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参与教养与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以石家庄郊区三所幼儿园为例

2021-10-07王晓贝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保护性教养

王晓贝,王 鑫

(1.河北省石家庄市高新区小学,河北石家庄 050091;2.河北省石家庄市西苑小学田家庄分校,河北石家庄 050091)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学者的关注焦点聚焦于“流动儿童”问题,其原因无外乎于:流动儿童大多因父母工作需要随之由农村举家搬迁至城市,但受到户籍、家庭收入、父母工作性质等因素影响,流动儿童无法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与一般城市儿童享受同等待遇[1]。0-17岁流动儿童数量占全体儿童总数的12.8%,其中四分之一为城镇流动儿童,并呈现日渐增长的趋势[2]。从社会视角层面上看,流动儿童属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后备军,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应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虽然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缩小流动儿童在多方面与其他城市儿童的差距,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但是对近十年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研究的总结发现,流动儿童普遍存在孤独自卑心理,较强的抑郁倾向,安全和幸福的获得感较低,并且容易出现问题行为[1],并且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心理韧性发展不良[3]。因此,除了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和社会支持外,如何从心理层面上解决流动儿童问题,逐渐成为当前热门话题。部分学者调查发现,流动儿童能够具有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端正的学习态度,优异的学业表现[4]。分析其原因在于,流动儿童为了尽快适应城市环境,自主选择相应亲社会性行为,则容易产生良好的心理适应[5]。其心理发展路径一般遵循“处境不利-心理韧性-发展良好”[6]。心理韧性发展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7]。由此可见,心理韧性对流动儿童在适应城市生活,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心理韧性可理解为,在面临严重压力或逆境时,个体的心理功能没有受到损伤性影响,相反表现出良好发展的现象[8]。可细化和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当风险已经发生时,个体能够从容应对的能力,这方面也可归纳为结果导向范畴;二是假设存在潜在风险,可以通过评估保护性因素来预测其未来抵御困境的表现,是一种未展现出来的潜能[9]。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心理韧性的主要影响变量。危险性因素指对个体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不良后果的因素。个体一旦受到危险性因素影响,可能引发自卑、自我效能感低等低社会适应能力[10]。流动儿童可归属于社会经济处境不利的儿童,他们的危险性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特别当父母承受经济压力时,容易产生消极的教养行为,会将心理压力通过亲子关系转移到幼儿身上。低收入可能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困难,导致父母压力和不良的养育行为,是心理韧性的危险性因素,并且与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和未来学业成就成负相关[11]。与危险性因素相对,保护性因素指的是个体能够用于减轻不利处境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因素[12]。运用心理韧性理论模型分析,压力缓冲效应是心理韧性重要的作用机制,是指个体利用一些保护性因素(如社会支持、父母教养)减缓压力或逆境带来的消极影响,起到缓冲功能[13]。对于3-6 岁的流动儿童来说,以家庭教育为主,可利用的保护性因素主要来自家庭,特别是父母,利用来自父母的照料、陪伴、安慰等保护性因素,抵御不良心理作用影响,缓冲来自外部环境的冲突,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从而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心理韧性发展。一般来说,权威型教养行为越多,儿童的心理韧性中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越好[9]。父母的陪伴对儿童的心理韧性的影响在农村儿童中尤为突出。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倾向于出现攻击性行为,而心理韧性可有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14]。并且这样的影响可延伸至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研究证实,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低于无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且留守经历的年龄越小,不利影响越明显[15]。与母亲相比,儿童对父亲的信赖和依恋能够预测其心理韧性发展,特别是自强和坚韧维度[16]。父亲的男性阳刚之气和坚韧性常常会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力量和鼓舞,显著表现为父亲照看的儿童心理韧性发展更有优势[17]。同时,流动儿童的目标专注发展会受到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18]。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流动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叙述语气[19]。父亲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和积极的性别刻板印象为中介,间接影响心理韧性[20]。父亲偏爱则不利于心理韧性发展,父亲过度保护与情绪控制和心理韧性维度中的人际协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21]。可见,高质量的父亲参与教养更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韧性。但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父亲是以“养家糊口的人”的身份承担家庭责任,因此被迫忙于生计,缺席了儿童成长过程。父亲会受到自身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其参与儿童教养水平。从父亲自身因素考虑,较为统一的结论是,有较强父亲职责意识、正确教养方式、较高文化程度、健康个性特征和积极教养态度的父亲更愿意投入教养中,而在工作性质和收入水平的影响上,学者调查结论并不完全一致[22]。在家庭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父亲是家庭成员互动网络中的重要成员,父亲参与教养水平会受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23]。学者对家庭成员影响因素的关注点集中在母亲身上[24],并由此延伸出婚姻质量的影响[25]。母亲态度能够调节父亲参与教养动机,从而影响父亲教养投入时间。

