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嵌合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效果观察
2021-10-12赵猛张现军
赵猛 张现军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手术切除时为了保证治疗彻底,会造成面颈部组织大量缺失和继发畸形,使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面部美观度,因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对于局部功能和外观的恢复尤为重要[1,2]。随着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串联皮瓣被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该方法既能封闭创面、消除死腔,又能通过组织瓣的串联修复,恢复局部组织功能,但会扩大手术创面,增加血管危象发生率,对术者技能、经验要求高[3~5]。临床上对修复组织缺损方法进行探索,发现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于同一血管供体部位和上级母体血管蒂内切取且包含多个独立皮瓣,皮瓣取材灵活、准确,对组织创伤较小,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重建效果[6,7]。本研究选择股前外侧嵌合皮瓣进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修复,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0月进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修复的58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股前外侧联合多皮瓣修复)29 例,观察组(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29 例。对照组:男12 例,女17 例,年龄30~52 岁,平均(43.22±6.14)岁;肿瘤部位:口咽鳞癌7 例,上颌窦鳞癌5 例,牙龈鳞癌4 例,颊部鳞癌8 例,舌鳞癌5 例;分化程度:高、中分化各11 例,低分化7 例;术后缺损范围为(6cm×5cm)~(15cm×10cm)。观察组:男15 例,女14 例,年龄30~51 岁,平均(43.13±6.54)岁;肿瘤部位:口咽鳞癌6 例,上颌窦鳞癌7 例,颊部鳞癌7 例,舌鳞癌5 例,牙龈鳞癌4 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0 例,中分化11 例,低分化8 例;术后缺损范围(6cm×7cm)~(17cm×10cm)。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全麻,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手术。术中先行原发病灶清除并行周围淋巴结清扫,依据患者病变部位情况做手术切口,为确保手术彻底,外缘1.5~2.0cm 组织均切除;并于术中做冰冻切片,证实切缘阴性,依据术后的缺损部位、面积大小制备皮瓣。
观察组:依据ABC 系统标记进行皮瓣切取,A点为髂前上棘,髌骨外上缘处为B 点,AB 连接中点即为C 点,5cm 半径画圆定位穿支血管,AB 线中点内侧3cm 做切口,行穿支血管探查,并于皮肤上对搏动理想的穿支血管作标记,管径需>0.5mm,以最终选定穿支血管为中心调整并确定皮瓣位置,确保皮瓣边缘血运良好后切断血管,确定血管蒂无扭转后将皮瓣移植至缺损部位,手术过程中要保证皮瓣血管的吻合[8]。
对照组:股前外侧联合多皮瓣修复,以股前外侧为主要皮瓣供区,并于此基础上联合多皮瓣行修复。包括:胸大肌供区皮瓣、背阔肌供区皮瓣、桡侧供区皮瓣,供区术后可植皮缝合或拉拢缝合。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皮瓣制作与显微吻合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愈合时间;②术后3 个月,由口腔颌面外科的非术者医师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价[8],包括满意度、外形、工作情况、饮食、口腔容纳水测试、口腔闭合、咬合、吞咽、张口度、咀嚼、语言功能11 个方面,各项评分为0~10 分,分值越高表示恢复越好;③评价皮瓣修复效果,对皮瓣色泽、美观度及功能进行评分,分值为0~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皮瓣修复效果越好;④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观察组,皮瓣制作与显微吻合时间短于观察组,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愈合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s)
