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64排CT与1.5 T磁共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2021-10-11杨洋王永
杨洋 王永
(1.延安市中医医院影像科,陕西 延安 716000;2.榆林市第一医院骨科,陕西 榆林 718000)
隐匿性骨折患者缺乏显著的临床特征,因此极易漏诊、误诊[1]。在没有将骨折情况检出的情况下,患者会继续活动,从而延误并加重病情,最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2]。因此,临床应该尽可能早地采取有效检查方法将患者病情明确下来,将漏诊、误诊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本文主要探讨1.5T磁共振与64排CT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隐匿性骨折患者60例,均采用1.5T磁共振及64排CT检查。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3.5±7.2)岁;病程(5.3±1.2)d,骨折部位:四肢关节24例,头颈部22例,躯干14例;致伤原因:车祸伤38例,摔伤14例,高空坠跌伤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患者均有急性外伤史;均经X线片检查发现无软组织肿胀、骨折等情况;均具有齐全的病历资料。已排除有CT检查及MRI检查禁忌症者;依从性差者。
1.2方法 采用西门子64排CT扫描仪,调整扫描层厚为1 mm,层距为1 mm,重建间隙为50%。扫描后在计算机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分析检查部位。采用飞利浦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1.5T场强、相控阵表面线圈,矢状面SE的T1WI中TE为24 ms,TR为560 ms,冠状面SE的T2WI中TE为90 ms,TR为2 100 ms,GE中TE为18 ms,TR为540 ms,偏转角度、FOV、层厚、层距、矩阵分别为40°、170 mm×170 mm、4.5 mm、0.4 mm、512×256、18 cm×18 cm,对患者骨折情况进行系统检查和全面评估。由1名骨科高年资医师及2名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进行综合评估。
1.3观察指标 观察骨折部位、骨折检出情况;观察影像学特征。
2 结 果
2.1骨折检出情况 经1.5T MRI、64排CT检查,患者骨折主要是四肢关节,1.5T MRI检查诊断骨折58例,漏诊2例,检出率为96.7%;64排CT检查诊断骨折52例,漏诊8例,检出率为86.7%,1.5T MRI组高于64排CT组(χ2=3.92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检出情况比较[n(%)]
2.2影像学特征 1.5T MRI组60例患者中共检出58例,T1WI图像发现患者骨质呈低信号,呈条状、线状,缺乏规则性;T2WI、压脂序列图像发现呈高信号。64排CT组60例患者中共检出52例,单一横断面骨折44例,横断三维重建骨折8例,分别占总数的84.6%、15.4%。
3 讨 论
隐匿性骨折又称微型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骨折特征性表现极少出现,缺乏显著、彻底的骨折断裂处、骨关节结构粗大等特征,误诊、漏诊率较高[3]。临床分隐匿性骨折为隐性创伤型、隐性骨内型、衰竭型、疲劳型等[4]。通常情况下,X线片能够有效检查外伤患者的受伤部位,但是由于一些患者具有极为隐蔽微小的骨折部位,或有一定范围的转移出现,因此导致X线片很难将受伤部位精确找出,从而影响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5]。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检查是临床通常采用的检查方法,其能够将患者骨骼系统之外的疾病清晰显示出来,同时还能够多层次扫描,具有较短的扫描时间等[6]。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标准为骨皮质或骨小梁中断。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7]。但是,64排螺旋CT检查具有较低的图像质量[8]。磁共振(MRI)检查在临床也较为常用,其观察患者骨现象的途径为通过变换T1WI、T2W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标准为骨皮质下T1WI呈低信号,呈线状、条状,缺乏规则性,或T2WI呈高信号[9]。MRI检查能够将64排螺旋CT检查的不足有效克服掉[10]。
本文结果显示,CT组、MRI组患者的骨折检出率分别为78.13%、96.88%,后者显著高于前者,提示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1.5T磁共振诊断相较64排CT诊断有更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本文结果显示,经检查,患者骨折主要是四肢关节,1.5T MRI的检出率高于64排CT组。分析原因,1.5T磁共振诊断中T1WI主要呈低信号影,呈条状、现状,缺乏规则性,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清晰锐利,和64排CT诊断相比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因此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此外,四肢部位骨折具有更为显著的图像,而头面部由于具有极为复杂的结构、极为广泛的覆盖,因此具有较低的诊断准确率,导致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