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湾区”建设背景下“活化”侨批档案研究

2021-10-08苏楚欣邓诗陈丽安梁惠琳侯冰燕

西部学刊 2021年17期

苏楚欣 邓诗 陈丽安 梁惠琳 侯冰燕

摘要:以侨批档案为代表的银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湾区”建设背景下“活化”侨批档案,有助于增强粤港澳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粤港澳湾区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华人华侨文化交流。针对侨批档案内容远离现代生活、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基层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建议做好侨批收集与保护工作,拓宽宣传路径和加大宣传力度,将侨批元素融入到大湾区的侨乡特色名片建设工程当中,使之在人文湾区建设中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侨批档案;人文湾区;台山银信;保育与活化

中图分类号:G2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7-0121-0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开口说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1]银信文化是大湾区侨乡文化重要的一环,自201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侨批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以来,侨批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激活侨批档案,让其真正“活”起来,还有待研究。

一、核心理论界定

(一)人文湾区概念及内涵

“共建人文湾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创新性使命。“人文湾区”是一個多维度、高层次、有着强大生成力的创新性理念,其中,人文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湾区”既是经济概念,也是文化概念,湾区以文化为灵魂,文化是湾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因此,“人文湾区”的建设内涵是:精神文明引领发展新气象,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新引擎,文艺精品提升供给新高度,文旅融合带动消费新领域,文物保护展现文化新底蕴,打造高质量、有特色、强引领的人文湾区[3]。江门作为重要的侨乡之一,要顺应“共建人文湾区”的时代发展主流,大力弘扬银信文化,扩大影响力,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共同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内涵。

(二)活化侨批档案的定义

在江门五邑地区,人们把海外华侨寄回国内的汇款和家书合一的邮传载体通称为银信。银信又被称为侨批、番批、银批,是“银”和“信”结合的档案文献。为充分实现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需要对其进行“激活”,在保护好侨批档案原貌和意义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重新使用场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创新侨批档案的挖掘与整理路径,把它“化”为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并将银信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

二、活化侨批档案对建设人文湾区的意义

侨批档案是华人华侨和国内亲人联系的真实记录,是他们传递血脉亲情的纽带,也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素材,可拓展为文化旅游的有机内容,进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升级。由此可见,活化侨批档案对建设人文湾区具有积极意义。

(一)增强粤港澳同胞对文化的认同感

活化侨批档案有利于唤醒粤港澳同胞的“根”意识,增强文化意识认同。一方面,以侨批档案为线索,华人华侨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家族的迁徙历史,增强家族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侨批档案有利于增强粤港澳同胞对于家乡的认同感,这种认同基于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等,超越血脉亲情,体现了文化的同一性。

(二)增强粤港澳湾区文化软实力

活化侨批档案有利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整合湾区内城市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古驿道等资源与侨批档案串珠成链,打造一条蕴含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的旅游路线[4]。活化侨批档案,展现银信文化魅力,对凝聚侨心侨智,继承文脉相亲的历史人文纽带,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推动建设人文湾区。

(三)促进华人华侨文化交流

活化侨批档案有利于推进建设为华侨华人提供文化交流的重大平台。江门可依托国家对文物的相关保护政策,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的优势,积极获取国家支持,与港澳文化旅游部门密切联系,以侨批档案遗产为重点,谋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海外华侨华人可通过平台的交流,了解侨乡文化并且把自身事业发展与大湾区建设相结合,为大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侨批档案活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侨批档案现状

一是受访对象对银信文化了解程度不高。调查走访结果显示,受访对象中有超过一半人不知道侨批档案已成功申报为世界记忆遗产这一事情。其中,当地居民了解程度高于游客,年龄为中老年的居民了解程度高于年龄为青少年的居民,海口埠附近居民了解程度高于端芬镇其他地区居民。可见,即使在同一个镇,不同的年龄、身份、地区的人群对银信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存在差异,整体来看,对银信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需要推进对银信文化的开发传播,总结并弘扬侨批档案中蕴含的优秀文化。

二是银信文化的传播力度不足。受访对象中仍有近三成人不认可银信传播工作,其中大部分人主要通过他人讲述、媒体宣传和亲身接触了解银信文化,只有22%的人通过互联网的途径了解银信文化。由此可见,想要推广银信文化,应充分利用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作用,加大互联网宣传力度,从不同方面、不同渠道进行宣传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有的民众参观展馆后并未提高对银信文化的兴趣。经调查,有约16%的人认为参观银信博物馆只是娱乐而已,无太大意义;虽有大部分人认可银信文化的意义,但是并没有展现出兴趣以及热情。由于没有翻译和人工讲解,使得很多游客不能很好地理解银信的内涵,难以引起了解的欲望及情感的共鸣。因此,银信博物馆需以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改善以达到更好的普及、重视效果,进一步提升公众兴趣,发挥银信文化更大的价值。

(二)侨批档案活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1.侨批内容方面

侨批档案存在历史局限,远离现代生活。侨批档案多采用方言,且书信的内容大多是繁体字、古文,因此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理解门槛较高。此外,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人们之间的联系一般都利用互联网通过电子设备来实现,书信不再大规模使用。

2.政府保护方面

一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侨批档案跨越了几百年的时光,大部分流落在民间,而大多民众不具备保护档案的能力和条件,流传存放过程中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受到损害。各级政府对此虽然比较重视,但侨批档案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收集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资金,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二是基层专业人才缺乏。由于侨批档案的特殊性,其保存开发的专业性要求高,参与管理侨批档案的工作人员需具备历史、经济、书法、金融、邮政、篆刻等方面的知识,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侨批档案管理保护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四、“人文湾区”建设背景下“活化”侨批档案的对策

