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年轻人为何开始信奉躺平学(节选)
2021-10-08孙小婷
孙小婷
“躺平”或许与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青年形象背道而驰。人们常说,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两样?但是现在有更多年轻人深刻怀疑这一点——做条咸鱼,有什么不好?
的确,如今人们能够更加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他人设置的各种标准,对什么是成功、怎样的人生算是“赢家”有了更加多元包容的观点和宽泛的定义,也能够理性看待甚至排斥各种消费主义、成功学、励志鸡汤所灌输的价值观念,更加勇于选择自己认为舒适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这些信奉“躺平文化”的年轻人并非完全是咸鱼心态,也不同于几年前网络上出现的“葛优躺”和“丧文化”,他们中的不少人仍然有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只不过他们不愿意卷入社会系统给人们设定好的程序,不想在这个快速而拥挤的进程中,追求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加班、拼业绩等方式实现“升职加薪”“买房买车”,他们选择自动退出追求社会系统中成功的快感,而将衡量的标准设定为内心对自我状态的接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辞掉了互联网大厂和央企的职位,选择回到三四线城市做个普通的咖啡店店员,或者外卖骑手,这意味着在对个人时间的支配上,他们重新获得了更多的确定性和主导权。
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达63.35%,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2021年“五一”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而2021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18.3%——人口保持增长、市场活力提升、生产需求扩大,这些数据都显示中国社会并非“低欲望社会”。大趋势是,中国人还需要奋斗,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那么,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这一“躺平”文化不是主流,却也释放了一个要关注年轻人心理和生活状态的信号。对大部分年轻人而言,生活并非没有“欲望”,只是有时候實现的难度比较大,比如想要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想要尽可能地提升生活质量,在一番较劲之后发现没能“翻身”或者“逆袭”,也就选择了“躺平”。显然,现代社会仍然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有机会在社会系统中实现自我价值。
(摘自《光明日报》)
【适用话题】辩证看问题;成功的定义;自我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