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几点建筑设计问题反思

2021-10-09陈泊妤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年13期
关键词:疫情医院设计

陈泊妤

(中机第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 230601)

1 引言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由于5 月底北京新发地市场的疫情扩散,本人居住的小区有确诊病例致使小区封闭式管理1 个月。借此有时间反思一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过去我们做得不足或是根本没做到位的地方,并对今后应该如何去设计进行了一些思考[1]。

2 疫情自古有之,城市是爆发中心

熟读人类历史,城市自其出现之日起即是疫情青睐的对象,时常让人类遭受严重打击。1347—1349 年的黑死病,席卷了意大利的墨西拿、热那亚、佛罗伦萨。1665—1666 年疫情又袭击了伦敦。1720—1721 年法国的马赛;1900—1904 年美国的旧金山;1910—1911 年中国的哈尔滨等,都曾因鼠疫遭受重创,每次疫情期都至少1 a,多者4 a,每次疫情的爆发周期都在缩短(见图1)。进入19 世纪,俄国莫斯科、德国汉堡、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这些国际大都市再次遭受霍乱瘟疫的袭击和重创。城市与瘟疫有着“不解之缘”[2]。

图1 疫情爆发周期

何以如此?病毒破坏力的核心要素是其传染扩散性和高致死率。病毒的流行需要2 个基本条件:一定的人口密度和人口的频繁流动。人类的城市生活与社会组织模式,满足了这2 个条件。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密集,流动越频繁,越易遭受各种大规模传染性疫病的袭击。尽管在同病毒搏斗过程中,人类已找出多种办法来化解病毒的威胁与挑战,如各类抗生素药物和疫苗,修建专门的传染性疾病医院收治常规性传染病人等。

然而,病毒(已知的和未知的)总是如影随形环绕在城市周围,伺机猎杀城市居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是在既有物质发展条件下,按正常状态设置和配备的,只能满足常态需要。对随时可能来袭的新型疫病,我们并没有相应的预警能力,也没有防范手段和措施。一旦新型病毒来袭,城市即会迅速“沦陷”,陷入极度混乱甚至崩溃的状态。2003 年5 月的北京“非典”,2019 年年底的武汉“新冠肺炎”。2 次新型大规模急性疫情,再次暴露出大城市在新型大规模急性疫情面前的脆弱性和巨大劣势。似乎大规模新疫情过不了多久就会爆发一次,这些并未引起我们的城市建设者足够的重视,更不用提在规划设计时加以强制措施。在未来的城市改造与建设中,我们该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创新出新的城市建设和生活组织模式,尽可能有效地应对和化解新型大规模急性疫情的威胁呢?

3 “控制防范新疫情”,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缺乏强制措施

古往今来的城市建设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对城市破坏的思考和应对。我国城市建筑的发展历史中,防灾能力的提升一直都是最主要因素,如抗震设计规范、人防设计规范、职业卫生安全设计标准等。虽然现在城市规划设计普遍注重了“空气、绿化、阳光”,但出现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迅速传播扩散时并没有相适应的应对措施。现有的规范措施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的控制也少之又少。尤其是现在的节约土地规划理念,一味追求建筑高密度带来的经济效益,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人口高密度和人口高流动,这都是控制疫情传播的不利因素,而我们现有的规范、制度忽略了“防疫、防控、防灾”的新设计理念,在今后的设计中是否应该规划出“防疫、防控、防灾”的空间场地?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属于呼吸道传染,类似地震,突如其来,没有预警和预测。疫源是跟人(载体)走的,传播介质是空气,是通过呼吸道传染。它没有明确的物理空间边界限定,防控非常困难。如果是肠道疾病疫情,传播介质又发生了变化,我们每天的食物、水等也可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应对措施也相应不同。关于“防疫、防控、防灾”,给我们城市设计者、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任务。

4 重新审视过去的规划设计和相关规定

第一,关于老城区、城中村、传统民居聚落(见图2)等高密度社区[3],还存在各类消防系统、下水系统、卫生设施不完善等缺陷。建筑师们应当重新审视检查,把“防疫、防控、防灾”放到重要的议程上来。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技术规定,这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理念中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我们应该争取的是历史乡愁传承与现代健康城镇建设的双赢,而不是非此即彼。

图2 密集民居聚落

第二,再次梳理各类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规范。特别注意对健康安全敏感度高、使用人员高度密集,并可能长时间滞留的公共建筑及环境的健康安全进行“体检”和“诊断”,如自由农贸市场类建筑。目前还是几十年不变的一种交易场地,没有专项通风、消毒、防疫、检测规范,一旦有了疫源就会迅速传播,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北京新发地就是例证。再者农贸市场为了经济效益,摊位贵、摊位拥挤、卫生条件不好是普遍现象。还有农贸市场在地下室、在高层建筑下甚至在城市综合体里,普遍通风不好,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

各类楼宇办公建筑现在是越建越高,高密度居住社区也出现了超高层,人们进入小区如同进入混凝土森林(见图3),很是压抑。根据疫源传播的2 大因素,今后人们选择豪宅的标准会不会改变呢?建筑的交通空间、空调管道不应该经常检测病毒吗?大型城市综合体还会受欢迎吗?

