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薯 卖好薯 吃好薯
2021-10-08叶庆隆
叶庆隆
榆林地处北纬38度马铃薯黄金产业带,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为了促进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马铃薯产业由低水平的资源扩张型向高水平的质量效益型转变。
榆林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260万亩,年产鲜薯400万吨,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地级市第四、总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是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榆林马铃薯薯形佳、品质优,干物质含量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被誉为“沙窝窝里的金蛋蛋”。
“种好薯”,打牢产业根基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榆林市积极探索马铃薯原种繁供储用新模式,组织实施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全市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到12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4%,增产幅度达15%左右,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今后,要进一步加强马铃薯种薯育繁推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新品种选育。组织开展新品种联合攻关,支持本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合作成立育种联合体,加快选育适应我市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尤其是抗旱、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另一方面,全面构建良种繁供体系。制定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规划,继续推进良种繁供工程,构建布局合理、层级协调、功能健全的三级脱毒种薯繁供体系。加大原原种、原种补贴力度,大力推广脱毒种薯,确保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打牢产业根基。
科技是发展的原动力,要促进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关键要在“建体系、强主体、重推广”上下功夫。
一是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等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以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为首席专家的专家工作服务站作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组装、集成配套与示范推广。二是组建产业联盟。遴选“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主体成立马铃薯产业联盟,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争取市场主动权。三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马铃薯是高水肥作物,推广旱作节水栽培技术势在必行。在北部风沙草滩区主推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喷灌改滴灌,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化、灌溉智能化等高效节水技术。在南部丘陵沟壑区主推旱作节水栽培技术,大力推广软体窖集雨压差补灌、沟道坝光伏提水土工膜蓄水池压差式补灌、道路集雨土工膜蓄水池光伏二次增压补灌等集成技术,破解水资源制约的发展短板。
推进标准化生产。在促进榆林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产业发展上还存在生产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滞后、加工包装贮藏标准缺失等突出问题。只有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立标定规”,才能助推马铃薯产业绿色健康有序發展。关键在于加强对已经发布的《沙地马铃薯商品薯栽培技术规程》《沙地夏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规程》两项市级地方标准和《马铃薯商品薯质量分级规程》《马铃薯商品薯贮藏与包装技术规范》两项团体标准的落地推广,从品种选择、耕作技术、投入品使用、病虫害防治、质量分级、包装贮藏等多个环节加大推广力度,走出一条“标准引领、基地承载、绿色导向、科技支撑、品牌突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绿色发展。从榆林实际出发,关键要在“减化肥、节农药、提地力”上做文章。一是开展化肥减量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配肥、精准施肥;调整施肥结构,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改善土壤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减肥增效”目标。二是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严禁使用国家禁止农药,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运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通过推进绿色防控减量、推行精准施药减量和推广新药新器械替代,实现“节药增效”目标。三是开展地力提升行动。坚持“轮、养、用”相结合,实行马铃薯轮作倒茬,通过种植养地作物恢复、培养、提高土壤肥力,达到“以养促用”的目的。同时,推广“一主多辅”结合种植模式。“一主”是以马铃薯与玉米轮作为主;“多辅”是实行马铃薯与谷子、大豆、苜蓿(饲草)、饲用油菜等作物轮作,提高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卖好薯”,打响区域公用品牌
做好“寻根铸魂”。经过多年发展,榆林马铃薯产业经过了“建基地、扩规模”的初级阶段,进入到品牌引领高质高效发展的新阶段。
现代经营理念认为,“根与魂”是经营的任督二脉。榆林马铃薯应根植于以高品质鲜食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用“高品质鲜食”优势为产业赋能,树立榆林马铃薯“鲜食特色和美食优势”,确立“打造世界马铃薯美食之都”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榆林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的“根”。
榆林马铃薯干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品相很“帅”,其品牌灵魂为:土豆里的“高富帅”。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能够充分体现榆林马铃薯沙地种植的黄金品质和陕北文化独有的叠词表述方式,最终确定了榆林马铃薯的品牌口令—“沙窝窝里的金蛋蛋”。
强化“塑形造像”。每一个品牌都需要有一个伟大的图腾。完成了“寻根铸魂”之后,就要完成品牌可视化的“塑形”—通过腰鼓、秧歌,把陕北文化、榆林特色、马铃薯属性贯穿起来,创作出榆林马铃薯的品牌图腾“榆榆”和“林林”。
实现“代言传声”。一个知名品牌除了引人注目的形象,还需要美妙的声音进行“加持”。我们邀请全国著名的词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何沐阳创作了榆林马铃薯之歌—《土豆花儿为你开》。这首歌文辞清新,节奏明快,易学易唱,很利于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