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弹词流派唱腔摭谈

2021-10-11沈鸿鑫

曲艺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弹词传人唱腔

沈鸿鑫

弹词流派唱腔的发展是一个纵向传承、横向吸收、精心创造的过程。其传承、创造大体有几种类型。笔者仅就自身所知,梳理简述,恭请评正。

第一种是有明显的师承关系的。如从【马调】到【魏调】到【沈调】【薛调】再到【琴调】,就可以充分看到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马调】是清咸丰、同治年间弹词艺人马如飞所创。马如飞继承发展乃父马春帆的《珍珠塔》,有“塔王”之誉,他是清“评弹后四家”之首。【马调】在书调基础上,吸收民歌【东乡调】的音乐,常在下句第六字拖腔时用顿音,以突出韵脚,形成特色。【马调】以吟诵为主,朴实流畅,节奏明快,长于叙事。【魏调】是弹词艺人魏钰卿所创。魏钰卿(1879—1946),是马如飞12弟子之一的姚文卿之徒,也擅唱《珍珠塔》。【魏调】突破原有节奏,更趋灵活自由,叠句连唱是其特点,往往一泻而下,下句第六字拖腔自成一格,长段、急口也是它的特色。【魏调】唱腔爽利委婉,韵味醇厚,又称“马派【魏调】”,代表作有《写家信》《陈翠娥痛责方卿》等,传人有徒钟笑侬、薛筱卿、沈俭安、王燕语,子魏含英,孙女魏含玉等。沈俭安(1900—1964),先随寄兄沈勤安学艺,后投《珍珠塔》名家朱兼庄的门下,再拜魏钰卿为师。他在【马调】到【魏调】基础上进行改进,丰富了曲调,特别是小转腔的灵活运用加之其哑糯的嗓音,让他的演唱显得飘逸委婉,情味浓郁。【沈调】传人有周云瑞、陈希安、汤乃安等。薛筱卿(1901—1980)也是魏钰卿的徒弟,他长期与沈俭安拼档,任下手,他嗓音清脆明亮,咬字清晰铿锵,唱腔旋律明快流畅,对叠句连唱颇有心得,如此便形成了自己清丽、流畅、遒劲的【薛调】。他的琵琶技巧十分娴熟,创造了支声复调的伴奏方法,有“薛派琵琶”之称。传人有徒庞学卿、郭彬卿,女儿薛惠君等。

新中国成立后,【马调】一脉下又出现了【琴调】【小飞调】等。【琴调】由朱雪琴所创。朱雪琴(1923—1994),初随养父朱蓉芳弹唱长篇《双金锭》《描金凤》,后师从沈俭安改唱《珍珠塔》,她根据自己中气足、本嗓好、高音上得去的先天条件,在【沈调】的基础上,加快速度,增强节奏的跳跃,强化咬字吐音的力度,对原唱腔或向上翻高,或加花演变,突出旋律中的跌宕和棱角,以及拖腔的气势,并且全用本嗓演唱,创造了激越豪放、爽朗流畅的【琴调】,在女声腔中唱出了阳刚之气。朱雪琴演唱时铿锵明朗挥洒自如,加上洒脱的三弦和下手郭彬卿繁密的琵琶伴奏,突显出曲折多变、欢快跳跃的艺术特征。【琴调】代表作有《珍珠塔·七十二个他》《梁祝·英台哭灵》《冲山之围·游水出冲山》,开篇《击鼓战金山》《潇湘夜雨》《南泥湾》《好八连》等。20世纪50年代末由弹词演员薛小飞所创的【小飞调】,也由【魏调】【沈调】发展而来。薛小飞(1939—2012),师从朱霞飞习唱《珍珠塔》,后又拜师魏含英,长期与邵小华拼档演出。除《珍珠塔》,还演唱过长篇《梁祝》《何文秀》,为苏州人民评弹团演员。【小飞调】脱胎于【魏调】和【沈调】,同时吸收【蒋调】的某些因素加以变化发展,兼有【魏调】的明快爽朗和【蒋调】的醇厚韵味。节奏明快,上下句的连接常常不用过门,数十句唱词叠句犹如贯珠连环等是【小飞调】的特点,代表作有《方卿哭訴陈翠娥》《方卿见娘》《打三不孝》,开篇《我的名字叫解放军》等。

第二种是兼有师徒传承和借鉴发展的情况。前者如从周玉泉的【周调】到蒋月泉的【蒋调】,再到尤惠秋的【尤调】,后者如蒋月泉的【蒋调】之于张鉴庭的【张调】和徐丽仙的【丽调】。

