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空间
2021-10-11周丹丹
周丹丹
小学科学教育强调对学生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技能。老师应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为学生提供一个包含科学思想和知识技能的自由探索空间,启发学生在问题异象的分析、思考中,能基于科学视角分析问题,理解客观事物规律,形成科学解释,发展提升理性思维和实践创造能力。
一、引发思维矛盾,感受物质变化
问题驱动模式,主要以寻求解决方案为规划核心,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参与度。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整合知识难点、重点,以现实生活经验为依据,引导学生在方案解决的讨论和实践、设计中,以系统连贯的科学思维解释问题,建构科学观念。
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时,老师播放雨、风、流水、乐器等各种交织在一起的声音,从学生视角提出问题:“你听到了什么?”“说出生活中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利用旧知与新知的碰撞,引发矛盾,让学生运用身边的事物,自主思考问题,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老师:“搜集材料,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老师在问题驱动模式下,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合作实践中,结合已有的经验,运用科学思维对问题进行推理、解释。学生:“对物体施加一种外力,就会发出声音。”老师:“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想不想继续探索?”启发学生围绕问题主线,设计科学方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方案的思考、改进中,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二、支持假设探究,合理批判质疑
科学是反映社会、自然、事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老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留足思考空间,用问题扩展思路,驱动学生在生活体验的作用下,相互合作交流、想象、探索,创新问题构想,正确理解自然、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例如,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老师设计问题,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分析问题,要求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老师:“气球为什么能升空?”“轮船为什么能在水面上航行?”“為什么热气球能时而上升、时而下降?”“怎样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老师出示水槽、烧杯、矿泉水瓶、沙土、橡皮泥、食盐、螺母等材料,用问题驱动学生质疑,启发学生在思考、假设、实践中,增进对科学知识经验的理解与建构。老师在活动中,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恰当启发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看待问题,经历科学现象的思考。老师组织学生用手分别把旋紧瓶盖的空瓶、螺母浸没在水中观察:“空瓶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影响浮力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有一个力将手往上推?”让学生在具有层次的“浮沉原理”探究中,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形成严谨的理性思维。
三、反思实践经验,论证科学观点
老师要始终坚持问题的导向性、探索性、趣味性,合理恰当地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中,与原有的知识产生联系和共鸣,驱动他们在问题反思、总结意识的作用下,展开深入积极的观察、对比、论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迁移、运用。
例如,教学《肺和呼吸》时,学生对肺活量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老师组织学生汇报身体的呼吸器官,主动思考、交流肺和呼吸的关系。老师:“游泳时为什么要浮出水面换气?跑步喘不上气时,哪里会难受?”“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为什么我们要不停地呼吸?”“呼出的是什么气体?吸进的是什么气体?”“你能让瓶里装满呼出的气体吗?”“演示收集一瓶空气。”老师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逐步剖析,认识肺的功能,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知道呼出的是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吸进的是富含氧气的空气,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科学思维反思问题,总结实验规律,形成对知识问题的完整看法。
四、驱动思维潜能,增强科学理解
老师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事实进行概括反映,引导他们在问题方案解决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科学现象的理性认知。同时,老师还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独立创新、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在问题思考中,基于科学事实和思维创新,开阔科学思维视野,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观察能力。
例如,教学《昼夜交替现象》时,老师:“白昼、黑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老师将知识要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组织学生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收集数据,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原理。因为,昼夜规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存在于学生的潜意识思维中。所以,老师应直接切入关键问题:“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停地交替出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思维活动中,提出各种设想,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解释,使他们在实践、假设、模拟、数据收集中感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通过实验数据,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知道昼夜现象与地球、太阳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总之,科学教育是学生发现、理解自然、事物本质属性的探究过程。老师基于问题驱动理念,应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在富含逻辑关系的问题探讨中,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经历科学现象的假设、探究和验证过程。同时,老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经验,突出学习的实践性与变化性,支持和鼓励学生在有价值、有意义的观察、比较、操作中,理解复杂、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