以往对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多集中于6 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26-27],然而3-6 岁是儿童认知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萌芽,同时是心理问题的潜伏期,容易存在隐形问题行为,不易被察觉[28]。以往研究者多从宏观层面上探讨父母教养、社会支持,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城市流动儿童父亲参与教养现状,探究流动儿童父亲参与教养的影响因素,分析3-6 岁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特点,厘清父亲参与教养与3-6 岁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旨在呼吁全社会对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展的重视,鼓励更多流动儿童的父亲参与到教养之中。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在本研究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石家庄市郊区三所幼儿园的父亲及其子女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家庭户籍所在地对班级内符合要求的父亲定向发布问卷,两份问卷均由父亲填写,共发放421 份问卷,回收421 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48 份,共得到有效问卷373份,问卷有效率为88.6%。调查父亲的人口学变量涵盖了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婚姻状态等基本信息。本研究中父亲年龄集中在31-35岁,以高中和大专学历为主,从事私营企业职工居多,一半以上月收入可到达6000元及以上。儿童的基本情况为,男孩192 名,占比51.47%,女孩181 名,占比48.53%;3 岁104 名,占比27.88%,4岁150 名,占比40.21%,5 岁65 名,占比17.43,六岁54名,占比17.48%。

(二)研究工具

1.父亲参与教养问卷

笔者采用余舒等人修订的父亲教养行为自我报告问卷(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简写为IFI)的中文版本。该问卷适用于2-6岁儿童父亲教养行为情况的调查,4 点计分制(1 为从不,2 为偶尔,3 为经常,4 为总是),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越高,表明父亲参与教养程度越高,父亲对儿童教养投入越多[29]。

调查问卷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是互动交流(9个项目)、情感表达(5 个项目)、社交鼓励(5 个项目)、关注帮助(6 个项目)、间接支持(5 个项目)、管教约束(3 个项目)。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通过克隆巴赫的系数方式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整体Cronbach alpha 系数为0.965。运用KMO检验对问卷重新进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KMO指标值为0.949。

2.儿童心理韧性评估量表

儿童心理韧性的评估采用由季雨竹、牛玉柏修订的《Devereux 幼儿心理韧性评估量表第二版的中文修订》量表。问卷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主动性(9个项目)、自我调节(6个项目)、依恋/关系(6 个项目)、行为问题(9 个项目)。其中主动性、自我调节与依恋/关系三个分量表为保护性因素范围,需要将其原始分转换为T分数后加总,即得到总体保护性因素(Total Protective Factors,TPF)分量表得分。T=50+10z,其中z 为标准分,z值依据样本参数计算得出。最后一个行为问题分量表仅作为儿童问题行为的初步筛查机制[30]。

《幼儿心理韧性评估量表》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儿童基本情况调查,其二是儿童心理韧性的相关题目。对保护性因素维度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整体Cronbach alpha 系数为0.889,各维度信度系数保持在0.844-0.736 之间,KMO指标值为0.916。

两份问卷Barlett 球形度检验显著性=0.000,表明两份问卷信度均符合要求。

(三)数据统计与处理

运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主要使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父亲参与教养”“心理韧性”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以及两者关系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父亲参与教养的描述性统计

父亲参与教养的总平均分为2.99,标准差为0.462;各个维度的平均数分布于2.51 至3.34 之间,采用4 点计分制,从总平均分和各维度的平均值均高于中间值2.5 分可以看出,父亲参与教养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间接支持和情感表达两个维度得分较高,管教约束得分最低,如表1 所示。

表1 父亲参与教养总体特征及各维度的描述

父亲的月收入对父亲参与教养的总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情感表达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他维度均没有显著差异。进行多重比较(LSD)显示,月收入在2000 元及以内的父亲情感表达维度的得分低于月收入在4001-6000 元和6000 元及以上的父亲。

婚姻状态对父亲参与教养的总水平和间接支持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且互动交流、关注帮助两个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他维度均没有显著差异。进行多重比较(LSD)显示,家庭不和睦的父亲在总体参与教养水平以及互动交流、关注帮助、间接支持三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家庭和睦和选择其他情况的父亲。

