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1-10-09唐家龙胡玉莹天津工业大学

科技中国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技园大学国家

■文/唐家龙 胡玉莹(天津工业大学)

1951年,全球第一家大学科技园——美国斯坦福研究园创立。70年的历史生动地表明,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量。我国大学科技园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基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校企资源融合共享的枢纽平台,是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必须看到,我国只有部分区域的产学研结合较好,更多区域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尚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需要突出用好大学的科教资源,全面深化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使我国真正走上一条大学与城市互动、协同、融合发展的内生驱动道路,形成不竭的动力源泉,为国家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能。

一、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情况

(一)建设发展概况

自1989年我国第一所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学园诞生以来,我国大学科技园已经进入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新时期。科技部和教育部于1999年启动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试点工作。截至2018年底,教育部、科技部分十批次认定了115所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场地面积达到708.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127家,在孵企业人数达到12.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25亿元,工业总产值为130.8亿元。202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公布了第十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新增2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累计达到140家。

(二)空间集聚态势

截至2021年5月底,14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总体看,东部地区大学科技园无论是数量还是发展质量都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空间分布集聚化特征凸显。

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有75个,占全部数量的53.6%。东部地区资金充裕、人才资源充足、产业发达,与大学科技园发展具有共生关系,这些因素为科技园区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其中华东、华北地区大学科技园分布较为密集,仅北京、上海、江苏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在全国占比达到36%以上,江苏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最多,为21家,北京16家,上海14家,其他省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均在10家以下。天津目前仅天津大学科技园和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名列其中。

2018年,东北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14个,场地面积44.45万平方米,孵化基金总额为1.45亿元。中部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14个,场地面积185.12万平方米,孵化基金总额为2.62亿元。西部地区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4个,场地面积为86.1万平方米,孵化基金总额为1.11亿元。截至2021年5月底,东北地区园区数量增至16个,占全国比重为11.4%;中部地区增至22个,占比15.7%,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增速最快的地区;西部地区增至27个,占比19.3%。

(三)建设发展模式

从参与主体角度看,国家大学科技园主要有三种建设发展模式:大学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与产业主导型。大部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选择的是大学主导型模式,如清华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武汉光谷的东湖高新科技园属于政府主导型,中关村可视为产业主导型科技园区的典范。

从高校数量和发展模式看,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分为:一校一园模式、多校一园模式、多校多园和虚拟大学科技园等模式。当前,一校一园的模式较为普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均采用该模式;南京鼓楼、保定、青岛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属于多校一园模式;聚集了63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深圳虚拟大学科技园,则属于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当然,一校一园模式还存在着内部的区别,例如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实行一校一园,还采用了一园多点的布局。天津大学科技园在天津大学老校区周边和天津开发区均有发展场所,河北工业大学在天津北辰区、河北保定、邢台、沧州建有分园。

二、部分省市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效和经验

1999年以来,科技部、教育部通过试点、认定、评估等方式,先后认定了十一个批次共14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带动了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创办大学科技园的热潮,形成了建设中的大学科技园、省部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大学科技园三个层次的大学科技园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科教人才和成果资源向市场创新资源转化。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推动双创工作,科技部、教育部2019年3月和4月相继印发了《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科发区〔2019〕116号)和新版《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掀起了新一轮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高潮。

(一)上海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2019年1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调研时指出,大学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大学科技园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策源地和承载地,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截至2021年,上海市拥有1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约占全国总量的10%。不仅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科技园荣膺其列,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的科技园也在国家大学科技园之列,体现出上海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专业化、特色化特点。这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均成立了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对大学科技园进行管理运营。2020年作者赴上海调研时,上海市教委介绍,当时全市在孵化企业1101家,在园企业2984家,累计毕业企业1131家,其中上市企业41家,收入过亿元企业42家,涌现出了东方财富、饿了么等一批知名创新型企业。

2019年以来,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了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步伐。上海杨浦区政府与同济大学合作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推动建设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环保科技开发3个产业集群,2019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460亿元,正谋划建设千亿元产业集群。2019年8月,上海市科委与闵行区政府、上海交通大学,共商合力打造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2020年6月,宝山区与上海大学携手打造环上大科技创新圈,共建环上大科技园。同时,上海加大了市级大学科技园培育力度。2019年7月,上海市科委发布了《关于开展本市大学科技园培育工程的通知》(沪科合〔2019〕19号),鼓励市内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的普通高校可自建或联合有关单位共建大学科技园。2020年10月,上海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沪委办〔2020〕47号),提出通过优化大学科技园功能及布局、发挥高校的主体支撑作用、加强大学科技园能力建设、增强区域创新服务和承载能力、完善大学科技园治理体制机制、强化组织协调与配套保障等主要任务,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大学科技园体系,显著提升大学科技园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有力支撑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提升。在全面拓展大学科技园发展内涵和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全力打造3~5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辐射带动高校周边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等形成若干产值规模达到千亿元级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孵化培育1万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二)北京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北京市科委200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依托北京地区科技教育优势资源,进一步促进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由市科委、市教委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指导和“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的认定及考核工作,并负责组织“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申报、推荐工作。北京市制定了促进大学科技园及园内企业建设和发展的科技投入、税收支持、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等各项政策,出台了公司注册、户口、税收、财政支持、职称评定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通过多年的持续推动,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机构资源,是北京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北京市不仅拥有1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还拥有多家市级大学科技园。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知名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服务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均创办了大学科技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入围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将有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其他省市

