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恋地·权利:校园人地关系研究中的三个侧重

2021-10-08周洁瑶

绿色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校园空间人类

周洁瑶,吴 博

(西安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600)

1 引言

都市环境区别于乡村环境的最大特质在于人地关系从供给转向索取,人们不再只限于攫取土地的表面价值而是追求更为全面而立体的多角度土地及其上方空间。对于土地态度的变化时刻被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影响,人地关系的变化也不仅限于改善,同时也有着分割和矛盾。对于人地关系的研究是关乎人文地理领域前沿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向[1~3],同时也与城乡规划、建筑学、生态学、心理学、风景园林学、地理学等学科有着紧密关系。不同的视角对其阐述会有不同的解读,其中地理学与人地关系最为密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即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早在中国古代,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对周围环境逐步认识,对早期的地理知识进行积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多种人地观,如天人感应、因地制宜等思想。此后,大量人文地理著作出现,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人类十分重视人类社会活动等地理问题[4]。中国近代时期,钱学森提出要在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汇合的基础上建立地理科学体系的见解。在西方近代时期,亦有学者对地理学与人地关系内在规律进行探索,提出人地关系的研究还关系到地理学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对促进我国向前发展提供最大的动力[5]。从远古至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反映地理学和人地关系间是紧密联系的。马克思认为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存在一定的关联并相互作用,双方通过物质交换产生联系。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物质基础或活动空间,两者之间起相互制约的作用[6]。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地关系研究对我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校园作为人地关系的一种表征,是体现人类的文化情感与场所发生关联的重要载体,其中空间[7]、恋地[8]和权利[9]对促进校园空间人地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2 校园人地关系

2.1 城市土地衍生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指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或人类活动对地理自然环境的关系[10]。纵观历史和当今发展,人地关系多指乡村环境背景下,人类和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乡村土地的人地关系从泥土中来,彼此为供给关系。长期以来,农民习惯通过观察自然条件、土地形貌来判断适宜的耕作时间,可在古文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体现,这是基于经验积累和祖辈传授。由此,人地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造就了乡村土地以生长性为根本目的。

而城市环境下,权利、空间和恋地对城市人地关系变化有着紧密联系。从权利角度看,空间的生产过程亦是城市居民追求城市的过程[11]。城市化发展,人与土地的互动方式被极大的扩展,人类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游憩和逛街,人作用于土地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以耕作的方式与土地发生互动,而是对土地的不断占有,并通过限制他人进入空间的时间减少他人享用空间的权利。这种具有时效性的占有,满足了人们享用空间时的心理。当人们享用的空间在所处社会占据一定的阶级地位,身处其间的人群便和城市土地空间构成了特殊联系。从恋地的角度看,人类活动的介入,纯粹的地理空间逐渐“人文化”,不再是空洞、乏味的空间。“空间感”是每个人潜在的本能,是个体对自己熟悉的空间的印象,对城市人地关系的影响也有好坏之分[12]。从空间的角度看,空间是产生权利、形成“空间感”的前提。空间的合理规划,有助于城市空间地域的协调发展。

2.2 校园人地关系

校园人地关系从城市人地关系衍生而来,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部分。校园环境,指学校教学或生活的用地范围,可理解为人类在校园学习、活动、工作、商业等所处的空间,并不是单一功能的游憩空间,以教研性质为主组构而成的综合环境,其本质为知识性空间,在城市区域上具有超然的地位。人们通过维护和涵养校园环境,反哺于人一定的由校园环境带来的社会身份。基于校园区域所处的社会方位、土地自身的经济价值和政治属性对土地价值具有一定的影响,可借鉴通过社会力量共同筹建的西湖大学。相反,一些院校因地域偏僻,所处区域缺少一定的经济空间配置性,对土地空间的认同感便降低。这种由于校园土地自身的诸多因素所形成的空间在与人进行互动的同时,可给人身份上带来认同感和同一感,进一步激发人与校园土地关系的亲密性。

3 物理空间视角下的校园人地关系

3.1 空间围合影响校园的空间肌理

校园物理空间,其围合程度与校园周边环境有着紧密关联,超越这一范畴会架空校园内部空间的功能性,使得校园的社区性下降。校园空间肌理,即校园所有建筑、平面布置的总和,例如,道路、地面铺装、植物、空间围合边界等。前者对后者产生影响即校园空间围合影响校园空间肌理,学校可通过拓宽校园道路,对校园前广场或开阔大草坪进行景观提升改造、减少废弃建筑增加新建筑等校园景观改造手段进行空间围合,改变空间肌理。通过改变空间肌理,将校园空间以社区形式划分,有助于提升人和土地关系,但目前校园社区空间被社会其他形式的物理空间逐渐占据,部分高校为追求宏大的空间尺度致使校园存在许多消极空间(闲置空间),大量的绿地和闲置场地占据了学生日常活动空间,校园不再是唯一的学生社区,学生可以从社会找到更多可以替代校园社区空间的形式。从物理空间的视角下,如何提升校园的社区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3.2 在地化的可利用形式转变