父亲参与教养及各维度在儿童性别、年龄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父亲参与教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

(二)儿童心理韧性的描述性统计

按照幼儿心理韧性评估量表对得分的解释,将总体保护性因素及其分量表的T 分数划分为三个等级:40 分及以下,表示儿童的心理韧性低于一般发展水平(area of need),即这些儿童需要家长及教师的帮助;40 分以上到60分以下,表示儿童的心理韧性处于一般发展水平(typical);60分及以上,表示儿童的心理韧性高于一般发展水平(strength),在同等风险条件下,这些儿童能够较好地从困难或挫折中恢复过来。此外,对行为问题分量表的T 分数划分为两个等级:60 分以下,表示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处于一般水平(typical);60 分及以上,表示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高于一般水平(area of need),需引起家长及教师的关注并予以帮助[30]。

在本研究中,17%以上的儿童高于一般心理韧性发展水平,71%的儿童处于一般心理韧性发展水平,12%的儿童低于一般心理韧性发展水平,保护性因素各分量表T分数在三个等级上的分布比例较为一致。82%的儿童行为问题处于一般水平,16%的儿童行为问题高于一般水平。总体来说,3-6 岁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呈正态分布。进一步分析行为问题处于一般水平的儿童心理韧性状态,结果发现,其中仍有13.6%的儿童总体保护性因素得分低于40分,即这部分儿童虽未表现出明显问题行为,但心理韧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如表3 所示。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在流动儿童性别、年龄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水平分布情况

(三)父亲参与教养与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相关性

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对父亲参与教养与心理韧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参与教养总分及各维度与儿童心理韧性中保护性因素以及各维度之间呈现极其显著相关,如表4所示。

表4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心理韧性的相关性

(四)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心理韧性的回归分析

由相关分析可知,父亲参与教养总分以及各维度与保护性因素呈显著相关,即存在线性关系,可进一步探究父亲参与教养对心理韧性的预测作用。

1.父亲参与教养总分对保护性因素的回归分析

将父亲参与教养总分作为自变量,保护性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父亲参与教养总分进入回归分析,F=238.334,P<0.001,说明父亲参与教养总分与保护性因素呈现显著线性关系,可以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调整后的R2=0.389,即表明自变量父亲参与教养总分能够解释保护性因素的38.9%的变异量,回归方程为:Y保护性因素=1.856+0.626X父亲参与教养总分。这表明,父亲参与教养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如表5所示。

表5 父亲参与教养总分对保护性因素的回归

2.父亲月收入和父亲参与教养各维度对保护性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判断父亲人口学变量是否可以提高对心理韧性的预测作用,以及心理韧性各维度的预测强度,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发现,仅父亲月收入与保护性因素呈现极其显著相关(r=0.200,p<0.001)。以父亲月收入和父亲参与教养的六个维度作为自变量,保护性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最终模型显示,父亲月收入、互动交流、情感表达、关注帮助这四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F=69.209,P<0.001,调整后的R2=0.423,表明自变量父亲月收入、互动交流、情感表达、关注帮助四个维度能够共同解释保护性因素的42.3%的变异量,在排除变量中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回归方程为:Y保护性因素=1.780+0.189X互动交流+0.227X情感表达+0.077X父亲月收入+0.146X关注帮助。这表明,父亲月收入、互动交流、情感表达、关注帮助四个因素能够显著预测保护性因素,并提高了对心理韧性的预测作用,如表6所示。

表6 父亲参与教养各维度对保护性因素的回归

四、讨论与分析

(一)父亲参与教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父亲参与教养的总平均分为2.99分,说明流动儿童父亲参与教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父职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父亲愿意主动参与到儿童的教养中,逐渐意识到了父亲参与教养的重要性。

进一步分析其各维度发展情况可知,父亲参与间接支持维度最多,而参与管教约束维度最低。分维度得分结果与已有研究结论有所差异[31]。许岩等人研究发现,在城市地区父亲参与的情感表达得分最高,而规则约束得分最低。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流动儿童受到父亲传统身份观念的影响,自主将自己定义为“养家糊口”的人,主动承担家庭经济重任。另外,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因而更倾向于通过物质的方式给予儿童补偿。而在参与度得分最低维度与一般城市父亲则基本保持一致,原因可能在于,3-6岁儿童处于学前期,还未正式步入学习生活,多数父亲更愿意为儿童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并不急于对其进行规则约束。