组别 n 手术时间(h)皮瓣制作与显微吻合时间(h)经口进食时间(d)愈合时间(d)观察组 29 5.41±1.05 1.45±0.72 16.26±2.43 11.02±1.95对照组 29 6.25±1.43 1.06±0.65 20.31±2.51 14.27±2.29 t 2.550 2.165 6.243 5.819 P 0.014 0.034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张口度、饮食、咬合、容纳水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满意度、工作情况、外形、口腔闭合、吞咽、咀嚼、语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s,分)
指标 观察组(n=29) 对照组(n=29) t P满意度 8.32±0.54 7.70±0.51 4.495 <0.001外形 8.45±0.46 7.06±0.40 12.280 <0.001工作情况 7.37±0.65 6.85±0.54 3.314 0.001饮食 8.32±0.30 0.55 8.25±0.37 0.791 0.432容纳水试验 8.09±8.05±0.61 0.262 0.794口腔闭合 8.53±0.47 7.81±0.36 6.549 <0.001咬合 8.41±0.82 8.35±0.75 0.291 0.772吞咽 8.65±0.64 8.02±0.51 4.146 <0.001咀嚼 8.97±0.86 8.40±0.77 2.659 0.010语言功能 8.34±0.37 7.72±0.30 7.009 <0.001张口度 3.04±0.25 2.95±0.20 1.514 0.135
2.3 两组患者皮瓣修复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皮瓣色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皮瓣功能恢复及美观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皮瓣修复效果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皮瓣修复效果比较 (±s,分)
组别 n 色泽 美观度 功能观察组 29 7.72±0.48 8.23±0.62 7.54±1.02对照组 29 7.65±0.54 7.87±0.57 7.02±0.74 t 0.603 2.302 3.846 P 0.521 0.025 0.030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对照组为24.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病变周围存在一定程度的组织缺损,缺损多为唇颊舌及口底软组织,术后面部组织缺损修复可恢复颌面部生理功能及面部美感,矫正患者面部缺陷[9,10]。近年来,临床上采用了一种新的组织缺损修复方式—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其以旋股外动脉降支作为血管蒂游离部分肌瓣,自股外肌穿支血管走行游离相应部位的皮瓣,肌皮瓣位于肌肉、皮肤区分出的穿支血管区域,满足了各种组织修复的需求[11~13]。
本研究中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观察组,皮瓣制作与显微吻合时间短于观察组,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愈合时间均长于观察组,观察组术后满意度、工作情况、外形、口腔闭合、吞咽、咀嚼、语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股前外侧的皮瓣包含肌肉、皮肤甚至部分骨组织,使得皮瓣制作与显微吻合时间较长,其次,股前外侧的皮瓣内部血供充分,术中吻合主要血管蒂即可建立良好皮瓣血运,不会损伤供区主干血管,对供区功能的影响较小,外形修复优势明显,有助于恢复患者口腔各区域功能[14,15]。但两组患者术后皮瓣色泽、饮食、咬合、容纳水试验、张口度比较无差异,在美观度、功能上差异显著,提示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可改善面部外形及口腔功能,但不会对口腔内部结构产生影响。与杨何平 等[16]和徐中飞等[17]研究一致。
串联皮瓣供区包括桡侧供区皮瓣、胸大肌供区皮瓣等,供区位于手部暴露部位,制取皮瓣需要植皮修复,植皮区域位于人体裸露处,对外貌、功能影响较大,此外,部分皮瓣在旋转移位过程中容易出现血供障碍,创面愈合不良,皮瓣坏死发生率较高[18]。而股前外侧嵌合皮瓣可提供的组织量充分,对术区塑形、就位有利,尤其是供区远离肿瘤术区,移植成活率高,皮瓣感染、坏死的发生风险低[19]。本研究中经嵌合皮瓣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0%,显著低于串联皮瓣修复组的24.13%,观察组1 例颌面底下瘘并发感染,1 例局部坏死,对照组3 例颌面底下瘘并发感染,血管危象、局部坏死各2 例,与上述结论一致,与谢远鸿等[20]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技术要求较高,应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术修复时,需确保皮瓣的2 条回流静脉相互吻合,分别吻合于颈外静脉系统、颈内静脉,以便静脉回流畅通,降低坏死几率;②明确肿瘤根治及颈清手术的意义,肿瘤切除和止血操作应彻底,皮瓣移植后需严密缝合,防止出现术后血肿或口腔下颌下瘘感染,影响皮瓣血运,导致手术失败。
综上所述,应用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患者美学满意度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理想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