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新靶点 新技术 新药物 共谱胸腔疾病防治新篇章
2021-10-09林世爵
文/林世爵
[导语]
5月20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余细勇教授等为主要完成人的“心肺微环境的表观遗传调控与疾病防治”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创新性提出了心肺整合研究,针对心肺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探索了新型细胞表观重编程技术,创建了细胞生物治疗化合物库,进行了外泌体载药技术研究,在分子机制研究、新药研发、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
《广东科技》:余院长,您好。首先祝贺贵校“心肺微环境的表现遗传调控与疾病防治”项目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请向我们介绍该项目及研究团队的基本情况。
余细勇:谢谢!很荣幸我们团队能获得这项殊荣。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这个项目。我们知道心脏和肺脏同处于胸腔,因此可以将心肺看成一个功能整体,心脏的一收一缩和肺的一呼一吸密切相连、交互作用,胸腔内微环境改变以及外部环境会影响心肺细胞表型转化、组织病变和功能重构,导致肺源性心脏病等胸腔重大慢病的发生发展。基于此,我们团队提出心肺整合研究,以心肺的共同微环境为突破口,从表观遗传调控维度着手,在逆转组织重构进程,有效治疗心肺疾病的新靶点、新技术、新药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我们团队是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一个集教学、科研、转化、创新于一体的创新型团队,集聚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人才,囊括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在内的学术带头人与科研骨干。多年来,我们秉承“厚德修身、博学致远”的校训和“格物致知、精药至善”的院训,破瓶颈、促提升,坚持“表观遗传药理学-创新药物研发-智慧精准医疗”链条式发展方针,致力在原创新药、临床需求、普惠人民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心肺整合研究 致力解决重大临床难题
《广东科技》: 你们团队当初选择以此作为研究方向的初衷是什么,项目主要解决了哪些难点问题,取得了哪些重要科研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何?
余细勇:我们将“心肺微环境的表观遗传调控与疾病防治”作为研究方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人体胸腔的两个重要器官——心脏和肺脏,发病率和致死率高,胸腔慢病用药人群巨大,且长期联合用药给患者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急需研发新药、建立生物检测与药物评价体系;二是心脏和肺脏分属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长期以来,心、肺“分家”单独研究,难以解决肺源性心脏病等胸腔疾病相互影响而引发的重大临床难题,而将心肺整合研究,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还可以拓宽广州医科大学的特色优势;三是表观遗传调控药物的研发是当前国际学术前沿。我们药学院从2016年起就在全国首次创立了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以表观遗传药物研发为特色的药学学科建设成效初显:2021年5月,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2021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国有85所高校进入全球500强,广州医科大学的药学学科进步迅猛,在进入500强的中国高校中并列排第6名。可以说,这个项目的推进实施,既依托于我校药学院雄厚的学科基础,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表观治疗药(Epidrug)优势学科的建设。
广州医科大学成果转化平台——广州医大新药创制有限公司
项目顺应精准医疗发展趋势,选择心肺共同的微环境为突破口,提出“微环境改变-细胞表型转化−组织功能重构”科学假说,核心理念是开展胸腔重大慢病一体化研究与生物医药研发。重点聚焦以下几大难点问题:心肺交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有哪些潜在的成药或疾病防治靶点?怎样开发出具有逆转细胞表型转化、治疗心肺疾病活性的创新药物?如何实现靶向治疗?如何将研究成果提升为有转化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此,项目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发现并阐明了调控心肺微环境重塑的表观遗传学新机制;二是攻克心肺微环境调控关键技术,例如创建表观重编程技术(epigenetic reprogramming),创建细胞生物治疗化合物库,筛选、改造具有调节心肺微环境的候选药物,创建“组织靶向-细胞靶向-亚细胞器靶向”的药物精准递送技术;三是开展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
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成功获得了能够逆转组织重构进程、有效治疗心肺疾病的新靶点与新技术,挖掘了具有开发潜力的新药物。项目共获得国家专利17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90多篇,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13次,建立了心血管转化医学和表观遗传药理学前沿交叉学科,创办了广州医大新药创制有限公司、广东艾贝珐生物医药研究院等药物研发转化平台,在全国十多家医药机构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广州医科大学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
团结协作 勇攀胸腔重大疾病防治高峰
《广东科技》: 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项目团队有遇到哪些困难吗,你们是如何克服的?
余细勇:研发过程中困难是一直都有的,因为很多原创工作都是别人没做过的,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心肺整合研究的未解之谜。比如:在我们项目研究之前,心肺疾病模型的建立通常是以单独心脏疾病或者肺部疾病模型为主,而我们要以心肺联合疾病为模型,这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令人欣慰的是,项目组的年轻科学家们坚定“啃硬骨头”的信念,深耕自身领域,在团队的协作之下最终成功建立了心肺模型。另外,在项目实施的中后期,研究经费特别紧张,但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我们进一步拓宽研究深度与广度,通过已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吸引社会资本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
《广东科技》:目前,研究团队还在哪些领域进行了研发布局,接下来,针对胸腔重大疾病的防治有哪些攻关计划?
余细勇: 除了上述项目,我们团队还在胸腔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以及药物临床试验与精准医疗综合评价平台、新药研发与药物生物检测技术平台、创建智慧临床药学与科学监管信息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布局,建立完整、科学的药物创新检测技术与临床药物治疗学评价体系,开发新型临床药学诊断试剂,制订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南,助推药物早期临床试验、药品一致性评价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迈上新台阶。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心肺整合研究,重点突破疫苗技术、表观遗传与信号转导偶联技术、天然药物单体-小分子化合物-蛋白多肽偶联技术、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等前沿技术,为胸腔重大疾病新药研发、精准医疗和监管科学提供决策依据和解决方案。
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 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
《广东科技》:您如何看待近些年广东省创新政策、创新环境的变化,对广东省进一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有何建议?
余细勇:在全球创新驱动发展常态下,针对科技创新缺乏创新型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广东出台了一系列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科技创新政策,涉及研发投入、人才、重大平台建设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广东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科研攻关中也取得显著成效。虽然广东科技从点的突破正在迈向系统提升阶段,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广东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全国前列”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首先要加强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谋划和产业规划顶层设计工作,从粤港澳大湾区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瞄准、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领军科研团队,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其次,建议组建政府主导,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领军企业参与的重大创新联合体,政产学研各方共同参与、协同作战,充分整合统筹行业的创新资源,推动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向企业聚集,建设现代化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最后,希望进一步优化科技管理服务,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解绑”,努力营造更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