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养成教育影响的研究
2021-10-11张玉萍
张玉萍
摘 要:为了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从传统文化当中发掘优秀的教育元素,并将之运用到养成教育当中,以此使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得到塑造。为此,将从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着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养成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养成教育;爱国情怀;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94
回首我国的教育史能够发现,养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正如孔子所指出的那样:“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叶圣陶亦重视习惯的培养,其指出,所谓的教育,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小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关键。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世界上亦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些传统文化礼仪包括: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可以说,这些文化礼仪体现出中国人民朴素的价值观。
从内涵的层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审视可以发现,此种文化形式乃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依托宗法家庭背景,将儒家伦理道德作为内核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华传统文化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一脉相承,是无数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浸染之下,国人的价值观体系得以形成。回顾中华传统文化所涵盖的元素可以发现,儒家思想、道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公平等均是传统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由此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本,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古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励志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处世準则等。通过将前述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运用于小学教育以及教学活动当中,将确保学生在其少年时期便可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心灵的滋养和灵魂的浸染。
所谓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让其言行举止同公共行为准则一致,进而让其逐渐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模式。可以说,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现路径,在此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将逐渐纠正日常生活当中的不当行为举止、改掉错误的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核心在于从小事着眼,在点滴之中实现对学生正确习惯的养成以及科学价值观的塑造。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其对学生有道德启蒙的影响,能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确保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强化,能够确保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能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一)对学生有道德启蒙的影响
孔子指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有云:“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其原因在于“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需早教,勿失机也”。唯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方可收获预期的教育功效。从前述传统文化的表述能够看出,启蒙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小学时期正是开展启蒙教育的关键阶段。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后世留下无数卓越的教育指导思想,这些教育指导思想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不容小觑的教育功能。在论述成长环境同教育之间的关系时,孔子指出,如若家长不能让子女身处于风俗仁厚的成长环境当中,则无益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孟母三迁”的事例亦是提及成长环境对于孩童品德塑造的重要意义。小学教师应当秉承养成教育理念,通过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提高。作为小学生这一群体来说,其天性淳朴,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不过其亦存在着思维水平较低、知识储备较少、阅历尚浅等问题,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品读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避免向其机械地讲解和灌输各种大道理,因为这些大道理对于处于孩童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是不易理解的,而是应当结合鲜活的事例,引导小学生通过分析这些事例,从而领会这些为人处世的准则,这样方才有助于小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二)能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很多“爱国”“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豪杰捐躯赴国难,展现了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在古诗词中,也有很多表现爱国主义的主题,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诗词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宣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确保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强化
考虑到当代小学生较为“早熟”,其表现出的一些问题,诸如行为不当、思想偏激、价值观错误等,如若不能得到很好的纠正,对其日后的人生道路将产生不良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当借助传统文化教育,使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强化,改变以往存在的问题,走出先前的价值误区。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将让小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同时,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在小学生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之后,其价值观将得到科学的引导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