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情绪性进食”,你了解多少?

2021-10-11高睿

心理与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绿洲调节情绪

面对负面情绪,你会用什么方式来缓解?选择“借酒浇愁”?抑或是“化悲愤为食欲”?

在我们的身边不难发现:有的人,心里有事便食不知味;有的人遇到压力则会吃个不停,此时的食物不僅仅是为了让他们产生饱腹感,更是帮助他们应对压力或者处理不愉快情绪的一剂“良药”。情绪支配下的进食行为常常被人认为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其实,这背后有着许许多多的心理因素。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高睿老师一起参与到本期话题互动之中,与公众号留言读者一起来聊聊你曾经历和了解过的“情绪性进食”。

@娃哈哈:

我在开心的时候也会暴饮暴食,吃吃喝喝让我感到很快乐轻松;有时候压力大的情况下,必须要吃点东西,苦涩地吃,然后继续再战。

作者回复:

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们的各种情绪,是自我安慰的“良药”。但是如果一直使用食物作为缓解,并且进食量长期或频繁超过正常范围,就需要警惕是否需要换一种方式来调节情绪了,可采用的替代方法包括深呼吸、慢跑、洗热水澡、做个按摩、看场电影等等。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加油!

@时光:

解压的方式有很多种,进食也是其中一种,进食能否成瘾,值得研究。这种方式有个弊端,即有一个不良循环:焦虑—进食缓解焦虑—增重(成为新的焦虑源)—自责+焦虑—进食缓解焦虑。

作者回复:

极端的进食方式,其实是对于情绪的调节模式。即刺激事件—对事件的解释(往往是负面的)—情绪(焦虑、痛苦、愤怒等)—暂时缓解情绪的方法(暴食),其中我们找到的方法往往会成为新的刺激事件,会引发更强烈的情绪,需要我们用更为强烈的刺激去替代。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打断这个循环。例如改变对于刺激事件的看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找新的缓解焦虑的方式。通过种种方法,去改善这个循环。

@王*颜:

情绪性进食,需要关注的点不是吃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手里仿佛无意识一样拿起零食,等回过神来大半袋薯片已经进肚了,伴随咀嚼的动作似乎焦虑感会得到减轻。也有吃到撑的时候,就是短时间内迅速吃掉大量的东西,脑海中想的是“吃饱了就安全些”。这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父母不在身边,我被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在他们的养育观念里,吃饱了就不闹,不论什么状况都让我吃东西,也许从那时我就被印刻了“吃饱了就是安全的”痕迹,直到成年后很多行为虽然看起来是无意识和不受控的,其实仔细想来跟童年的成长有太多联接。

作者回复:

对自己时刻保持“觉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能。我们经常说一个概念,叫作“有意识的进食”。通常我们吃东西往往是无意识的,可能只是机械的、无觉察的。而有意识的进食,需要我们关注吃东西时食物的样子、口感、味道、气味,关注我们自己的想法、情绪、身体感觉。通过不断的觉察来发现食物跟我们想法和情绪的联系,在找到这种联系之后,我们创造性地寻找各种方法去打断这些我们不想要的联系,建立与食物的新的、健康的联接。

@娜漾:

自从在图书馆看到《心理与健康》杂志,我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心理杂志,我觉得它给了我太多心理方面的指导,让我拨开迷雾见晴天。以这次的“情绪性进食”来说,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可能是因为40岁的我刚刚投身一个新的行业岗位,无形之中的压力很大,晚饭就感觉很能吃,而且停不下来,总觉得没吃饱。现在想来就是自己的压力太大了,这样不停地吃,也许就是一种身体的自我保护,自我解压。现在想来是心态问题,完美主义在作怪,要解决压力还得找思想的根源,希望专家能给我更多的帮助。谢谢!

作者回复:

我们会看到,很多事情都会有两面性,比如说食物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另一方面又会成为我们的负担。在这里我们可能意识到,心系食物的背后会有更多的原因,比如对于压力的应对。希望把事情做好是许多人会有的心态,这是负责任的表现。但是我们也会需要认可自身的局限,认识到自己并不是超人,也会有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果我们一心想把事情做完美,那么可能会把自己逼入绝境。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了“做80分的自己”这个概念。尽自己所能去完成每一件事情,同时不强求,用一种更轻松的态度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文七:

情绪性进食的体验是,切断了意识,获得了短暂的休息放松,获得了安全感、安慰。这是浩瀚内心混乱中的一小片绿洲。如果不解决这个混乱,就会一直需要这片绿洲……

作者回复:

确实,长此以往我们会误把这种片刻的放松当作长期的绿洲。但是我们也会逐渐意识到,这种安全感、安慰感往往是暂时的,在暂时的快乐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更复杂的情绪。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去解决内心的混乱和寻找新的真正的绿洲。我们可以采用逐步分解问题的方法,把内心的混乱整理为一个个需要去克服的小目标,慢慢理出头绪,从可以做到的小目标开始,从而逐渐解开内心的混乱。同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其他可以吸引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它们成为新的绿洲。

@孔*妍:

我经常会在下班的路上馋各种小吃。很长一段时间,我自认为那是缓解一天压力最好的方式。直到妈妈要求我下班回“娘家”吃饭,才结束了“馋小吃”的问题。后来我从反思中发现,自己并不是真正的馋小吃,而是一种“思念和渴望”的表达。因为我内在渴望家人的陪伴和回家吃饭的感觉。妈妈的饭完全满足我对“晚餐家人一起共享”的需求,所以回娘家吃饭,“馋”不治而愈。

作者回复:

做得非常棒。有的时候身体的一个小变化可能是在给我们传递着某种信号。比如表面上看起来是“馋”,实际上是对家人的思念。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觉察,去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身体感觉以及自己与周围事件的联系。可能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小秘密”就会被慢慢发现。我们也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

以进食方式来应对情绪压力是常见的。因此,我们需要警惕情绪性进食背后的因素。《心理与健康》也会在日后的文章中继续科普进食障碍相关内容。欢迎读者朋友们关注我们的杂志及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xinliyujiankang),并与我们进行互动交流。

猜你喜欢

绿洲调节情绪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深海绿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绿洲,它的名字叫“故乡”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精彩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