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心非
2021-10-11范杨
我是小演员珊珊,今年9岁。我今天来就是要告诉大家,刚才我在公交车上看见的一件事情。啥事情?那您就听我慢慢道来。
刚才公交车停站的时候上来了一位打扮时髦的阿姨,年龄我说不好,反正挺年轻挺漂亮的。她刚踏上车门儿,司机叔叔就提醒她把口罩戴上。她就像没听见似的一个劲儿往里挤。司机叔叔再次提醒她:“唉,那位女同志,请你把口罩戴上。”经司机叔叔这么一喊,这阿姨才慢吞吞地从包里拿出口罩戴上了,然后挤到我的面前,左手扶着我座位的后椅背上,我还正想给她让座。她突然把口罩扯到下巴边儿对着我阿嚏,阿嚏,阿嚏……哎哟喂!她一共打了8个喷嚏。她这一阿嚏不打紧,吓得我蹭的一下就蹦了起来,唰的一下窜到了车后边儿去啦!
再看这位阿姨才安逸哦,她见我跑了,就一屁股坐到我坐的座位上了。这时她包里的手机响了,她就跷起二郎腿从包里掏出手机,若无其事地接起电话来了,这口罩还挂在下巴边儿呢。她是怎么打的呢?我学给大家看看:“(带一点川普话)喂!啥子嘛,你打电话做啥子嘛?我还在公交车上。啥!电费?哎呀,杜老二,我嫁给你硬是倒了霉啰。交个电费都要给我打电话,自己在手机上充了就是了嘛。啥?不是电费,是儿子贝贝!贝贝怎么啦?贝贝怎么啦?啊?贝贝咳嗽发烧啦!(嚇坏了)啊?烧到96度3?(哭)哎呦喂!这下儿子遭了!咹?!哦,不是96度3,是36度9?(生气)我遇得到你哟,话都说不清楚!哎呦,吓得我小心脏哟一蹦一蹦的,都快蹦出来啰。哦,你喊我不要蹦啰,幼儿园园医给检查了,说烧得不厉害,回家隔离观察一下就行啰?”
她在那儿旁若无人地打电话,这车上的人又紧张又气愤。一位大妈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对着她说:“哎,那位打电话小妹,你打得没完了嗦?要打吗把口罩戴好打嘛!你太扯怪啰嘛,哎!”一位叔叔也说道:“就是,成都刚刚解封就一下放松了警惕,那是要出问题的!”一位爷爷接过话说道:“唉,小妹妹,这公共环境要有公德意识哦。人家司机都喊了你好多次了你就是不听。你要是不听噻,我们大家是有权利喊你马上下车的哦!”“(学老婆婆)老头子,把嘴巴闭到,少管闲事。嗯,要遭吗她遭,反正我们是不得遭的。我们是戴了口罩种了疫苗的,而且还是种的两针!”
大家纷纷都在谴责她,可这位阿姨就像没听见似的,根本不理大家的茬儿,继续打她的电话:“杜老二,你没得工作在屋头耍起就应该把娃娃带好噻。早上我上班出门的时候是咋给你交代的?贝贝爱出汗,不要给他穿那么多,不要给他穿那么多,你就是不听!这下遭啰嘛。还有你骑自行车送他上幼儿园,就应该把口罩给他戴上噻?啥子呢?他不戴!他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娃娃,他说不戴就不戴嗦?现在我们国家的疫情虽然得到了控制,但全世界还是闹得很凶的噻?何况成都才解封。你太掉以轻心了!你这个爸爸是咋当起的喔?哼,等会儿回来我才找你算账!”(对方电话断了)“吔,敢挂我的电话!”(重拨动作)叮!叮!叮!……
她正说到这儿,司机叔叔咔嚓的一下把车停了下来,然后走到她面前大声地说道:“打电话的女士,请你先把口罩戴好!”司机叔叔的话音一落,车里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的故事讲完了,拜拜!
(本文系第六届四川省少儿曲艺优秀节目展演活动推荐作品)
点评:
把故事写好是很难的,难就难在以主题寓意为统领、以人物关系为纽带、以形象塑造为手段、以故事铺陈为内容、以内在逻辑为构架的艺术作品,是否能够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引人深思。而以少年儿童的视角写好故事尤其难,难就难在还必须符合少年儿童的思维特性、语言特性、行为特性。范杨先生创作的少儿故事《口是心非》,却极好地观照了故事特点与少儿特性,写得有一波三折,生动活泼,富有戏剧性,是一个优秀的作品。
故事并不复杂,但符合“三一律”。时间:一天——抗“疫”大背景下的一天;地点:一辆公交车上——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故事:一个阿姨的一串喷嚏和一通电话——一个从头至尾延续而完整的服从于主题的故事。
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让故事具有了独特性:抗“疫”背景下的一天,让时间具有了特殊性——不是游山玩水的一天,不是走亲访友的一天,而是抗“疫”背景下的一天,这样的日子里,会与抗“疫”有关吗?相对封闭的公交车让地点具有了特殊性——不是广场、商场,不是学校、家里,而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封闭的公共空间——这样的空间里会有怎样的故事?一个阿姨的一串喷嚏与一通电话,让人物具有了独特性,由此使故事具有了独特性——不是抓小偷的故事,不是捡钱包的故事,不是急救哪位晕倒乘客的故事,而是一串喷嚏与一通电话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与防疫、抗“疫”有关吗?
对,整个故事紧紧扭住防疫、抗“疫”,从阿姨的一串喷嚏开始了:外表漂亮的阿姨上车了——“我”正准备给她让座,她却对着“我”连打8个喷嚏——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和安静的公共空间里,在人人防疫、抗“疫”的时间段,这8个喷嚏可谓惊天动地,猛然打破了公共汽车的安静——“我”逃离了,阿姨坐在“我”的位置上——此刻,阿姨漂亮的外表刹时间荡然无存。
接下来阿姨的一通电话,更具戏剧性:几乎全程不戴口罩的阿姨,在安静的公共空间里,旁若无人地高声地接打丈夫的电话,而电话的内容句句不离防疫、抗“疫”,这真是绝妙的讽刺——至此我们明白,原来她是一位自私自利、缺乏公德修养的阿姨,作者几记“金箍棒”将其打回了原型。
但这是少儿作品,表演者是少年儿童,不能随意对阿姨作出评论。所以作者用巧妙的手段给了我们答案:众人的谴责、司机的要求以及最后众人的掌声,都给这位阿姨下了定论。当然,在处理这个定论中,作者还采用了“背后敷粉”的手法,既让人感觉到了这位阿姨的日常状态,更让人体会到了全社会防疫、抗“疫”良好的整体状态。
在故事的铺陈中,为塑造人物,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其他乘客的反应和态度,运用侧面描写来服务主题,侧面描写如旁边扇风,旨在将火苗集中在锅底,来加快一锅沸腾。作品在语言的使用上,彰显了深厚功底,动词、拟声词的运用,以及“川普”模拟的表达,都妙趣横生,让整个作品生动起来。
作品篇幅短却意味长,故事小而主题大。读《口是心非》,真心悦诚服!
(点评人:中国曲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曲协副主席 秦渊)(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