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联动 彰显课堂魅力
2021-10-11祁建淮
祁建淮
小学科学课堂作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阵地,许多环节值得教者用心设计和思考,而小学科学优质课舞台上所呈现的课堂,更是处处体现课堂的魅力,熠熠生辉。最近,我全面深入地參与市级优课比赛活动,在磨课、观摩等一系列活动的参与中,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认识更全面了,理解也再次加深,可谓收获满满。
一、直观形象化
小学生的思维是在一定生活环境、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的。这种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当学生对抽象的文字、符号感到困难时,只有老师用直观教具或图画以形象的实物或图表来展示,学生才能很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
例如,《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老师大篇幅地使用“希沃”软件投射学生实验过程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各个小组的探究进程。这种形象直观的手段更有利于学生综合各种现象,比较各小组探究的规范程度,讨论操作的技巧,归纳实验的结论。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教学中,教者设计实验记录单时,记录单上的参与实验物体都是用具体形象的彩色图像引导学生记录各种物体在水里沉浮现象。这种直观的记录单能更好地体现为学生着想、关注主体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的原则,更利于记录实验数据。
二、目标年段化
2017版新课标将教学目标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设置和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融入了进阶的思想和成果。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序和心理序。在二年级教材《栽小葱》一课教学中,探讨小葱生长的基本条件时,为了实验的公平,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一些条件是相同的,即做好控制变量的输入。控制变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一般在四年级才涉及,此时老师并没有跨越年段目标,硬性输入不变量和变化量,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说说小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条件,讨论实验操作的方法。在尝试后,老师再出示一些实验的建议和方法,结合学生的观点一起改进。引导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去描述、表达。
三、材料结构化
科学探究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质量。好的科学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前,都会用心准备探究材料,思考材料出示的次序和步骤,甚至有时还需对材料进行拆分或加以改进,自制更适合教学的辅助材料等。
在《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中,教者为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物体都具有弹性这一性质,将可变形的物体,如橡皮泥、海绵、弹簧等,与不易变形的硬币、玻璃瓶放在一起,形成了结构性材料。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其前概念,认为硬币、玻璃瓶不变形,这样为下一步探究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固体的沉与浮时,选择一个土豆和一块土豆放在一起,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动手探究,更利于揭示整个物体与部分物体沉浮的概念。
四、安全预案化
探究是小学科学实验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涉及许多器材,有不少器材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走马灯》一课中刻刀的使用、常规加热实验中酒精灯的使用、测量一杯热水温度下降规律时热水的使用,都涉及学生的安全。授课老师一定要心有学生,预案在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探究实验安全圆满完成。安全预案不仅要落实在纸上、心里,更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比如,《小小灭火器》一课中,白醋、小苏打等腐蚀性液体对皮肤、眼睛的伤害,可能性只是微乎其微,但在实验要求中强调及时佩戴护目镜。这不仅是一个有效的防范措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点滴积累体验中形成安全意识,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五、课程STEM化
2017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教学应打破学科界限,跨学科学习,鼓励老师尝试将STEM教育理念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STEM是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合在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中的课程组织方式里,强调把科学知识物化为具体的应用,在一个真实的需求之上,通过发现问题、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方法等去解决问题,最后达成方案或作品,满足需求。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小小灭火器》一课中,教者采用数学思想和手段作为有力支撑。用数学图表的方式表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横轴表示反应时间,纵轴表示反应速度,直观地显现反应初期剧烈,要抓住最佳反应时间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魔力不倒翁》一课中,教者强化工程设计的思想。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整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经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以制作探究不倒翁为项目研究。学生在参与制作的过程中,融合各科知识完成制作。
科学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探究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断改进、不断思考的过程。我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必须把握规律,不畏艰难,不怕失败,不忘初心,这样才能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