周玉泉(1897—1974),师从张福田习《文武香球》,后又从王子和学唱《玉蜻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以张福田、吴昇泉等的书调唱腔为基础,借鉴京剧谭派老生、程派青衣的唱腔,结合自己的嗓音,创造了曲调悠扬、清劲隽永、温文端庄、舒徐大度的【周调】,代表作有《文宣哭观音》《云房产子》《智贞描容》等。有徒蒋月泉、周伯庵、华伯明、薛君亚等。20世纪30年代末,周玉泉的徒弟蒋月泉在【周调】的基础上创造了【蒋调】。蒋月泉(1917—2001),初学《珍珠塔》,后从张云亭、周玉泉学唱《玉蜻蜓》,一度与周玉泉拼档。【蒋调】继承了【周调】的间架和基本旋律,再借鉴京剧余派、杨派老生的唱腔、润腔唱法,行腔上加了若干装饰音。在【周调】基础上形成的【蒋调】,旋律更加丰富婉转,韵味更加浓郁醇厚,极富抒情性,呈现出一种雍容华美、潋滟浓彩的风格。后来成为弹词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唱腔,代表作有开篇《杜十娘》《刀会》《战长沙》《莺莺操琴》《宝玉夜探》,选曲《玉蜻蜓·庵堂认母》《玉蜻蜓·厅堂夺子》《海上英雄·游回基地》《王孝和·写遗书》等,传人有王柏荫、潘闻荫、苏似荫、秦建国等。【尤调】为弹词演员尤惠秋所创。尤惠秋(1930—2000),初拜弹词艺人吴筱舫学唱《白蛇传》《玉蜻蜓》,后拜沈俭安补学《珍珠塔》。新中国成立初期,尤惠秋向蒋月泉学习长篇弹词《林冲》,颇得【蒋调】的真谛。他还演唱过《梁祝》《王十朋》《钗头凤》等长篇,为江苏省曲艺团主要演员。尤惠秋嗓音低沉浑厚,在【蒋调】【沈调】的基础上,发挥中低音特长,借鉴吸收京剧老生唱腔,加强小腔的变化,运用装饰音、颤音、共鸣等技巧,创造了委婉流畅、软糯细腻的【尤调】。代表作有开篇《诸葛亮》,选曲《梁祝·送兄》《王十朋·撕报单》等。

蒋月泉和张鉴庭、徐丽仙同一时代,所擅长书目也颇不相同,他们之间不存在师徒关系,但是【张调】【丽调】与【蒋调】又有着一定程度的传承关系。【张调】是20世纪40年代由张鉴庭所创。张鉴庭(1909—1984),幼年唱过绍剧、髦儿班、小热昏,后师从弹词艺人朱咏春学唱《珍珠塔》《倭袍》,后自编自演长篇弹词《十美图》《顾鼎臣》,20世纪30年代末走红书坛。张鉴庭在【蒋调】基础上,化进夏荷生的【夏调】的艺术因素,并吸收京剧老旦的唱腔,充分利用自己嗓音高亢、音域宽广、中气充沛的条件,在拖腔转腔方面加以发展,形成节奏稳健、唱腔激越、力度强烈、韵味浓重的【张调】。【张调】的戏剧性较强,很有艺术感染力和剧场效果,代表作有《误责贞娘》《铡美》《钟老太骂敌》《望芦苇》《留凤》等,传人有子张剑琳,徒周剑萍、陈剑青、王正浩、黄嘉明、王锡钦等。

徐丽仙的【丽调】创于20世纪50年代。徐丽仙(1928—1984),幼年入普余社钱家班,后与师姐拼档弹唱《倭袍》《啼笑因缘》。从20世纪50年代起,徐丽仙与刘天韵拼档弹唱长篇《杜十娘》《王魁负桂英》《双珠凤》等。徐丽仙的气息不是非常充沛,嗓音并不太亮,但较糯而宽厚。她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在【蒋调】基础上向婉约方面加以发展。她演唱时并不多用高音,而是常常采用跌宕对比的方法,让旋律先下行而后翻高,有时干脆采取低徊的旋律。她大胆吸收了评剧、锡剧、粤剧、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中外歌曲的各种营养,在弹词一般采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适当加进“4”“7”两个音,又巧妙地融入戏曲板腔体的一些手法,形成了委婉俏丽,新颖优美的独特风格,世称【丽调】。【丽调】比较善于表现妇女哀怨缠绵的感情,但是也可表现明朗活泼的内容。代表作有《情探·梨花落》《杜十娘·投江》,开篇《新木兰辞》《六十年代第一春》《黛玉焚稿》《黛玉葬花》《饮马乌江河》《望金门》等。【丽调】的从者众多,现已成为苏州弹词中主要的女声唱腔。