图3 高密度居住社区

提高公共卫生条件,是减少疫源滋生的最好办法。由于过去我们缺失这方面的规范,才有很多卫生间异味严重,最严重的是大型公共卫生间。如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厕所(见图4、图5),上有工业排气扇抽气、下有鼓风机吹,仍然异味扑鼻。还有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的建筑处理对策等也应更新,为建筑设计规范的修改完善提供依据。

图4 高速公路卫生间工业排风扇图

图5 高速公路卫生间鼓风机

第三,医院建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过去我们很多医院不能适应突发疫情事件,才重新建设了“小汤山”“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一是过去的医院设计根本没有防疫功能,通风空调系统单一满足不了防疫要求;二是医院的医疗流线唯一,没有可塑性;三是减少或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是医院的核心问题,过去做得不够且规范不全面;四是医院定位的单一性,可塑性不高,对已有无传染住院病人不能分隔;五是特大疫情期间出现医院的床位不足,医务人员不够等。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医院设计规范,提升医院建设标准,扩大医院建设规模是行业面临的新考验。

5 灾难教会我们去思考和创新

在今天的大数据背景下,建筑师和规划专业人员可绘制出各种大数据驱动的“人口密度地图”,建设“运动健康导航图”。让人们的休闲、生活、运动、娱乐、工作、安家等各方面具有多项选择,避免拥挤,让人们处处以健康为第一要素。

作为公共场所,要加大环境的质量考量,从外部到建筑内部重新制定规范和标准,设计师要不断创新来改善环境质量,不能以牺牲能源为代价,要以自然的通风、自然的净化、自然的温控为基础。

再谈谈医院的设计创新:协助政府和医学研究相关部门制定《“平疫结合”的医院设计规范》。

1)医院需要更精细和更精准的设计,除了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与创新的设计理念,全面地达到医患分流、洁污分流、防护到位,降低人们触碰公共设施的概率。尽量采用自动感应装置,如开关、门把手、水龙头等。

2)在机电系统设计方面,要确保医院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对隔离病房等特殊功能区域做好气压系统设计,以及废气、废水处理设计等。在暖通设计方面,要有应急弹性转换设施,尤其部分病区结合突发情况可以进行正负气压模式转换,做好平疫转换、快速扩容乃至患者的有效疏散,就可以迅速有效收治大量的疫病患者[4]。

3)在智能化设计方面。如何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创造更舒适,更便捷的就医环境,是智能医院设计面临的关键问题。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与运用,将成为未来医院设计及运营的重要考量因素。大量采用非接触式的智能化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交叉感染。ICU 病房设计更应智能化,提高ICU 单元数量,也是解决平时住院难、疫情时床位数不够和防护不到位的问题,也是“平疫结合”和“平战结合”和“平灾结合”的最好办法之一。

4) 一旦遭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传染病患数量暴增,我们的会展中心、体育场等都能改为方舱医院(见图6)。为满足和适应医院诊疗手段及设备变化较快之需求,特别是突发疫情对医院布局与环境的影响,医院设计需要考虑功能空间的弹性设计问题。即在非常时期,为迅速地更新改造留有空间和创造条件。今后医院设计需遵循“平战结合”“平疫结合”和“平灾结合”。

图6 方舱医院

5)除修订医院建设有关规范外,政府应加大社区医院的投入,加大信息化建设。今后三甲医院应更多帮扶社区医院,给予其量化。

6)检查、审视、改造社区功能以及配套设施,让人们不出社区就能解决所有的生活需求。

6 结语

我们无法事先知道下一种新型疫病会在何时何地来袭,也不知道它会以什么样的规律暴发,在疫情暴发后的短期内也无法快速找到应对方案,也无法阻止疫情在密集的人口中快速感染传播和向其他地区的扩散。作为建筑师应去努力创新规划方案,从建筑上去降低疫情破坏强度,降低大都市疫中混乱状态,增强大都市极限承压能力和发展韧性,提升大都市在突发大规模新型急性疫情下维持自我运行与生存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的“弹性模式”,改变人类被动的承受灾害的能力,才是新时代应该反思的设计行业的改变。

猜你喜欢

疫情医院设计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