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
2021-10-11高小川
高小川
摘 要:数学是一门锻炼逻辑思维的学科,在小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解决数学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及知识素养的要求较高,这也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主要环节。从几个基本点出发,介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整个过程包括审题、思考、寻找思路、解题、验算等基本环节,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得到错误的结果。准确地解题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的问题解决能力,而这无疑依赖于教师平时一点一滴的培养和学生的积累。培养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在审题时寻找关键字
随着解题量的增加学生逐渐会发现,一些同类型的应用题中,都会出现一些相同的字眼。如在低年級的加减法计算题中,总会出现“……比……多”或“……比……少”这样的表述。随着所学知识点难度的增加,应用题中开始频繁出现“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时出发”“……是什么的……倍”等条件,由此就可以总结出,检验相同知识点的应用题,在题目中都带有相同的关键字或关键词,是可以归纳出一些规律的。如果总结出这一规律,学生就能够明确题目考查的是哪部分的知识内容,从而确立最基本的解题思路,这是必要的审题能力,能够避免学生在思考和解题时“绕远路”,降低出错率[1]。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分析应用题时,不要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列式、计算上,为他们总结题目规律,筛选关键字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
如题:(1)桶里装有一些花生油,妈妈做菜用去了总量的60%,恰好是48千克,求桶里原有花生油多少千克?(2)一条长48米的绳子,剪去全长的75%,剩余的绳子长度是多少?在上述百分数应用题中,总量、全长、原有、剩余这类字眼便是题目中的关键词,寻找解题思路需要从这些信息入手,并迅速判断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再去列算式,这样一步步的条理化解题,出错率会降低很多[2]。
二、归纳解题思路
培养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并不是为他们布置大量的作业,让他们在“题海”中练习就能实现的。不同类型的应用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与其告诉学生准确的答案,不如教会他们方法,实现授之以渔,将各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总结起来。学生积累的思路越多,面对各类应用题时就能更加得心应手。
以公倍数和公约数的应用题为例,解题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一点:解决公约数和公倍数应用题,一般情况下需要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从题目中的信息找出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后,再去寻找最终的答案。如果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经过计算,那么一般采用“短除法”来求出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如题:现有一张长度为60厘米、宽度为56厘米的硬纸板,将要把它剪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必须将硬纸板全部用完,且得到的正方形为最大,求剪得的正方形边长长度。从题目中可以分析出,所求边长也就是硬纸板长和宽的最大公约数,而60和56的最大公约数是4,因此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再如:甲、乙、丙三人各自驾驶一辆汽车同向行驶于一个环形马路上,甲所驾车辆绕环形马路一周需要36分钟的时间,乙驾驶车辆行驶环形马路一周需要30分钟,丙需要48分钟才能行驶一周,三人驾驶的汽车在同一时间从同一起点出发,三辆车同时在起点相遇的时间需要多久?审题后应立刻意识到这一题是要求出36、30、48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720。可见,同类型的问题有很多规律,确定了思路,就能快速解答,准确无误,不必再每读一题都重新去思索,费时费力[3]。这是提高学生解题效率和解题能力最有力的帮助。
三、善于运用图像帮助解题
高年级应用题的抽象程度在提升,而该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因此解题时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一些形象化元素。图像可以将题目中的信息直观呈现出来,使学生迅速找到矛盾点,发现解题思路,解读题目的准确率会大大提高。比如,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就可以通过画图来更好地理解题意:制作10节长度为2米、直径为8厘米的烟囱,求所需铁皮的面积。尽管题目较短,但信息量较大,学生可绘制一些草图帮助理解,解题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为他们打下数学学习的坚实基础,对他们以后步入初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从海量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教会他们方法和技巧,多总结规律和思路,少一些死记硬背和套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灵活解题、高效解题。
参考文献:
[1]辛迟.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解与认识[J].新课程学习(下),2013,6(12):34.
[2]费宏英.论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如何体现生活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120.
[3]吉明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