校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这种强制性的在地化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校园在地化后并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利用,缺失了部分固有的功能。基于校园在地化所带来功能缺失或混乱的现象,可通过利用校园闲置空间创造有意义的户外空间,进一步激活校园空间活力,提升校园社区感、校园质量。例如,清华大学对胜因院前灰色空间带进行改造升级,将原始单一的线性空间转换可停留使用并具有景深的积极空间;同济大学对可利用的屋顶建造屋顶花园,为师生提供登高小憩场所。对校园可利用空间进行重组改造,提升校园景观,学生对空间产生积极的“地方感”,激发校园内部空间活力,对促进校园人地关系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3.3 空间形式决定人地关系

校园被社会的接纳程度以及自身的空间形状和体积决定了校园在广义范围内的使用情况,校园规划过于松散或最终形态过于抽象,不利于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会出现局部区域重点被关照,另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例如,美国俄勒冈大学总体规划中,运用一套独特的校园规划设计模式语言,开放的分片式空间形式,倡导师生积极参与空间活动,并不断地自我诊断和协调,从而建设一个有机的社区型校园;西湖大学规划主要呈环形分布(图1),形成相互贯通和协作的空间,目的为鼓励不同领域之间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校园人地关系。

图1 西湖大学鸟瞰图及规划分布

4 恋地情结与人地关系

“恋地情结”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于1957年提出,后来由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对此概念进行系统性阐述,成为目前较为广泛引用的概念,其主要阐述人地间如何相依共存,发掘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及心理感受。通过研究人类对环境的价值观、感知和态度来探讨人地之间的关系[13]。人类的“恋地情结”,多指的是“关系性的空间”,在人类与空间产生互动下,形成空间边界,对空间范围产生不同情感。无论从城市更迭迅速的视角、人居环境改造、校园空间等视角下,皆可看到两者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影响。

4.1 恋地与逃避

校园空间具有明确的边界,其空间的围合程度要求不同,空间层次不同。在不同性质的使用空间下,人们对物理空间认知的感觉便不同。人的恋地细微而精妙,在校园内,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去选择空间,若所选的空间由于个人心理原因产生厌恶感或所建设空间与学生心理使用规范标准不符、空间景观效果较差等,人们往往选择的便是逃避。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学生需要可分为生理、安全、交往等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空间环境和层次。例如:交往需要可分为友情需要或爱情需要,其需要不同对空间层次性要求也不同。友情需要可理解为朋友聚会或团队聚会联谊,所需的交往空间较为开放,具有公共性,能够满足团体间的沟通。相反,若为爱情需要,则所需的交往空间私密性较高,有一定限定感。

4.2 空间支配到城市征服

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人类基本的空间使用功能是空间支配的,例如:工作、教育、生活等,被限制在指定空间内进行,处于被动状态。但人类天生对土地具有控制的欲望和情感的需要,对空间进行征服。人类虽被分配在不同空间里活动,但当具有可支配时间,人们会摆脱空间支配的束缚,对城市其他环境进行征服,例如:在城市其他环境游玩、观赏等。空间支配转向城市征服时,人地关系随之发生改变,被动转为主动,同时在主动空间内活动时产生“恋地”,对人地关系产生影响。

4.3 室外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外延

室内空间是人类工作、学习等的建筑内部活动空间。室内空间对人的视角、视距等方面具有一定限制,具有有限性;在其之外的称为室外空间,具有无限性。室内外空间之间具有渗透性和层次性,人类基本的空间使用功能多在室内空间进行,室外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延展,同时室内空间是人地关系的核心。人的心理需求是无止境的,但都具有渴望共聚的本性和心理,希望将自身经验放置于外部自然空间得以印证,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将情感衍生到室外空间,摆脱冷酷的室内空间等,对城市征服。例如:在校园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得知识放置于户外空间进行验证,并通过实践加深理论知识印象。同时课余可支配时间内常到室外空间,即校园外部进行游憩娱乐,将活动、情感延展到室外空间。

5 权利在人地关系中的影响

任何人群都具有利用空间的愿望,此举源于人类对于自我肢体的掌控,但肢体掌控的空间范围是有限的,肢体是意识的延伸,因而对于肢体延伸不到的地方,人们渴望获得空间的权利与支配。掌握更多空间的权利,将有助于人类实现自我价值认同。

5.1 空间具有时空性

空间是具有属性的,随着时间跨度,空间会随之重新规划,人的权利发生改变,对人地关系产生影响。例如:古时周代“宵禁”的严格管制到宋朝的自由开放,随着时间变化,人们享用空间的权利逐渐得到释放,人地关系的和谐促进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

