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与河蚌
2021-10-11张云峰
张云峰
在非洲大草原上,野牛和大象会利用族群的力量,保护弱小个体的安全;在浩瀚的大海里,弱小的沙丁鱼会聚集在一起,变换队形,排列成鲸鱼或者鲨鱼的形状,吓退捕食它们的敌人;在茂密的森林中,蜜蜂为了生存,分工明确,每一个个体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存在于同一种生物物种内部,为整个族群的发展互帮互助的现象,生物学里称为种内互助。
可你知道吗?自然界还存在跨越物种种群的互助现象,我们把它叫做种间合作。其中最为奇特的,应当是鳑鲏(pánɡ pí)与河蚌这一对组合。
鳑鲏是我国常见的淡水鱼,它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中华鳑鲏、高体鳑鲏和七彩鳑鲏等。它们体型不大,性情温和,通常因为身上生有黄色或者绿色的斑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这些斑纹在阳光照射下,会发出璀璨的七彩光芒。另外,它们身体圆润,鱼鳍展开性好,观赏性极佳。鳑鲏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只要水质良好,光照正常,它们就可以生存。
鳑鲏有个特点,它们要是想繁殖后代,就必须借助河蚌的力量。因为它们太弱小,生存能力很差,在野生环境下,鳑鲏根本无法保证鱼卵的安全。于是,鳑鲏把养护鱼卵的任务交给了河蚌。
每年的4月至6月是鳑鲏繁殖的季节。这时,雌鱼和雄鱼会结伴游动,在河蚌栖息地出没,寻找合适的“产房”。以高体鳑鲏为例,它们经常依靠一种背角无齿蚌繁殖后代。繁殖期间,雄鱼身体的颜色会变得非常鲜艳。这些明亮而美丽的颜色被称为“婚姻色”,“婚姻色”可以让雄鱼获得雌鱼的好感。雌鱼则会在腹下拖着一条长长的产卵管。一旦找到河蚌,雌鱼会在河蚌张开蚌壳的时候慢慢靠近它,寻找时机把产卵管准确地甩入河蚌的进水孔,把鱼卵产在河蚌体内的外套腔内。
进水孔是河蚌呼吸和进食的通道,那里有极为丰富的氧气供给。在这样的条件下,鳑鲏的鱼卵孵化率会非常高,孵化后的小鳑鲏会进入河蚌的鳃腔继续生存。在河蚌的保护下,小鳑鲏可以安全地成长。而进水孔带来的大量藻类和有机碎屑,也能成为小鱼生长时需要的食物。一个月后,小鳑鲏会离开河蚌,独自进入水中生活。
河蚌与鳑鲏的繁殖期相同。当鳑鲏让河蚌为它照看宝宝的时候,河蚌的后代——钩介若虫,已经等待在河蚌的出水孔,只等那个可以带着它们四处游动的“养母”出现了。
当鳑鲏出现在河蚌附近时,鳑鲏游动时带起的水流会刺激河蚌,鳑鲏在河蚌的入水孔产卵时,河蚌也会迅速挤压蚌壳,钩介若虫会通过河蚌的出水孔出来,附着在鳑鲏的鱼鳍或者鱼鳃上。鳑鲏的身體受到附着物的刺激,会主动生成很多被囊,把这些钩介若虫一个一个地包裹起来。这样,钩介若虫靠吸食鳑鲏体内的营养存活。半个月后,钩介若虫长成幼蚌个体,然后在鳑鲏游动的过程中从被囊里脱落,一个新的生命周期开始了。
鳑鲏和河蚌这种交换育子的方式,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它们发挥各自的长处,间接为后代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的行为值得肯定。不过,鳑鲏对河蚌的依存度更高一些。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可以说鳑鲏离开河蚌就无法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而河蚌却可以借助其他鱼类,诸如黄颡鱼或鳙鱼,来繁衍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