对父亲参与教养在人口学上的差异性检测,借以分析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月收入影响因素中,低收入父亲在情感表达上得分低于高收入父亲,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32]。其原因在于,高收入父亲能够给予儿童较多的物质帮助,儿童获得感更高,亲子关系和谐。伍新春调查发现,父亲的主观收入水平越高,其可及性投入水平越低[33]。也有学者研究发现,经济收入越高,并不利于父亲参与教养[34]。他们认为,高收入往往与高压力相关,受到工作压力影响,父亲往往无法顾及到儿童教养。

在婚姻状态影响因素中,家庭不和睦的父亲在总体参与教养水平以及互动交流、关注帮助、间接支持三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家庭和睦和选择其他情况的父亲。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保持一致。陈玲玲发现,母亲的婚姻满意度能够直接预测父亲参与教养水平[35]。Cummings和Reilly的研究证实,和谐的婚姻会让母亲和父亲更可能有相似的、共享的和互补的家庭角色,父亲更可能参与儿童教养[36]49-65。

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同,父亲参与教养水平在儿童性别上不呈现显著差异[37]。这说明,多数流动儿童父亲基本摆脱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束缚,能够对不同性别儿童实施平等的教育。然而与以往研究有所差异的是,本研究父亲参与教养在儿童年龄上不呈现显著差异。许岩研究发现,父亲对年长儿童在规则约束上投入度明显高于年幼儿童[31]。其原因可能是,流动儿童父亲精力有限,在教养儿童时教养内容较为一致,并未随着儿童年龄变化进行调整。

(二)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现状以及特点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3-6 岁流动儿童心理韧性整体发展呈正态分布。其原因可能在于,低龄儿童的注意广度有限,对环境变化反应并不敏感,往往具有较强适应能力。

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行为问题处于一般水平的儿童中,仍有13.6%的流动儿童低于一般心理韧性发展水平,说明这部分儿童虽未表现出明显问题行为,但心理韧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这点与已有研究结论保持一致[28]。这部分儿童由于没有显现明显问题行为,因而容易被家长与教师忽视,一旦面对重大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或困境,无法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对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应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

儿童心理韧性在年龄和性别上未呈现显著差异,说明3-6岁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并未呈现有关性别、年龄的发展特点。这点与以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季雨竹研究发现,3-5 岁儿童心理韧性存在年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保护性因素得分呈现上升趋势,且女孩在保护性因素和自我调节维度得分均高于男孩[28]。与以往结论不同的原因可能在于,本地区3-6岁儿童心理韧性发展较为均衡,并未突出明显年龄、性别差异。

(三)父亲参与教养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父亲参与教养总分以及各维度与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以及各维度分别呈现极其显著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9]。父母权威型教养行为与儿童心理韧性显著相关。父亲权威型教养方式可以通过积极地互动交流、及时地关切帮助、恰当地管教约束等多种方式表现。父亲权威型教养方式越多,与此同时,流动儿童所表现出主动性就越强,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与他人的依恋/关系则越好。

分析父亲人口学变量对儿童心理韧性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仅父亲月收入与儿童心理韧性发展显著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月收入对儿童心理韧性具有预测作用,即父亲月收入越高,儿童心理韧性发展越好。经济压力已成为父亲参与教养的重要预测指标,并且父亲的收入水平与儿童心理韧性发展显著相关[38]。收入水平是父亲社会经济地位的直接体现,会影响着父亲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低收入的父亲首先考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将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上,无暇顾及幼儿教养问题。低收入父亲需要面临不稳定或能力不足的工作状态,家庭中更容易遭受重大生活事件和经济冲击,如失业、疾病等[39],不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家庭氛围。儿童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中,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遭受更多危险性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其心理韧性发展。可见,低收入作为一种危险性因素,同时影响父亲参与教养和儿童心理韧性发展。

父亲参与教养不仅总分上可以直接预测儿童心理韧性发展,而且互动交流、情感表达、关注帮助三个维度能够显著预测儿童心理韧性发展,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40]。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能够显著预测高中生心理韧性发展,亲密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增强儿童面对逆境时良好适应的能力,和谐的亲子依恋对儿童心理韧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41]740-795。父亲给予儿童深切的关怀和足够的信任,增强了儿童的安全感,从而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父亲与儿童进行平等良好的沟通,创造民主的家庭环境,又进一步增进了亲子信任关系,进而信任和关怀他人,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儿童一旦能够主动接触社会,乐于融入社会,他们就能够战胜内心压力,最终就意味着提升了心理韧性[42]。另外,可运用心理韧性效应机制中的压力缓存效应和钢化效应分析[13],父亲的教养给予儿童学习指导、游戏陪伴以及物质支持等,是流动儿童应对不良处境的保护性因素,可借以减缓不利情境的消极作用,这属于压力缓存效应。父亲以表扬激励的方式与儿童进行平等沟通,积极正向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减少儿童对未来可能面对消极经历的脆弱性,产生钢化效应。幼儿一旦心理上产生钢化效应,能够较坦然地应对今后的学习困难或压力。

