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分析

2021-10-08

绿色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新种松材普查

舒 红

(1.辽宁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站,辽宁 沈阳 110001;2.辽宁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01)

1 普查的意义

通过普查查清了辽宁省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及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危害及发生发展趋势,为控制该省本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有效遏制该省林业有害生物高发势头, 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保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态建设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 普查成果

2.1 主要工作成果

全省共普查林业有害生物 2616种。共采集各类有害生物标本56549号次,采集了病害315种,虫害2278 种,鼠兔害 5种,有害植物18种。发现新种2个,国内新记录种2个,省内新记录种110个。制作生活史标本38种共541套。制作了病理玻片标本260份,拍摄病害镜拍标本600余张,病害110种。

2.2 调查成果

(1)首次发现外来有害生物2种:松树蜂及松材线虫病。2016年7月份,该省普查中首次在沈阳市康平县、铁岭市昌图县和阜新市彰武县在樟子松上发现松树蜂。2016年10月,在大连市首次在黑松上发现松材线虫病。

(2)首次发现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苹果蠹蛾在省危害。首次发现检疫性害虫苹果蠹蛾在我省危害。苹果蠹蛾是国家林业检疫性害虫,危害苹果、沙果、梨、桃、杏、石榴等多种果树。此次普查首次发现苹果蠹蛾。

(3)发现新种、中国新纪录种、辽宁省新纪录种。新种包括深窝元叶蜂(TaxonusProfundifoveasp. nov. )和环丽侧跗叶蜂(Sioblasp., Lee & Wei)[1];中国新纪录种包括:阔弧双带叶蜂(TenthredoNigrolateralisMalaise)和中脊细锤角叶蜂(LeptocimbexTerrificaMalaise)[2];辽宁省新纪录种包括斜线燕娥(AcropterisIphiataGuenee)等110种。

2.3 新技术及新方法

2.3.1 应用PDA技术

试点市开发了基于移动GIS前后台一体化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PDA技术开展普查。全市2个县43各个乡镇、国营林场利用42台PDA,完成50种有害生物野外调查,采集踏查点信息4166条,标准地信息342条,建立了PDA野外调查数据库,同时实现了该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危害的空间数据管理。通过该采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外业调查无纸化,外业数据自动传输化,调查的全覆盖化。

2.3.2 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一是利用已建立的3S平台,在林业资源电子地图的利用、卫星图片的勾绘和定位技术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二是利用Arcgis软件,绘制森林资源分布图,标注踏查路线、观测点和标准地,使普查过程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效率。三是按各种有害生物发生时间、调查时期、形态特点、寄生对象、调查方法等内容制作常见病虫害数据库检索表,并附有生物学电子图片。四是建立标本图片统一管理的数据库,实现了标本及其图片的信息化管理,并能够自动打印规范的标本标签。五是建立了玻片标本、镜框标本及数码影像三位一体的地方病害数据库。

2.3.3 创新调查方法

一是在图片采集上全部采用带有内置GPS的相机,每拍摄一张照片自动取得其地理坐标数据;使用小型摄影棚对标本进行拍摄后,存入数据库永久保存,便于图片的精确管理和使用。二是改进普查设备,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和效率。设计制作可移动、多光谱诱虫屋,诱虫效果非常显著。三是自制包括氧气瓶、乙炔瓶(如采用乙炔作为可燃气体)、减压器、焊枪、胶管等试管封口设备,此设备封管温度高且可调控,使用方便。四是将自制长焦超微距镜头及放大镜头应用到了野外的微距摄影工作中。

3 调查成果分析

3.1 自然条件原因分析

本次普查发现省内新种110种,其中鳞翅目最多,共78种,占全部新发现种类总数71%,其次是膜翅目,共发现13种,占总数12%,再次是鞘翅目,共8种,占总类总数7%。其他还有脉翅目3种,直翅目1种,蜻蜓目1种,双翅目1种,同翅目1种,长翅目1种,广翅目1种(图1)。