(一)做好侨批档案收集与保护工作

侨批档案作为私密信件,往往散落于民间,其数量难以统计且容易损坏,因此传承和发展以其为载体的银信文化需要城乡居民共同的努力。在文化宣传相关部门的指引下,积极开展“银信文化进社区”的宣传活动,以唤醒居民的“银信记忆”,逐步完成侨批档案的征集登记工作。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侨批档案的整理工作带来了新思路。相关部门应结合上述的征集登记工作,打造“智慧银信”,创新侨批档案收集整理的新方式,优化和完善银信数据库,扩大银信文化的辐射范围。

(二)拓宽宣传路径和加大宣传力度

“人文湾区”建设背景下,侨批档案的“活化”不只依靠学科融合研究思路的学术开发,更应在立足地方精神文明实践基础上进行探索,宣传人员应抓住银信(侨批)文化与现代人之间的共鸣点,以情感相系,吸引观者融入情境当中。

一是捕捉新风向,开拓宣传渠道。互联网强大信息渗透性可以强化新的推广建设意识,助力新时代银信的宣传。近年来,《国家宝藏》等文物介绍类节目很受欢迎,与五邑银信相似的徽州文书近年来也因其独特的开发模式大放异彩,这对五邑银信的宣传方案探索带来了启示:使用如H5、互动视频、微电影、话剧、动画片、纪录片等宣传形式,或使用VR、AR、电子讲解、全息投影等手段,将侨批档案以立体形式上传到网络,深化参观者的阅读体验,使侨批档案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活起来”,从而能够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提取银信元素,形成侨乡新文艺。五邑银信记录了华侨华人远洋离乡的创业和移民史,其中所传递的爱国情、桑梓情等真挚动人,具备艺术加工的价值。因此,要借助江门演艺中心平台,让各地文艺工作者交流合作,以带动银信历史、银信人物的故事通过话剧、舞蹈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重现,从而让更多人了解银信文化。

三是开发系列文创,打造品牌IP。在文化创作创新的时代浪潮中,文化IP之间的联动往往能给观者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进而产生文化宣传效果。五邑侨批档案的活化也可以沿用这种思路,形成五邑银信IP。如五邑侨批档案可以与江门缤果IP合作,进行元素提取并设计创意产品,以新颖的宣传手段在抖音、小红书这类互动性较强的平台发布侨批档案IP的文化价值、后期研发过程等信息。同时为参观者提供盖附有银信元素的邮戳和投寄明信片,提供自主挑选银信文化相关创意产品等服务,从而提升参观者的游览体验。

(三)将侨批元素融入大湾区的侨乡特色名片建设工程

一是开发以银信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由江门市政府文化旅游部门牵头,同时联合各大博物馆及民间力量,将银信文化陈列馆、开平碉楼等体现华侨华人文化的景点开发为链条式侨乡文明旅游线路,把大湾区内城市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及古驿道等资源与侨批档案相结合,形成一条蕴含侨乡特色的大湾区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同时鼓励民间银信档案收藏家在墟街经营银信专题博物馆,将银信文化融入到墟街景区的建设当中,让更多家庭在体验亲子文化综合服务项目时感受银信文化,从而达到通过旅游让银信文化“被看见”,银信文化也让旅游“被记住”的目的。

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银信侨胞乡民交流互动平台。结合五邑侨乡文化资源,以侨批档案的发展为线索,利用数字化等新兴科技手段,打造粤港澳地区文化的交流合作创意平台,对侨批档案进行适当的数字化加工,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管理和數字化展示两个方面,建立大型侨批档案数据库;突出侨批中的情感内核,设置数字银信展示区,以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创新型剧场、数字银信互动区等数字化展示场所,把银信文化深厚的价值意义以数字的形式向观众展示;挖掘侨批背后价值和情感内核,依托粤港澳人文湾区的发展优势,打造以传递乡情为主打特色的侨胞乡民互动社区,加强与海外华人的联系,为关注江门侨批档案文化和侨乡文化的侨胞乡民,搭建信息化、数字化的侨批交流互动平台。

三是联合社会力量与高校合作。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利用高校举办各种形式的侨批档案实物展览、研讨等,实现对银信文化的广泛传播。舞蹈、美术等专业的师生可通过参与有关银信文艺作品的创作从而在校内进行推广。同时,联合社会各界为院校相关学生提供相关实践的机会,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加快管理队伍建设,为侨批档案的发展提供动力。

五、结语

如今,侨批档案作为通信工具的时代已过去,但它包含的奉献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能让人们感受到华侨华人浓浓的家乡情怀和侨批档案历史底蕴的博大精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文化巨轮在不断前进,台山银信文化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新时代侨批档案文化应该被赋予新的含义。因此保育侨批档案,依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让侨批档案“活化”,活跃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成为各地联系、加强身份认同的精神枢纽,在人文湾区建设中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N].南方都市报,2019-02-19(4).

[2] 张勇.共建人文湾区:新使命新内涵新实践[N].南方日报,2019-06-03(10).

[3] 周洁.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的内涵与建设路径[J].城市观察,2020(4).

[4] 潘晓晨.发力四大合作平台 加快融入大湾区建设[N].南方日报,2019-03-22(6).

作者简介:苏楚欣(1998—),女,汉族,广东肇庆人,单位为五邑大学,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邓诗(1999—),女,汉族,广东清远人,单位为五邑大学,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陈丽安(1999—),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单位为五邑大学,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梁惠琳(1998—),女,汉族,广东江门人,单位为五邑大学,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侯冰燕(1997—),女,汉族,广东江门人,单位为五邑大学,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责任编辑: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