五、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其一,流动儿童父亲参与教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教养内容不均衡,偏重间接支持,忽视管教约束,并且在父亲月收入和婚姻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二,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展呈正态分布,在性别、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有小部分幼儿虽未显现行为问题,但仍处于低于一般心理韧性状态,需要重点关注。

其三,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心理韧性呈现极其显著的相关,并能够显著预测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展。

其四,父亲月收入、互动交流、情感表达、关注帮助四个因子能够共同预测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展。其中,低收入是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危险性因素,不利于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展。

(二)教育建议

心理韧性是流动儿童迎接环境挑战的必要条件,又是缓解生活压力的基本素质。父亲参与教养不仅是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同时能够预测其心理韧性发展。因此,在社会和父亲两个层面提出相应教育建议,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流动儿童群体,给予父亲有效的育儿指导,关爱流动儿童身心健康。

1.从社会角度出发:健全家庭保障机制,完善社会福利措施

第一,父亲在儿童的福祉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面对育儿知识空白,多数父亲经常很难投入,例如协助母亲照料幼儿、陪伴幼儿学习等教养活动。国外多项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教养可通过有效的社会支持得到迅速提升。社会支持方式可以社区为中心,由政府部门牵头,如卫生健康委员会、妇联等组织,开展专项讲座、上门指导、在线咨询等多种活动。社会支持应充分考虑父亲的实际需要、喜好等因素,并结合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因素,以科学专业的方式,增添人文关怀气息,从而使父亲主动参与,乐于投入,才能真正达到家庭教育目的。

第二,低收入是阻碍父亲参与教养的一大障碍,是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展的危险性因素。因此,建议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了解其实际生活困难,从税收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多措并举,例如为流动儿童父亲提供创业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另外,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源上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体现社会平等。

第三,笔者在本研究中发现,部分流动儿童虽未表现出明显的行为问题,但其心理韧性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这导致家长和教师容易忽视其心理韧性发展,这对其未来学业发展造成严重隐患。因此,需要教育部门联合高校幼儿教育专家,建立儿童心理韧性评估机制。可以幼儿园为基地,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韧性评估。对每次评估结果向家长和教师及时反馈,并提出相应教育建议,并结合幼儿园保教课程进行动态调整。对于处于低心理韧性发展水平儿童要特别关注,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与家长及时沟通,做好自上到下立体的评估反馈机制,要充分发挥父亲教养的积极作用。

2.从父亲角度出发:营造和谐家庭环境,突出教养重点

第一,婚姻状态是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重要因素,也是和谐家庭氛围的影响因素。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父母往往具有共同的育儿理念,统一的教养态度,相互认可的家庭分工,这对儿童来说是一种保护性因素。父亲会体贴母亲辛苦的日常家庭劳务,愿意主动分担育儿压力;母亲对于父亲参与教养表达赞扬和鼓励,有助于父亲增加育儿成就感,进一步增进教养主动性。反之,紧张的父母关系属于一种危险性因素,会无形地增加儿童心理压力,特别是低心理韧性儿童,他们会敏感地将父母的争吵或冲突归咎于自己的原因,甚至会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父亲有责任和义务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儿童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保护性作用,增强儿童心理韧性。

第二,父亲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父亲参与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父职观念,应在工作之余,主动学习育儿知识,提高教养技能。父亲应更加突出对流动儿童在互动交流、情感关怀以及关注帮助方面的教养。父亲可以儿童的兴趣为切入点,放下父亲角色身份,与儿童就某个问题平等自由地进行探讨,增进亲子依恋关系。另外,父亲应多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为主,以欣赏的眼光发掘儿童优点,以肯定的态度强化其良好行为,增强儿童的主动性。最后,父亲应及时了解儿童情绪变化,关注其心理状态,与幼儿园教师进行定期沟通,询问儿童在园情况等,引导儿童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促进其自我调节能力提高。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保护性教养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