第三种情况是没有师承关系,主要是艺术上的传承。如从【俞调】到【祁调】和【侯调】。【祁调】由弹词艺人祁莲芳所创。祁莲芳(1908—1986),长期与舅父陈莲卿拼档,任下手,弹唱长篇弹词《双珠凤》《文武香球》《绣香囊》等,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走红。他在老【俞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程派唱腔加以变化发展,其旋律比【俞调】更为哀怨凄切,拖腔起伏婉转,节奏舒缓。【俞调】以假嗓为主,兼用真嗓,但其发声方法偏于低沉内抑,特别善于抒发沉郁凄婉、缠绵悱恻的感情,又有“催眠调”之称,代表作有《双珠凤·霍定金私吊》《绣香囊·夫妻相会》等。后来周云瑞谱唱的开篇《秋思》也是【祁调】的名作,邢晏芝在弹唱《杨乃武》时,在【祁调】中揉进【俞调】【侯调】的因素,又使【祁调】有了新的发展。【祁调】传人有徐文萍、严燕君、徐淑娟、邢晏芝等。20世纪50年代由弹词女演员侯莉君所创的【侯调】也是从【俞调】腔系发展而来。侯莉君(1925—2004),幼年入普余社钱家班习艺,从师陈亚仙,一度辍演,1950年后与徐琴芳拼档演出《落金扇》,此后又演唱《梁祝》《情探》等,是江苏省曲艺团主要演员。侯莉君嗓音不够宽亮但柔细,她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俞调】基础上,揉进京剧程派悠长低徊的长腔,并吸收锡剧等地方戏曲的行腔,加上她特有的颤音、泣音,创造出了一种字少腔多、九曲三弯、缠绵哀怨、婉转俏丽的【侯调】。【侯调】代表作有《莺莺拜月》《英台哭灵》等。传人有女侯小莉,徒唐文莉、潘莉韵、高莉蓉等。

【马调】一系发展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朱耀祥的【祥调】、李仲康的【仲康调】等。朱耀祥(1894—1969)曾学苏州滩簧,后拜弹词名家赵筱卿习弹词《描金凤》《大红袍》,20世纪30年代与赵稼秋拼档演唱长篇弹词《啼笑因缘》而成名,并创造了【祥调】。它是从【魏调】衍化而来,在继承【马调】系统平缓流畅特点基础上,【祥调】吸收苏州滩簧行腔特点。唱腔高亢、醇厚、嘹亮,经常运用“6”音行腔,长腔跌宕多姿,显得苍劲而雄健。【祥调】后又吸取【沈调】的唱法,下句拖六点七的转腔有较明显的【沈调】韵味。朱耀祥在弹词表演中首次尝试用二胡伴奏,别具一格,传人有子少祥、幼祥、小祥,徒程美珍、高美玲、陈平宇等。【仲康调】由弹词演员李仲康所创。李仲康(1907—1970),幼年即随父李文彬习唱《杨乃武与小白菜》,后为苏州人民评弹团演员。他嗓音高亢,行腔近似于【沈调】【祥调】,演唱时加强力度和节奏感,以本嗓为主,间以小嗓,旋律多变化,其子李子红的琵琶伴奏运用多种手法,强烈而富活力,别具一格,更衬托出唱腔的铿锵遒劲。【仲康调】传人有子李子红,徒张如秋、余韵霖、金丽生等。

20世纪50年代末,弹词女演员王月香(1933—2011)创造了【王月香调】。王月香的伯父王斌泉、父亲王如泉均为弹唱《双珠凤》的弹词艺人,她幼年从父学艺,8岁即与姐兰香、再香拼三档弹唱《双珠凤》。20世纪50年代中期加入苏州人民评弹团,与徐碧英拼档弹唱长篇《梁祝》。她在【魏调】【薛调】基础上,加重感情色彩,响弹响唱,节奏明快,大段叠句连唱,一泻千里,闻之淋漓酣畅。【王月香调】注重感情投入,尤长于表现悲怨凄切的内容,唱到动情之处,往往声泪俱下,有较强感染力。代表作有《英台哭灵》《三斩杨虎》等。传人有赵慧兰等。

第四种可称为融合发展情况。如【小阳调】。20世纪初,【小阳调】由弹词艺人杨筱亭所创。杨筱亭(约1885—1946),师从沈友庭学唱《白蛇传》《双珠球》,对两部书目均有所加工。他在书调基础上,吸收【俞调】【马调】的因素,形成了曲调高旋低落,悠扬婉转,真假嗓并用的艺术风格。他演唱的上句多用假嗓,下句转真嗓,在第六字拖腔时又用假嗓。评弹术语称真嗓为“阳面”,此调用假嗓多于真嗓,故称“小阳调”。【小阳调】适于单档演出时用,杨筱亭之子杨仁麟,对【小阳调】又有所发展。

