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水不见效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10-10郝博洋

油气·石油与天然气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气驱烃类水井

摘要:受构造位置高、地层倾角大、非主力沉积微相等因素影响,L区块3个井组12口油井注水不见效,产量递减快。为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开展非烃类气驱研究,包括机理分析、气体选择、油藏适应性分析以及注入参数优化研究,现场试验效果显著,平均单井日产油2.73吨,预计全生命周期增油量2.5万吨,提高采收率2.6个百分点,低油价下实现降本增效目的。

主题词:碎屑岩油藏  注水不见效  原因分析

1.概况

L区块为复杂断块稀油油藏,整体构造形态为2条主断层夹持形成单斜构造,含油面积3.8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452.5万吨,可采储量116.7万吨,标定采收率25.8%。自1996年投入开发以来,L区块先经历基础井网建设、加密调整部署以及精细注水开发等三个阶段,有油井60口,开井55口,注水井12口,日注水量550吨,日产液量535吨,日产油量150吨,综合含水72.0%,采油速度1.2%,采出程度15.5%,累积注采比0.92。

L区块共有12个注水井组,其中有3个井组注水受效状况差,控制地质储量95.5万吨,井组内共有油井16口,其中12口井注水不见效,平均单井日产液3.2吨,日产油1.5吨,产量递减快,年综合递减率30%以上。若不進行治理,12口油井将面临关停,所控制储量无法有效动用,为此需要在明确注水不见效原因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技术对策。

2.注水不见效原因分析

2.1 地质特征

(1)构造位置

3个注水井组内部储层连通性较好,12口油井处于构造高部位,与注水井构造幅度差10~15米,在重力作用下,注入水向构造低部位运移,构造高部位油井未得到注入水能量补充,产量递减快。另外12口油井处于陡坡区,地层倾角9°~11°,加剧了注入水驱替难度。

(2)沉积特征

L区块主要沉积特征为缓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其辨状河道为主要沉积微相,河口沙坝为非主力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及连通性差。12口油井主要分布在河口沙坝微相,平均孔隙度12.5%,渗透率25.2~43.5mD,影响注水开发效果。

2.2 注采系统完整性

根据精细地层对比及小层划分评价结果,12口油井与注水井注采对应关系较好,平均储层连通系数88.5%,注采系统较完善。

2.3 地层压力

根据新井RFT资料以及老井压力测试数据,3个注水井组地层压力系数0.75~0.82,累积注采比0.68~0.75,地层能量均处于亏空状态,导致注入水向高采出程度区域推进。

根据上述分析,明确12口油井注水不见效主控因素为构造位置高、地层倾角大、非主力沉积以及地层能量亏空严重。若提高井组注水强度,会致使构造低部位油井水淹,为此有必要优化注入介质,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实现可采储量有效动用。

3.技术对策研究

(1)非烃类气驱研究

①主要机理

由于气体密度小,具有向上超覆运移特征,地层中注入气体后,在重力分异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上升,补充地层能量;同时气体流动性及膨胀性强,在水和油中溶解度小,可以进入孔隙度及渗透率低的微孔道内,把剩余油驱替出来,充分动用注采井间剩余可采储量。

②气体选择

非烃类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空气、氮气等,其中二氧化碳来源有限,制作成本高,易溶于水形成碳酸,腐蚀井筒内机采管柱及地面管线,空气中含有氧气,存在爆炸危险,且会氧化生产管柱,为此氮气是最佳气驱介质,其化学性质稳定,且不溶于水,弹性能量大,可以有效补充地层能量,对采油设备无影响。

③油藏适应性

为确定L区块是否合适开展氮气驱试验,将油藏条件与国内外成功实施氮汽驱的油藏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判断L区块氮气驱适应性(见表1),证明L区块适合实施非烃类气驱。

④注入参数研究

根据L区块测井资料,利用利用Petrel软件建立油藏构造造、储层物性、含油性等属性模型,开展数值模拟分析,优化设计各项注入参数,包括注入位置、注入方式、注入速度以及注入量,具体结果如下:采用低注高采方式进行气水交替驱,交替周期50天,气水体积比1:1,利用水的粘度大特性将注入气驱替到地层中,同时可以降低注入压力,初期最大注入速度为5000方/天,根据注入压力适当调整,总注入量为0.5PV(总孔隙体积)。

4.实施效果

至2020年12月,3个注水井组已完成氮气驱注入试验,取得较好效果,实施前12口油井日产液38.4吨,日产油18.0吨,综合含水53.1%,目前日产液100.6吨,日产油50.8吨,综合含水49.5%,日增油量32.8吨,平均单井日增油2.73吨,含水下降3.6个百分点,阶段累增油1.5万吨,预计全生命周期累增油2.5万吨,提高采收率2.6%。

5.结论

(1)受构造位置高、地层倾角大、非主力沉积以及地层能量亏空严重等因素影响,L区块3个井组12口油井注水不见效。

(2)为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开展非烃类气驱研究,包括机理分析、气体选择、油藏适应性分析以及注入参数优化研究,现场试验效果显著,平均单井日产油2.73吨。

(3)根据氮气驱已取得效果,预测全生命周期增油量2.5万吨,提高采收率2.6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周文刚.新欢27块杜家台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研究[J].石化技术. 2017(06).

作者简介:郝博洋,男,1988年7月,汉,工程师,2011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现于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工作。

猜你喜欢

气驱烃类水井
碳四烃类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与挑战
水井的自述
裂缝性潜山气驱试验与研究
凡水井处皆听单田芳
注气驱油藏新型气驱特征曲线推导及应用
烃类高考常见考点直击
乌龟与水井
有关烃类燃烧重要规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