重庆市。2018年,为了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庆提出打造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重庆市科技局组织多次调研论证后,明确首批在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6所高校周边开展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建设示范,并逐步在重庆市高校中推广。在2021年公布名单中,重庆理工大学科技园荣膺国家大学科技园之列。

成都市。自提出“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以来,成都的双创氛围益发深厚,也更加重视以高校院所为依托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都市提出,支持在蓉高校院所与所在区(市)县利用高校院所周边存量土地和楼宇联合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建设环电子科技大学、环西南交通大学、环西南财经大学知识经济圈和西南石油大学能源装备产业基地等协同创新试点区。同时,支持在蓉高校新建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深化四川大学等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形成围绕高校院所发展的创业群落。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入围2021年国家大学科技园。

浙江长兴。课题组发现,即便没有大学的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也兴建了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规划用地约330亩,规划建筑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10万平方米。科技园已形成“1+2+N”的发展格局,即1个总部,2个分部,N个大学创新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长兴县希望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以合作高校为依托,建设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重点的国家级孵化基地。目前大学科技园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三、全面推进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若干建议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推动大学科技园新一轮有序发展,对于促进高校创新资源集聚、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战略意义。国内部分省市掀起了新一轮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浪潮,没有大学的区域(如浙江长兴县)也在抢抓高校资源。因此,各省市必须增强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使命感、时代感和紧迫感,全面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紧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着力把活跃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专利技术与现实的需求相结合,转化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企业、技术和产品,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向更高品质升级换代,为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绽放科技之光。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当前,国家和各省市正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落细,研究部署新一轮中长期发展和“十四五”规划的工作。建议国家和各省市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摆到创新发展的突出位置,消除大学科技园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增强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在创新创业创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教智力优势,将大学与国家、大学与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协同起来、融通起来,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既能够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创造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又能够带动高校科研与市场的结合,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与互动,从而形成大学与城市共生发展、繁荣发展、持续发展的崭新局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主义国家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源泉。

(二)规划引领,全面部署

将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国家和各省市“十四五”规划或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推动国家部委所属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率先全面建设建好国家大学科技园,逐步推动省市各类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分别编制高校《大学科技园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家(或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方案》。明确大学科技园区建设的空间规划、土地政策、运营管理等重大事宜,着力研究破解当前大学科技园初建、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大学校区内或周边邻近老师、学生工作和生活的区域,遴选载体空间和地块,精心设计和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大学科技园培育方案、路线,引领国家创新创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学习借鉴好先进园区建设经验。借鉴硅谷、中关村、光谷、声谷等园区经验,围绕环大学校区周边,遴选具有学科优势和(或)产业基础或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未来需求的信息、健康、消费、生物等科技研发领域,重点环大学及科研院所规划高科技园区(街区),打造10分钟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一批研究型公司、孵化型平台、众创空间、科技园区、创业型经济,推动创新创业思想集聚、主体集聚、要素集聚、资本集聚,为科教资源密集区引领区域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优势。

加快高教区周边大学科技园建设布局。聚焦高校资源密集地区,建设大学科技园区集聚区,大力吸引高校系、属地系、海归系、“众创”系(一般创业者和领军企业如阿里、腾讯等集聚的创业团队)作为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创业“新四军”,大力推进创业空间、科技园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载体,推动形成一校一园区、一校一基地甚至多基地的发展局面,为创新创业聚集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全面提升产业孵育能力,为星星之火形成燎原发展之态势提供支撑。

(三)明确功能,突出特色

大学科技园建设要围绕所在省市高校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进行分类规划,加强大学科技园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突出大学科技园的资源集成功能、成果转化功能、人才培育功能,通过搭建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推动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培育壮大科技型创新创业群体,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同时,要依托各地高校院所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学科,促进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形成综合性、专业化、差异化的大学科技园区发展格局。

(四)制度创新,鼓励创业

2021年7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一次提到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问题。可见,持续优化制度环境,关系重大。各省市要学好用好国家近年来关于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研究制订或更新出台本地《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扫清当前部属、市属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历史使命和高校自身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提升高校人才、成果市场化发展的整体氛围。高校院所要明确,只要能完成教学和(或)科研考核任务,支持科研人员创办企业,鼓励校领导、杰出人才领办企业,不限制科研人员到校外兼职,甚至让他们离开学校创办公司或者在公司里担任要职。支持高校面向产业界公开招选懂产业、懂技术、懂管理的“产业副校长”“产业教授”,专项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工作。面向“学科一流、人才一流、转化一流、创业一流”目标,实现科研—人才—资本的良性价值循环。

(五)三区联动,强化服务

猜你喜欢

科技园大学国家
“留白”是个大学问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大学》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把国家“租”出去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