20世纪20年代后期,弹词艺人徐云志创造了【徐调】。徐云志(1901—1978),师从夏莲生习《三笑》,他吸收【俞调】委婉多变的行腔方法,还融入了江南民歌旋律、京剧女老生露兰春的唱腔因素,创造了【徐调】。【徐调】节奏从容稳健,曲调优美轻盈悠扬,拖腔跌宕多姿,又称“糯米腔”,传人有严雪亭、邢瑞庭、祝逸亭、华士亭、王鹰等。严雪亭(1913—1993),初从徐云志习唱《三笑》,后改唱长篇《杨乃武与小白菜》,20世纪30年代,严雪亭在快【徐调】的基础上,吸收【小阳调】的艺术因子,形成自身运腔质朴、简洁、爽利,吐字清晰,假嗓俏丽的艺术风格。严雪亭演唱时真假嗓并用,常用假嗓翻高腔,辅以装饰性小腔,最终创造了兼擅叙事抒情、亲切隽永的【严调】。【严调】代表作有《杨淑英告状》《密室相会》《祝枝山说大话》《孔方兄》及开篇《一粒米》等。传人有朱一鸣、胡国梁等。

20世纪30年代初,弹词艺人夏荷生创造了【夏调】。夏荷生(1899—1946),其父在嘉善开设夏厅书场,他自小受到熏陶。曾从伯父夏吟道学《倭袍》,后从钱幼卿习《描金凤》,20世纪20年代便享誉书坛。夏荷生嗓音高亢清亮,其【夏调】特点是响弹响唱,真假嗓并用,曲调刚健挺拔,唱腔简而不繁,跳进多于级进。由于音域较高,【夏调】上半句多用假嗓,下半句转用真嗓,转换自然,对比鲜明,有徒徐天翔等,张鉴庭、杨振雄、凌文君等都唱过【夏调】,并受其影响。

徐天翔(1921—1992),1936年师从夏荷生习唱《描金凤》,后还弹唱过长篇《白毛女》《宝莲灯》,中篇评弹《东海女英雄》等。为浙江曲艺团主要演员。20世纪50年代,他在【夏调】基础上,吸收【蒋调】【薛调】以及京剧的某些音调和唱法,有时还将“九转三环调”融进某些唱段之中,基本采用本嗓,强调抑扬顿挫,快、慢,强、弱,遒劲、飘逸的对比鲜明,形成了明朗昂扬、具有时代气息的【翔调】。代表作有《东海女英雄·乘风破浪》《描金凤·董赛金策马下山坳》等。

杨振雄(1920—1998),幼年即随其父杨斌奎习唱《大红袍》《描金凤》,后自编自演《长生殿》。杨振雄在【夏调】基础上,吸收【俞调】及昆曲等的音乐素材和演唱方法,衍变发展出了【杨调】。其唱腔可高亢雄健、典雅深沉,又可委婉凄切。【杨调】演唱时真假嗓并用,以真嗓为主,常运用滑音、颤音等技法增强气氛,主要采取响弹响唱、快弹慢唱、紧弹散唱等形式,灵活多样,代表作有《剑阁闻铃》《昭君出塞》《武松》等,有徒沈伟辰、孙淑英等。

【姚调】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弹词艺人姚荫梅所创。姚荫梅(1906—1997),始学评话《金台传》、弹词《描金凤》,后改唱长篇弹词《啼笑因缘》。在长期演出过程中,姚荫梅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世称【姚调】。【姚调】受【小阳调】的影响,其唱腔旋律平直,节奏从容,真嗓為主,偶用假嗓,行腔自由灵活,突出语言因素和叙事特点,有时字多腔少,近似白话,唱腔中时常夹入说白,说和唱衔接自然,通俗晓畅。一般以单档演出,三弦伴奏。代表作有《旧货摊》《炼印》《杨光林转变》等,传人有蒋云仙、江肇焜等。

弹词流派唱腔是伴随着评弹艺术的发展、变革而兴盛、发展的。在各个历史时期,一些有创造意识的演员,在已有书调或前辈所创造的流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和演唱风格。流派的形成,与该演员的个人禀赋、审美取向、师承关系,以及擅长书目和人物表现需要等方面密切相关,在传承、嬗变、创造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先仿后创、广采博纳、扬长避短、自创一格等特征。历经长期发展,苏州弹词的音乐唱腔已经形成流派众多、精彩纷呈的局面,大大提升了苏州弹词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吸引了更多的听众。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弹词传人唱腔
宝宝所患的细菌性肺炎“传人”吗
“非遣”传人的行业担当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环球简讯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