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长活动体验,促进深度思考

2021-10-08李雪峰曹翰麟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深度学习

李雪峰 曹翰麟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反弹高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拉长活动体验,形成“3+2+N”课程结构,使学生充分参与实践过程。同时,设置合理问题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类课程的实施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深度学习

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单元《反弹高度》一课的教学,往往遵循“任务—操作—注意事项—结论—交流”的模式。然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研究的内容单一,研究方法常常延续类似解决传统应用题的方式。虽然从内容上看,《反弹高度》属于实验类课程,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参与程度却并不高。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李金钊等人认为:三大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建立联系和个性化表达)、两大学习品质(主动性、调控性)以及身心健康基础(如图1),能为儿童的长程学习历程奠定素养基础[1]。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动性可以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驱动力,有助于学生持续学习。问题意识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主动学习品质的重要标志。所以,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提高学习主动性,进而进行深度学习,是本研究的目的。

一、整体把握,形成“3+2+N”课程结构

所谓提升“教学质量”,不仅指要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会解答某些题目,更要关注教学过程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不仅仅在课内,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因此教师的关注点要从能否构建高质量的课堂转向构建高质量的课程。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这一学习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如: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等等。

为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价值,结合《反弹高度》一课的特点,教师可采用拉长学生体验和学习过程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通过“问—学—问”的自主学习方式,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高效地参与每一个环节,经历完整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能力,从而进行深度学习。

由此,可将这一综合实践内容拓展为由3课时的课上教学、2课时的课下实践以及后续多课时的自主综合研究组成的系列课,形成“3+2+N”的单元学习课程(如图2)。

二、设计问题串,促进深度思考

【第一课时】提出问题,撰写方案,进行第一次实验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经历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并广泛提出问题的过程,通过聚焦,确定基础的研究问题:“乒乓球从1米的高度落下,反弹高度有多高?”并在问题驱动下展开初步研究(如表1),撰写实验方案。

在课下的实践中,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尝试实验,得到初步的实验结论。

【第二课时】反思过程,规范方法,进行第二次实验

在第二课时中,学生通过分享初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自主发现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在交流互动中,学生意识到准确收集数据的必要性,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如表2)。

课后,学生进行了更为严谨的再次实验。并提出继续尝试研究“乒乓球从其他高度自由落在教室地面上,反弹高度是多少”等问题。

【第三课时】分享发现,引发思考,促进深度学习

对于这样一个已经拉长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内容,在第三课时中,学生不仅仅只呈现一份实验报告单,还有基于团队合作的收获、质疑甚至是感谢。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相互欣赏、共同体验。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同时,在问题解决和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新的研究问题,层层递进地对问题进行研究,由问到学、由学到问,从而促进深度学习(如表3)。这是最后一课时和后续自主综合研究应承载的任务和价值。

三、实施效果

这样拉长体验的“综合与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学得更主动,自我检测、自我反思更有效,思考也更加深入。

(一)充分体验,提出问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通过参与、观察“拍球游戏”,对于球的反弹这一现象有了直观认识。在笑声和疑惑声中,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三种球,哪种球的反弹高度高?”“为什么有的球可以反弹,有的不可以?”“球的反弹高度是原始高度的几分之几?”“球的反弹高度与球一开始的位置是否有关系?”“球的反弹高度与球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踊跃提问,并最终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聚焦在一个容易研究的基本问题“乒乓球从1米的高度落下,反弹高度有多高”上。尽管看起来又回到了教材提供的研究问题,但学生经历了观察现象、引发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此时这个问题已经由教材提出的“人家的问题”变成了学生心中“自己的真问题”,从而为后续课下开展自主实践活动提供了情感基础。

而在第三课时中,学生已经对于前面的研究做了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教师又请学生提出自己后续还想研究的问题:“不同星级的乒乓球从同样高度落下,它们的反弹高度有什么区别?”“相同的网球在不同材质的地面上的反弹高度有区别吗?”“如果交换篮球和乒乓球场地的材质,球的反弹高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篮球是不是气越足反弹高度越大?篮球运动员喜欢怎样的反弹高度?”……

通过与第一课时的问题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学生在提问时,更能够将“球的反弹高度”与生活实际、体育运动相联系,问题更具可操作性和研究價值。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提出问题能力上的提升。

(二)容错求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

在第二课时中,学生胸有成竹地带着各自的实验结果参与交流,却被各组之间大相径庭的实验结果“吓了一跳”。在观察其他组的实验演示后,学生提出的问题却呈现出很有意思的变化:“你们组在读数的时候太随意了,不蹲下来是读不准的。”“你们组只做了一次实验,我认为应当多做几次,结果才能准确。”“你們使用的是直尺,零刻度线和地面还有一小段距离,所以不能直接读数。”“我们组使用的是软尺,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没有贴紧墙,所以很难保证它和地面垂直。”“我们组虽然用的是刚才黄色的尺子,但是我们第一次错在把乒乓球的顶部设在1米的高度,其实应该将底部对准1米。”“我们组虽然有2个测量员,但是每个人看的都不一样,所以可能会产生一些争吵。”……

在“求真”意识的驱使下,学生由关注实验结果转为关注实验过程,也从“敦促他人反思”转变为“自我反思”,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虽时常提醒学生要看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但最终的评价往往还是陷入“唯结果论”的怪圈。而在本次系列课的课后回顾中,学生主动提出“我学到了要关注过程、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也是系列课程教学的重要收获。

(三)建立“闭环”意识,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学生在“球的反弹高度”这一内容的学习中,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再验证、再反思、再猜想”的研究闭环,打破了以往“猜想—验证”的基本研究模式。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始终保持比较高涨的状态,对于后续延伸的新问题,有兴趣、有目标、有方法,在系列课程教学结束后,有约五分之二的学生继续利用课后时间对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开展了方案设计、实验、反思等一系列研究活动,有的学生还能继续提出新的问题。这说明通过拉长活动体验,相当一部分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和解决一般问题的基本模式,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发生。

四、反思与展望

(一)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质疑和辩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质疑和辩论在课堂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析处理数据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有梯度的交流平台——“通过你们组实验得到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或猜测吗?能试着用数据解释你的想法或猜测吗?”“把数据汇总在一起,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质疑的空间,不轻易评价学生的对与错,把话语权留给学生。在质疑和辩论中,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经历体验、感悟、创造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二)如何更好地体现课堂的开放性

第二课时是三节课中开放性体现较弱的一节课。这当中有整体设计的缘故,也有实施的原因。因为在课上出现的实例,来自学生在第一课时中暴露的真实问题。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分析的同时,开放性就被压缩了。这使得本课在该系列课当中表现出和另两课时的差异性。那么,如何在既保证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又能体现出一定的延续性和开放性,也是之后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指出了多处操作时容易产生误差的环节。在对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方法的提出上,学生各抒己见,无论是已有的操作经验,还是课上临时创造的方法,都实现了对于实验中误差的关注。然而操作者的误差控制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经验的不断累加的。在本次系列课中,学生对于误差的认识,是否只停留在“关注”“尽量避免”的层面就足够?花如此多的时间是否有必要,又是否能落实?这是再授课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次系列课尝试,从课堂教学的课时上看只增加了1节课的教学时间,但这“1课时”带给学生的生成与获得却非常丰富。这一系列课的教学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类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较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金钊.学习基础素养培育与学校整体变革[J].上海教育,2018(13):44.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100031)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