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刷酸”的神秘面纱
2021-10-09宋雨芯丁文玉何聪芬
宋雨芯 丁文玉 何聪芬
近来,含有水杨酸、乳糖酸、杏仁酸、甘醇酸等酸类成分的化妆品层出不穷,关于“刷酸”体验的分享也风靡各个社交平台。乱花渐欲迷人眼,为何有人通过“刷酸”皮肤状态得到大大提升,又为何有人急于求成却适得其反?下面为大家揭开“刷酸”的神秘面纱。
面纱01 什么是“刷酸”?
“刷酸”一词狭义来讲是近年来对于使用合酸类护肤品以达到改善皮肤状态这一行为的简称,在医学上此类行为叫做化学剥脱,其原理是通过化学物质造成特定层次的皮肤可控损伤,诱导创伤修复,从而促进表皮细胞更替和真皮结构重建,达到整体改善皮肤外观的I目的。
面纱02 “刷酸”使用的是什么酸?
根据皮肤剥脱深度的不同,使用的“酸”即化学剥脱剂也不同。医学中常用的化学剥脱剂可以大致分为以果酸、水杨酸为常用的浅层剥脱剂,以三氯醋酸为代表的中层剥脱剂和以苯酚(禁用化妆品原料)、Baker-Goraon溶液为代表的深层剥脱剂三類。
化妆品中添加的酸,都囊括在浅层化学剥脱剂的范围,细分起来主要有:(1)α羟酸(Alpha hydroxyacid,AHA),又称作果酸,是从水果和奶制品中提取的羧酸类化合物的总称。护肤品中的甘醇酸、乳酸、柠檬酸、乳糖酸、杏仁酸等都属于此范围;(2)β羟酸(Beta hydroxyacid,BHA),常见的代表为水杨酸;(3)辛酰水杨酸;(4)丙酮酸。这些酸类成分在目前市售护肤品中往往以几种酸复合添加的方式出现。
面纱3 “刷酸”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传言中“刷酸”的种种优点也不算是空穴来风,正确“刷酸”可以有以下作用:
(1)通过活化特定的酶,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牢固程度,加快角质层细胞脱落,松解皮脂腺开口处的角质形成细胞,畅通毛孔,抑制粉刺形成。
(2)改变表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促进黑素颗粒排除,减轻色素沉着。
(3)启动损伤重建机制,激活真皮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合成更多的胶原蛋白,使皮肤更加紧实,减少皱纹,对抗光老化。
(4)刺激内聚葡萄糖胺和细胞基质层合成,增加黏多糖和透明质酸含量,提高皮肤保水能力,使皮肤柔润。
面纱04 医院和日常“刷酸”有何不同?
医院“刷酸”即化学剥脱术,是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医疗手段。医院“刷酸”使用的化学剥脱剂浓度高,作用深度可达真皮层,操作不当会带来严重后果,需要专业操作技能加以把控,且操作者必须对相关适应症、禁忌症、药物基本知识以及作用原理充分知晓,发生不良反应能够应急处理。所以想要达到治疗目的的化学剥脱术只能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进行,进行化学剥脱术治疗的医护人员须有皮肤科执业医师或护士资格(护士需在医师指导下操作)。使用的药品应有批准文号,专人保存并做好药品使用登记。
日常护肤“刷酸”,是使用合酸类护肤品的护肤过程。护肤品中添加的酸虽然和医学“刷酸”中浅层化学剥脱剂名字相同,常用的是乳酸、水杨酸、杏仁酸等,但其添加浓度却有着极大差别,以水杨酸为例,医院常用浓度为10%~30%,而某些水杨酸棉片类护肤品中水杨酸浓度普遍为0.5%~2%。除此之外,很多“刷酸”类护肤品还复配着抗炎、舒缓类成分,使得产品刺激性大大降低,可以让大部分消费者将其当作护肤流程自行操作。
国家对于化妆品的定义是以涂搽、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任何有明示或者暗示化妆品具有医疗作用的都是违规的。
面纱05 为何有人在家“刷酸”适得其反?
上文提到,正确“刷酸”应该是一种对皮肤的可控损伤,虽然护肤品在配方中已经大大降低了酸类物质对于皮肤的刺激性,但是降低不等于没有,加之每个人基础皮肤状态不同,对待皮肤刺激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刷酸”有着不切实际的预期,皮肤处于敏感状态、对成分过敏、有瘢痕疙瘩病史,半年内口服维A酸类药物等消费者,尽量不要“刷酸”。
皮肤耐受、无相关禁忌症的消费者,“刷酸”前清洁皮肤时要温和,忌用磨砂膏等去角质产品;“刷酸”过程中,按照使用说明,合理用量,避开皮肤创面和眼睛、嘴巴等薄嫩部位,必要时可用凡士林覆盖创面或(和)敏感区域;“刷酸”后可以使用保湿修复类面膜缓解皮肤刺激,避免使用活性物刺激性较高的护肤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晒。
揭开了“刷酸”的五重面纱,相信大家对于“刷酸”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在家使用护肤品自行“刷酸”护肤,一定要对效果有合理的预期,注意观察自我皮肤状态,合理使用,以免急于求成适得其反。选择医院化学剥脱术时,要擦亮双眼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谨遵医嘱,以免造成严重皮肤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