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与传统村落规划互适性影响探究
2021-10-09张小明
张小明
(江西省建筑工程学校,江西南昌 330038)
0 引言
通过细致研究发现,景区和传统村落本质上存在耦合关系,两者的分布需要保证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规避资源浪费。基于此,本文将以文化空间为线索,综合分析协调分布问题(景区和传统村落),梳理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在具体工作中,规划互适重点问题有:景源和传统建筑关系、景区科学规划以及建设项目统筹关系等。
1 规划互适的必要性
在新时期,为了保护传统资源,规划互适成为基本准则,属于景区和传统村落协调的保障性措施,不容忽视。互适就是相互适应,针对互适问题,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侯学良等重点分析了项目冲突事件中潜藏的互适性,为互适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风景名胜区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区,和中国传统村落一样,均需规范编制,并制定相应的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作为风景名胜区来说,需完成总体规划编制,而传统村落也要有针对性的保护发展规划。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地理范围的重叠,需要实施不同程度的规划审批和实施,借此确保规划协同、无缝对接。在具体的规划中,需要精心完成规划设计,结合具体情况,保留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升景区和村落的互适性。
2 互适的方法
2.1 搭建文化空间为线索的指标体系
在现实工作中,通过指标整合,搭建科学指标体系,同时兼顾指标和权重因子,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文化空间为指引方向的多种资源保护规划,其中保护的资源包括自然、人文资源等。在科学手段辅助下,完成居民点以及基础设施规划,全力做好互适性规划,解决现实存在的矛盾[1]。根据相关文件内容,并利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在具体工作中确定互适性影响因子(名胜区与传统村落),以此作为前提,构建出评价体系表(互适性影响因子的),并邀请权威人士,共同确认体系表,最终得出影响因子内容,分别为建设项目、景观与生态保护规划等。
2.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在指标体系搭建完成后,通常情况下要进行指标体系权重确定。在此阶段,需要运用层次分析法,也就是AHP 法,确保每一层级影响因子在矩阵问卷调查表中,在此项措施基础上,完成影响因子打分(同一层次中的),通过AHP 软件,细致划分出影响因子权重,最终的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项目层影响因子权重
3 规划互适性分析
一般来说,传统村落与风景区从规划性质来看,属于国家级规划项目,两者的地位与等级相同,站在时间上考虑,传统村落规划从设立到项目规划会比较早,并且会对风景区规划造成影响。空间上,风景名胜区范围更广一些,包含传统村落,且传统村落保护会受到景区的制约。站在文化影响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多数可以作为风景区文化核心,因为地位突出,所以影响着景区风貌建设,文化是景区内生动力,同时也是吸引游客的要素[2]。二者规划项目互适,需要科学统筹,站在专业角度,使其互适从根源开始。例如:现行可靠互适手段可以从项目保护和发展等层面入手。
3.1 用地规划互适
传统村落用地,属于规划保护用地,其范围必须要按照文物保护单位出台的标准执行。保护范围除了核心保护区外,还会涉及建设控制地带及重要的环境协调区。与此同时,风景区控规用地范围,除了景区分布的景源外,还要划分景源保护协调区,这些区域明确之后,需要严明规定,在区内划定禁止建设等范围,同时对规划区的建设条件进行确认。风景区控规划定范围,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结合村落辐射范围,在此基础上,参考传统村落范围线,原则上二者划定的内容需重合,这样做可以为后续无缝对接和多部门管理提供便利,提倡“一条线”管理原则。风景区功能分区至关重要,在执行期间,需要参照传统村落功能区,注重传统村落功能保护,提高传统村落价值,科学规划用地。
3.2 游赏组织规划互适
在现实工作中,风景区游赏组织需要作为重点参考内容,其与传统村落相关部分要重点把控。现实工作中,应根据传统村落(作为核心景区的村落)游客最大承载量,进行细致、具体规划。在工作中,为了减轻游客过量压力,需要辅助有效管理措施,例如:限制游客进入量等。除了这一措施外,还可以结合现实,对周边居民点持续完善,进行特色规划,并在完善和规划后,引导游客进入,通过增加游赏路线方式,避免游客过度集中,从而造成资源破坏。实践表明,这样的方式,不仅让游客可选择性更多,提高了满意度,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但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村落需明确定位,不可以摇摆不定,还要增强服务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杜绝招揽游客现象(到其他居民点)以免横生乱象。在实际规划工作中,需要计算游客类型对应的停留时间,分析游客游赏路线,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措施。例如:禁止大巴进入景区,这种做可以减少景点瞬时游客量,避免游客过度集中,并在景区各景点设置通行更方便的电瓶小巴站点,向游客积极宣传自行车游线方式,争取更多游客疏散时间。除此之外,传统村落需明确自身特色,严格按照展示路线完成游客游览组织,减少游客停留时间,为传统村落可持续提供保障。
3.3 基础设施规划互适
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互适。景区中传统村落至关重要,需要注重其设施匹配,与此同时,居民点基础设施也要跟上,规划中应综合防灾规划,将影响因子考虑到位,只有这样,规划互适效果才会理想。基础设施的规划需要掌握好重点,定点选线是核心内容,在规划期间,要以综合防灾规划为核心原则,避免规划受到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居民点基础设施规划,需要学习和借鉴传统村落经验,掌握科学规划方法。在现实工作中,根据居民点需求,完成游赏价值评估,计算游客最大承载量,以文化空间为线索,得出设施规划所需的量。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电、供暖等,现实中,这些设施可根据居民点情况做出针对性规划,确保设施使用期限,原则上设施寿命要超出规划期3~5 年,在此基础上,保障后期衔接发展。此外,照明、通信、环卫等,均要满足需求,根据旅游和常住人口,完成所需量的测算,尽量减少照明污染,使用优质能源,减轻环境压力。游客观赏要尽可能避免动物休憩空间,以防动物休憩地被破坏。
以景区排水工程为例,规划景区内排水,需要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放,除了集中生活污水外,还要设置雨水集中处理点,这些处理点的设置要靠近生活区,方能排入农田和河流。在现实工作中,污水管道布置应合理,充分考虑坡度状况,在此前提下按规划完成道路敷设。为强化污水处理效果,污水管道根据地形科学排布,同时归入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污水排放效率,如图1 所示。
3.4 服务设施规划互适
在实际工作中可知,传统村落服务设施需要保证满足需求,因此规划也要以此作为突破口。过去的工作中,外来人口的需求基本不在考量范围,现阶段,为了实现服务设施规划互适,传统村落服务设施(景区中的)除了满足村民外,还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全方位考量游客需求,适当增加服务设施。但增加设施的工作中,仍要尊重原始村落面貌,不能打破维持已久的平衡。传统村落应从实际出发,杜绝增加大型以及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服务设施,此类设施包括住宿、餐饮及娱乐等,借助这样的方式,限制游客过分集中[3]。现实表明,一旦在传统村落中,增加了此类服务设施,人流将大量聚集,导致村子失去秩序,从而衍生出各类问题。问题一旦严重,无法控制,将会让内生系统遭遇破坏,从而让外在承载力下降,弱化传统村落保护效果,对村落结构造成威胁。基于此,在现实工作中,可将聚集人流多的区域,科学安放在指定位置,确保公共服务设施质量达标,保障传统村落顺利转型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较好服务。
4 结语
本文是以发展规划互适实践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互适发展根本目标以及科学途径,从而为传统村落资源保护提供参考。景区和传统村落规划互适,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例如:服务设施规划互适、基础设施规划互适等,在具体工作中,需要科学分析现有因素,重新梳理互适指标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