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进程、特征及发展趋势

2021-10-08张钰婷黄瑛窦冰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9期
关键词:村落阶段传统

张钰婷,黄瑛,窦冰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2012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中,传统村落概念被首次明确:传统村落即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在此之前,人们通常把历史遗存丰富的村庄聚落称为“古村落”。

国内既有传统村落研究成果已较丰富,研究视角逐渐多元,从地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探究。研究内涵不断丰富,囊括保护利用、旅游发展等;研究方法正在创新,尝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结合。此外,也有部分学者运用可视化软件对以往发文作者、关键词等开展知识图谱分析。既有的综述研究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状况,但对本领域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发展进程等缺少总结与分析。

2 研究基础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作为数据来源,以“古村落”、“传统村落”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经初步检索,得到2403篇文献。对检索结果反复检查、梳理,剔除会议通知、成果介绍等类型文献,以及与本文定义研究主题不相关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452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CiteSpace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等处理过程,以可视化方式实现某学科领域多元、分时、动态的分析[2]。

2.2 总体分析

2.2.1 年发文量分析

以传统村落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年发表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但也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见图1)。1990年~2002年属于研究起步阶段,该时期对传统村落的研究相对较少;2003年~2011年属于传统村落研究发文的缓步提升阶段;2012年~2015年属于传统村落发文的调整阶段,发文量稍有下降,但该阶段依然保持逐年增加态势;2016年至今属于传统村落发文的爆发阶段,相关研究文献大量涌现。

图1 “1990年~2020年”传统村落发文数量年度分布

2.2.2 学科背景分析

从学科背景看(见图2),传统村落的研究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为主体;社会学、文化学推动对传统村落非物质空间的关注;经济学将市场机制引入传统村落研究;旅游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背景的介入则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村落研究内容,拓展了传统村落研究范畴。

图2 前10位国内相关文献学科背景统计

3 研究进程(见图3)

图3 传统村落研究关键词时区视图

3.1 以文物保护为任务的研究起步阶段(1990年~2002年)

该阶段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政策根植于文物保护制度,主要对传统村落价值特色、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

此阶段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①对传统村落中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该阶段研究偏重各级文物单体的保护,对周边环境、非物质文化层面的保护发展提及较少。

②传统村落价值特色的研究。传统村落自然环境、传统建筑、街巷空间布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承载地域精神文化、民俗文化、社会发展变迁等信息,凝结文人学士、民间匠人的智慧和辛劳[3-4]。

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关系的研究。这一时期学者们分析了传统村落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初步研究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资源挖掘,并尝试提出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方向[5-6]。

3.2 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为背景的实践探索阶段(2003年~2011年)

该阶段由单体保护向整体保护转变,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工作受政府、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研究成果日渐增多。

此阶段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①从微观视角对传统村落内部进行研究,讨论村落传统建筑、公共空间、保护与传承等。

②从宏观视角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外部形态演变,并探究形态演变背后的机制。

③剖析传统村落内生发展动力与外在保护与发展压力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机制。

④聚焦传统村落开发与利用,结合旅游发展,基于游客感知体验进行传统村落旅游资源评价、定位传统村落旅游主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证探索经验。

3.3 以传统村落保护为目标的制度完善阶段(2012年~2015年)

该阶段研究范围由过去少量精品的村落拓展到所有传统村落,并初步建立起以认定评审、资金保障和法律保障等为主体的政策制度[7]。

此阶段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①传统村落内涵界定研究。研究内容聚焦:认知传统村落概念、解析传统村落特质、正确把握文化内涵,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方法和措施,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

②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剖析。从研究尺度看,国家、省区、市域层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文章均有出现,尤以省为研究区域最为普遍;从影响因素看,地理、经济等原因则是影响传统村落选址布局的主要因素。

3.4 多层次多维度保护的高速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2012年,我国启动了抢救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经过3年努力后,遏制了传统村落快速消失、传统遗存大量破坏的局面。在经过前期的积累后,传统村落工作重点从调查与认定转向发展与保护,相关学术研究呈现井喷式增长。

此阶段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①新的保护理念被提出。封闭式、静态化的保护或大规模的开发均不能适用,渐进式、活态化的理念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必然选择[8-9]。

②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村落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结合,定性研究多通过文献、调研等方法实现,定量研究多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

③整体性保护模式、机制的探索。传统村落作为综合性、整体性的生产生活空间,其保护应遵循“整体观”理念,构建可持续的保护机制,引领传统村落发展。

4 研究特征

4.1 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日益规范化

自20世纪末起,我国开始逐渐建立并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政策制度,平衡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与管理的规范化对不断推进传统村落动态演化产生了积极指导作用。同时,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推动着传统村落的制度建设,基本形成自上而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将传统村落作为不断发展的生命体进行保护。

4.2 传统村落研究视角与内涵不断拓展

近年来,传统村落从多学科领域、多元视角进行探索,推动研究从单维向多维、从局部向整体、从个体向区域转变,研究内容更加细化和深入。从关注传统村落物质性及非物质性要素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到聚焦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处理,再到探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积极融入与协同发展,传统村落研究的内涵的广度和深度均有了较大拓展。

4.3 传统村落研究理论和实践日趋完善

随着传统村落研究理论、实践的日渐成熟和完善,研究也日趋科学、全面、多元。传统村落面临保护与发展、物质老化与居民生活现代化需求、规划理想与实施现实等诸多矛盾,封闭式、静态化的保护或大规模、推倒式的更新模式均不能有效缓解或解决现存矛盾。通过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结合,进行不同传统村落的价值重塑、更新动力机制探索。

5 研究展望

5.1 城乡融合,实现价值重塑

传统村落是城乡统筹发展中极具文化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单元,兼具内生的历史文化特质与外延的自然生态资源。随着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人员、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更加频繁,如何推动传统村落积极融入城乡统筹发展体系,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并从活化文化遗产、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重塑价值,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5.2 创新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村庄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传统村落中推进治理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构建适应传统村落发展需求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探索。

5.3 可持续发展,建设韧性村落

面临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不确定事件冲击时,韧性视角的引入拓宽了乡村发展研究的理论内涵,乡村韧性提升将提高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其多功能转型。韧性视角下,不同地域不同特色传统村落的形成、演化规律如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应对内外冲击,实现适应性转型?未来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韧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关注和完善。

6 结语

国家关于传统村落的政策制度逐年增加,对相关领域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近30年来,对其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主题、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不断革新。在未来发展与规划过程中,如何盘活村落资源、创新治理传统村落,需要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村落阶段传统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