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而伟大:战鹰背后的英雄们
2021-10-08
从1951年至今,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现代航空产业体系,具备了航空大国的综合实力,处在了由大到强的跨越发展期。这些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自立自强和系统创新,以及几代航空人的报国精神。70年来,我国航空工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孕育、发展、传承了以对党忠诚、为国奉献、勇于创新、接续奋斗、蓝天逐梦为核心元素的航空报国精神,构筑起航空人的精神谱系。下面,让我们跨越70年,去探访那些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贡献的一代代幕后英雄。
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初期,根据党中央命令,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技术人员、产业工人、高校学生汇聚成第一批新中国航空人,他们在生产、生活、技术条件都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飞机修理任务,而且实现了从维修飞机到制造飞机的重大转折。
1965年航空三线建设过程中,在基建之余,一幅幅飞机图样就是在这样的困难条件设计出来的。
战鹰设计师
为祖国设计制造飞机,是航空人的使命所系。
徐舜寿,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组建航空工业,担任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副所长,参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飞机设计所并担任总设计师,领导和主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主要的飞机型号设计工作,被尊为新中国飞机设计“一代宗师”。
冯钟越,我国著名飞机结构强度专家,组织领导了水轰五、运七、运八、运十等型号全机静力试验,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51岁就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顾诵芬,徐舜寿、黄志千等亲自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他1951年参加工作,其成长历程正是新中国航空工业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1977年,针对歼8飞机试飞中出现严重侧滑、抬头、振动现象,且地面试验不能找到原因的情况,他在不具备空勤身体条件的情况下,三次搭乘歼教6飞机上天,与歼8飞机等速飞行,从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方位,观察和拍摄歼8飞机飞行流线流场,最终找到了原因,解决了问题,促进歼8飞机研制成功。
吴大观,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参与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组建,担任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他曾在笔记本上写道“什么时候拿出你们的产品来献给党?”“看不到我国自行研制的发动机,我死不瞑目!”他先后主持多型航空发动机研制,我国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第一台涡扇发动机、第一个发动机试验基地、第一个发动机高空试验台等,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宋文骢,中国工程院院士、歼10飞机总设计师,他先后参与歼9战斗机预研和歼10战斗机研制,为自主研制出我国第三代战斗机付出了全部心血和智慧。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之后,他把自己的生日改在了这一天。
罗阳,我国舰载战斗机歼15的研制现场总指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11月25日,歼15首次舰上起降成功,罗阳却突发急性心脏病,因公殉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罗阳大学毕业就投身航空事业,他常讲“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像罗阳这样的英模,在航空工业系统并不鲜见。歼10战斗机研制现场总指挥、成飞公司总经理杨宝树同志,某型空空导弹总设计师、导弹院总设计师董秉印同志,歼轰7“飞豹”歼击轰炸机副总设计师龚鑫茂同志等,他们同罗阳同志一样,用生命践行了“航空报国”的铮铮誓言。
在“刀尖”上 跳舞的试飞员
试飞是发现新研飞机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测试其是否能达到设计(极限)指标的高风险科研环节。一个新机型往往需要试飞几百乃至几千个起落,并解决所有发现的技术问题,才能设计定型。黄炳新、李中华、邹延龄、梁万俊等就是试飞员中的杰出代表。试飞英雄黄炳新在歼轰7“飞豹”试飞中垂尾方向舵已经飞掉、飞机难以控制的情况下,驾机安全返场,创造了试飞奇迹。试飞英雄李中华在歼10飞机定型试飞中,完成低空大表速、最大过载和最大迎角等高风险试飞科目,创造了中国试飞的多项“第一”,把歼10飞机飞向成功。试飞英雄邹延龄在运8系列飞机试飞中,带领机组胜利完成了运8飞机“大吨位失速特性”高风险试飞科目,并胜利完成了“发动机空中停车再起动”高风险试飞科目。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在“枭龙”飞机试飞中遭遇发动机停车的重大险情,但他英勇驾机返航,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无动力迫降本场成功的奇迹。
多年来,在这个充满风险的事业中,也有一批英雄的试飞员英勇牺牲。在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烈士公墓里,就有十多位试飞英烈长眠于此,他们的英魂将永驻祖国的蓝天之上。
降落伞是关乎空降兵生命安全和战场胜败的特殊装备,一型新伞的研制往往需要经过几十次、几百次乃至上千次的真人试跳来获取试验数据、发现和解决技术问题。以李军为首的试跳团队同样是航空科研“刀尖上的舞者”。他们牢记“一具伞就是一条生命”,以身试险,无数次从高空纵身而下,数度与死神擦肩而过,骨折、韧带断裂、脚踝骨裂等伤疾和腰部、颈椎受伤等是他们的“职业病”,对此,他们无怨无悔、笃定前行。在运20大型运输机空降空投科研中,李军带领着试跳团队一年出差200多天,踏遍高原雪山、戈壁荒漠,刷新我国空降空投多个纪录。
航空工业一线的“大国工匠”
在航空工业战线上,大量的是技术工人,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刻苦钻研、拼搏奋战,涌现出以鲁宏勋、薛莹、方文墨等为杰出代表的大国工匠,在航空报国的舞台上书写了精彩人生。
“60后”鲁宏勋,在空空导弹研究院几十年如一日,成长为国内数控加工领域的著名专家,先后设计和制造了上百台(套)工装夹具,编制了数以千计的数控加工程序,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为导弹研制作出重要贡献。“80后”航三代方文墨,沈飞公司的一名钳工,他刻苦钻研、善于创新,创造出了以“0.00068毫米加工公差”的“文墨精度”,被誉为“全国最好的钳工”,以他名字命名的 “方文墨班”“方文墨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沈飞公司青年成才、技術创新、安全生产、攻坚克难的一面旗帜。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共同的价值取向。除了先进典型人物之外,航空工业战线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奋斗者,他们共同汇成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群英谱,夯实了航空工业发展的根基。你看,有这些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幕后英雄努力踏实的付出,我们的战鹰怎能飞得不高、飞得不远、飞得不稳呢? (来自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