图1 辽宁省新发现害虫种类

鳞翅目中夜蛾科最多,共24种,其次是尺蛾14种,舟蛾6种,夜蛾、毒蛾分别为5种。还有灯蛾科、钩蛾科等。

省新发现的害虫种类总数有110种(部分虫种在多地发现),有39%的虫种在丹东地区发现,有22%的虫种在辽阳地区发现,有15%在沈阳地区发现,14%的虫种在本溪地区发现,还有10%在鞍山地区发现。

图2 省内新种类地区分布

由图2可知,大部分新发现种类都是在东部山区。东部山区以天然次生林面积较大,树木种类多,生态环境复杂,害虫分布种类最多。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人工林绿化树种种类较多,有害生物种类居于其次,辽北和辽西地区纯林多,有害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另外此次普查除了面上调查之外,还采取了性诱、灯诱等多种方式,其中灯诱到鳞翅目、膜翅目昆虫较多,主要原因是此类昆虫通过其视觉器官(复眼和单眼)中的感光细胞对特定范围光谱产生感应而表现出定向活动的现象,即趋光性[2]。不同昆虫对光的趋性有一定的选择和偏好,这取决于昆虫的复眼结构和视网膜上的光敏色素的特征[3]。趋光性不仅是夜行性昆虫重要的生态学特征[4,5],对白天活动的昆虫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6]。

3.2 人为传播原因分析

3.2.1 松树蜂(SirexnoctilioFabricius)

危害大部分松属植物。辽宁省松科植物种类包括樟子松、落叶松、赤松、红松、油松、云杉、冷杉等十余种,给松树蜂提供了充足的寄主植物。

在寒冷气候下,幼虫可在木材中存活2年,该虫适应力和抗逆性都很强,成虫飞翔能力较强,可飞行数公里[7]。该虫卵、幼虫、蛹均可通过木材和木质包装材料远距离传播[8]。

3.2 松材线虫

辽宁省主要媒介昆虫云杉花墨天牛和松褐天牛在多地分布,使松材线虫的自然扩散具备了一定传播条件。随着气候变暖,昆虫生物学特性也发生了变化,适生温度降低。其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携带感病木材及其制品所致,尤其是松木包装材料、电缆盘等远途传播现象较为严重。

3.3 气候原因分析

3.3.1 温度变化对昆虫分布的影响

近50年来, 辽宁省平均气温上升了1.45 ℃[9],气候变暖影响了昆虫区系的分布。随着温度的增加, 气候带和植物分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垂直位移,导致昆虫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3.3.2 温度变化对昆虫区系变动的影响

由于温度的变化, 有效积温的增加, 气候变暖导致昆虫分布区系逐渐向北扩大[10]。

3.3.3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随着全国气候变暖,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该省原有昆虫可能迁移出省,同时原来没有的昆虫也会从其他地区迁移入。

3.3.4 极端气温天气易激发突发森林病虫害

该省常见的突发性森林害虫有松针蚧、油松巢蛾、蝗虫、松阿扁叶蜂、桑折翅尺蛾、花布灯蛾、刺蛾等。

4 结语

通过对普查数据分析,结合调查实际,得到以下规律:第一,省内新种所属类群中鳞翅目占比最高,主要原因为大部分捕到昆虫来自灯诱,因鳞翅目、膜翅目具有明显趋光性特征故占比最高;第二,东部山区新种种类多,原因为东部山区以天然次生林面积较大,树木种类多,所以昆虫种类最多;第三,外来有害生物松树蜂、松材线虫的传播主要是外包装物传播;第四,温度变化影响昆虫垂直分布、昆虫系发生变动、昆虫生态学特性发生改变,以及突发极端天气激发突发虫害。

猜你喜欢

新种松材普查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一株分离自四川温泉的嗜热鞘丝藻新种鉴定
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对策
西藏发现植物新种
松材线虫病多种防治措施成效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
新墨西哥州发现暴龙新种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