时代的发展,城市破败上个世纪的廉租房、大型生产工厂内居住区医院、陈旧的校舍等,这些具有时空痕迹的空间虽破败,但人类依旧以资产的角度看待,因为空间的在地性会使土地发生流转,这一过程便具有商品属性,这也符合人类天生具备占有的欲望和驱使的本质,对土地进行再次修复利用,掌握更多的空间权利。

5.2 空间是流性的

其随着城市的发展向周边渐进、随机、离散的蔓延,无法界定城市环境条件下“空间”的真实样貌,这种独特性和神秘性激发并提高了空间权利的地位。在校园边界中,学生是流动边界的主要群体。进入空间的内部,学校权利提高,并利用对应的权利对校园进行管治。

5.3 空间的权利具有限制的功能

空间的结构规划限制人类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进行游览观赏。基于校园在地化后,校园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交通属性和政治属性,通过一定的介入性,对学生线路进行干预。但这种干预符合人类的特质,符合人类自身对空间的使用习惯和要求,可对学生给予便利交通的同时带来优美的校园景观路线,可理解为软性的限制。

6 案例讨论

针对西安科技大学秦汉校区校园的现存问题,分别从空间、恋地、权利三个侧重点出发,对校园景观提出规划设计建议。通过对秦汉校园的实地考察可得,校园空间的围合对校园内部产生较大的影响,周围环境较为偏僻。整体校园规划呈矩形分布,内部空间联系性单一、功能性较弱,且校园内部的空间围合层次单一;校园规划单调,学生常被困于枯燥的空间内,对外部城市环境向往的欲望加强,不利于校园人地关系和谐;空间使用功能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介入空间的权利,功能的缺失及粗糙的校园肌理,放大了空间对人们的限制,从而使学生积极性下降,影响了校园人地关系(图2、图3)。

图2 西安科技大学秦汉校园局部鸟瞰

图3 校园场地现状

6.1 空间围合、空间形式和可利用空间的转换

校园在地化后可利用闲置的空间丰富校园环境,对功能缺失部分进行填补,增设校园活动休憩空间、户外运动空间、集会空间等,增强校园空间底图关系(图4、图5)。利用建筑前的灰色空间,创造师生交流空间,同时增添校园景观,丰富空间层次和竖向设计,给予学生私密性空间。在空间形式上可采用折线型,增添场地趣味性,在道路通达性强的前提下丰富校园肌理。

图4 总体规划设计

6.2 增设恋地情结与“记忆场所”空间

人对空间的感知,在地方生存中的主观性和情感性,形成恋地情结的地理因子,即地方感。人类的感知是动态而非静止的,是开放而非封闭的。人的感知可随着地方的环境变化或人文活动变化而变化。因此,可利用人类的“地方感”,对校园内部可利用的闲置空间进行转换,通过丰富绿化种类多样性、校园景观文化性、竖向设计丰富性、空间层次多样性等,创造有意义的户外空间,例如,文创园、创造建筑前灰色休闲空间等,增设“记忆场所”空间,提高校园“社区性”。

图5 功能分区

6.3 校园空间权力的释放与平等

校园垂直型权力分布,使学生一定程度上失去参与学校公共管理的机会,学生积极性下降,促使校园内部空间活动性弱化。对此,秦汉校园内部可在丰富校园环境的同时,增添有效性的校园活动和大赛,例如:植树节种植活动、校园景观规划提升设计大赛等;设立共享型空间,学生和教师共同分享;丰富空间层次,例如:添加私密性强的休憩空间、开放型的聚会或户外运动活动空间等,学生可依需求选择性地介入空间;丰富校园肌理,交通路线富含趣味性,缓解空间给人带来的限制感。

7 结语

本文利用定性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对人地关系在校园环境下的处境情况作出初步的理解与分析,主要是从物理空间、恋地情结、权利三个维度进行阐述。人地关系是具体表征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重要显性要素,通过建立协调的人地关系,人类能够选择并适宜地去改造土地的形态及其空间,不仅是处理土地紧张和土地矛盾的良好方式,同时,对于回归自我,审视人类自身在环境空间中的地位亦有裨益。校园是特殊的人地关系载体,由于其承载的文化功能,使其人地关系趋向于回归“人类”本身,又不失传统人地关系的特质,校园空间的细致变化均会带来直观的人地关系影响变化,因此,在以西安科技大学秦汉校园为例的案例研究中,重新审视校园空间以及潜在出现的人地关系矛盾是有利于提升校园的空间品质整体性,通过可利用的闲置空间转换成“记忆场所”空间,同时适当增设共享开放空间,开设课余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丰富校园空间层次。以秦汉校区作为先锋示范,提供给校园规划者一定的经验,力求为建设和谐校园人地关系带来裨益。

猜你喜欢

校园空间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