫苗已开发出各种剂型,但在该领域对其效力评估的报道较少。大多数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持续时间有限,每隔6个月至1年需给予额外的加强剂量,否则疫苗的保护效果可能会较差,因此该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供更科学的性能评估及缓释和其他可能减少所需剂量并延长保护持续时间的先进技术。
六、小结与展望
牛流行热对经济和社会影响并不是明显,因此经常被低估。近年来,牛流行热在世界各地区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出现越来越多的报道,而且在气候变化和牲畜贸易的影响下,牛流行热有可能传播到其他未发现该病的地区。尽管在一些地区已经对牛流行热的流行病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其在非洲和亚洲广大地区的分布、流行和影响等方面知之甚少,分离和测序的病毒分离株也相对较少,并且没有明确相应的传播载体,这严重限制了评估通过媒介传播和牲畜移动传播的风险等级,以及通过当地媒介传播在欧洲或美洲成为地方性动物疾病的可能性。尽管已经开发了大量实验性和商业化疫苗,但由于动物流行情况的不规律性和多次免疫接种等因素,使得疫苗的接种率较低,而且很少有发表关于在实际条件下疫苗评估的报道,相关病毒在牛流行热的流行病学中的作用也不清楚,这种知识缺陷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