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安康探索”

2021-10-07陈启安

百花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风安康理事会

陈启安

安康位于陕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与四川、重庆、湖北接壤,辖1区9縣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实验区),有139个镇、1528个行政村、208个社区,是国家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近年来,安康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全面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点改革,尤其是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方面,初步形成了以“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为引领,以乡村文化建设“三改革”(乡村文化建设观念改革、治理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培育”(培育乡村文化自组织能力、内生性发展动力、乡村文明生长点)、“三结合”(与脱贫攻坚扶贫扶志、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学校教育相结合)为核心,以实施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八大工程”(文化治理改革、文化设施提升、主题文艺创作、文化保护利用、文化惠民示范、乡村全民阅读、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形象塑造)为内容,以系统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为目标的改革创新实践模式,被业内专家称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安康样板”。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价值引领,内容为王,实施“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

为加快推动安康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应对多元思想文化和外部环境的挑战,解决乡村社会治理和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七个配套文件,在全市大力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安康新民风建设以“诚、孝、俭、勤、和”(“诚”倡导的是厚道实在、诚实守信,反对耍弄小聪明、贪图小便宜;“孝”倡导的是孝老爱亲、知恩感恩,反对忤逆不孝、虐待老人;“俭”倡导的是节俭简朴、量入为出,反对人情风盛、大操大办;“勤”倡导的是勤奋劳作、踏实苦干,反对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和”倡导的是以和为贵、宽容礼让,反对损人利己、缠闹扯皮)为核心,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重点,以营造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家风民风社风为目标,以村(社区)“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自约自组织建设为抓手,成为安康乡村以文化人、塑造精神家园的最大文化建设工程。自2017年实施以来,总结推广“汉阴沈氏”“白河黄氏”“岚皋杜氏”“安康谢氏”等12部家训家规,编印了《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安康最美家庭故事选编》,每年组织开展新民风大讲堂1200余场次,集中示范宣讲600场次,开展“扶贫扶志·文化同行”活动2000余场次,建设“诚孝俭勤和”文化墙13000余块,制作公益广告近4万,“尚诚、重孝、倡俭、践勤、崇和”成为新时代安康新民风。通过新民风文化传播活动,探索建立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扶贫扶志、乡风文明方面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广大乡村社会存在的道德约束弱化、价值观念分裂、治理矛盾突出等问题,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价值导向和内容规范,增强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为把安康打造成陕南首善之地、全省民风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聚焦短板,建章立制,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

以全面推进乡村文化理事会制度为抓手,系统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结构改革。一是健全乡村文化理事会运行机制。整合村(社区)新民风建设“四会”中“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职能,制定完善《乡村文化理事会章程》,吸纳村组干部、乡贤人士、退休职工、乡村教师、企业业主等志愿者进入理事会。建立乡村文化理事会规章制度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探索乡村文化理事会协商、议事和决策运行机制。二是明确乡村文化理事会职能定位。乡村文化理事会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议事与决策的自治组织,基本职能是围绕乡村“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统筹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策划和组织实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三是夯实乡村文化理事会事权责任,负责管理运行村(社区)综合文化旅游中心设施设备,落实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开展乡村文化与学校、企业、其他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等。四是强化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责任,形成了由县区文旅局行政推动、文图两馆业务指导、镇党委政府统筹实施、村(社区)两位组织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36个村(社区)先行试点、总结提升、完善制度,已经在全市1653个行政村(社区)推行。乡村文化理事会制度,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中心下移、服务资源下沉,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解决贫困地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末端难题”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标准引领,示范带动,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国家指导标准、省级实施标准和安康乡村实际,制定出台了镇(办)、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明确了服务设施与环境、开放时间、服务内容、监督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具体落实标准,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创新实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五个一”项目,把每村(社区)建设一支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办好一项常态化群文活动、建设开放一个村史馆、建好用好一套便民应急广播纳入政府承诺惠民事项推进实施。为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整合服务资源,明确职能定位,设置镇村(社区)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为推动标准落地,在全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村(社区)创建,创建示范镇(办)20个、示范村(社区)36个,培育了“文化小康行动”“艺养天年”“新民风流动讲堂”“非遗扶贫工坊”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和满意率大幅度提升。

(四)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

坚持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协调贯通,在总结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乡村公共文化标准化服务经验基础上,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八大工程”,配套制定出台了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易地搬迁公共文化服务扶持发展、乡村文化团队扶持培育、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评选等系列落实措施。鼓励和支持各县区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创新发展机制,催生了石泉县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汉滨区易地搬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汉阴县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利用、旬阳“百千万文艺人才培养”、平利县“文化旅游驿站”、白河县乡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岚皋县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乡镇等一大批创新案例。

通过积极探索,安康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新民风建设经验做法得到汪洋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同志在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专访时,点赞安康“乡村新民风建设”,并为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中宣部等13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提供了借鉴参考;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验在全国交流;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其中“文化小康行动”和“新民风保障乡村脱贫振兴”经验入编新华社《内部参考》;陕西省政协以安康示范区创建制度设计为基础报送的《关于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写进陕西省“十四五”规划的调研报告》,得到省政府分管副省长的批示肯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多项创新案例在全省交流推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二、经验启示

安康将“新民风建设”与乡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在继承乡村文化优秀治理传统和治理经验的同时,推动了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破解贫困山区文化建设之困”提供了重要启示和经验借鉴。

(一)“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是贯彻实施国家战略的创新之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脱贫攻坚关键期和乡村振兴启动期,这两项国家战略就是着力解决新时代的社会矛盾,而扶贫扶志、乡风文明分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目标,以文化人、塑造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实施“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系列举措,探索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扶贫扶志、乡风文明方面的长效机制,是安康文化建设领域决战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之举。

(二)“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是着眼安康发展实际的现实需要

由于“四区叠加”的特殊市情和历史原因,安康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进入新时代,安康提出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确立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在决战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中,社会加快转型和深刻变革、多元思想文化和外部环境影响,一些低俗风气在抬头,迫切需要传承发展优良民风。因此,市委决定通过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提升全市人民群众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优化社会风气和发展环境、助推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系列举措,寻找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激发广大农村群众增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方面的方法路径,是安康着眼安康文化发展实际,实现“追赶超越”的现实需要。

(三)“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是破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困局的有力举措

受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地方财政等因素的制约,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硬件设施、供需匹配、供给质量亟待改善和提升。开展“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系列举措,探索解决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王、机制优化”的问题。“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安康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为全国同类地区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末端难题”提供了“安康经验”。

“十四五”期间,安康将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抓手,按照“堅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要求,把破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困局作为探索实践的主攻方向,把“补短板、调结构、求创新、提效能”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任务,继续保持新民风建设引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践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继续保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工作模式,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政策措施,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目标,切实做好乡村群众“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工作,为构建新时代乡村精神文化家园呈交一份群众满意的“安康答卷”。

(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猜你喜欢

民风安康理事会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职业》理事会理事
《职业》理事会理事
《职业》理事会理事
多彩民风
《职业》理事会理事
党风与民风形成逻辑的异同
覃士泉:俚俗乡风入画来
安康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