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谷里的幽兰之香

2021-10-06湖北杜勇

金秋 2021年12期
关键词:隐士波特比尔

文/湖北·杜勇

知道《空谷幽兰》一书,源于安妮宝贝散文集中对它的介绍。安妮宝贝引用陶渊明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赞扬了这本书。我被如此之美的意境吸引,于是购买了此书。《空谷幽兰》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习俗,内容也就难免有些浅显粗略,与其说它是一部探寻中国隐士文化真谛与内涵的研究著作,还不如说它是一部游记与访谈的散文合集。书中出现的各类人物都是一些在山林里独自修行的僧人或道士,不能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士无双的那种隐士代表。中国文化传统意义上的隐士,大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们或逃避乱世,或逃避做官,或待价而沽,隐居以求其志,静己以镇其躁。而僧道原本就是六根清净的出家人,隐与修是他们的本分,因此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不过他们有共同点,那就是远离尘嚣,厌倦繁华,不喜欢频繁的社交和琐碎的生活,热爱山水自然,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生活修身之道。

空谷幽兰自古就是用来比喻品行高雅之人的,作者比尔·波特作为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化,他将中国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译成英文,曾经在欧洲引起极大反响,还以赤松为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菩提达摩禅法》等著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写作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文的作品,《空谷幽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是一个独特群体,汇聚了无数高洁之士,这些人的故事至今流传于广袤的中国大地之上,比尔·波特到各地寻找隐士文化的历史踪迹,探访了一些健在的散居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叹和向往。《空谷幽兰》是一部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的记录,书中介绍了大量与隐居修行密切相关的名山古寺及风土人情,追根溯源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类神话传说及历史典故,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以及道法禅风的基本精神面貌,虽不太深刻,但也不失为一本开拓眼界、可读可品的好书。仅仅书中关于隐士与禅修的立意,就足以让沉沦于喧嚣红尘、醉心于追名逐利的人们头脑一醒,更让喜欢中国文化的读者心生向往。

《空谷幽兰》里写到的许多僧人和道士抛弃红尘,远离欲望诱惑,独自在深山老林清心隐修,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书中写到终南山中独居茅棚的传福尼师,“谈及她的生活和修行,她几乎要哭出来了。她很孤独,而且她的屋顶经常漏雨”,但是他们依然在种种艰难困苦中坚持着,以最低标准的物质生活为代价去追求精神上的最大自由。芸芸天地之间只求一方容身之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终日与己独处,与自然相对,领悟着宇宙万象、生死轮回的奥义。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对于修行的理解各不相同,但都含有精奥的逻辑与朴素的哲理,都拥有惊人的智慧与令人仰慕的人格。终南山中的圆照比丘尼认为佛陀教育的本质就是“慈、悲、舍、喜”四字。骊山西岭道观住持陈道长所理解的道即修德,“修习真正的德,就是要去掉所有的贪恋和各种世俗乱念,像婴儿一样看而无看、听而无听,一无所知而又无所不知。首先要修德,德成而道现”。尽管修行方式、道法诠释各有不同,但这些隐士们无不清心寡欲,书中多次提及僧尼的食物,多以玉米粥和面条为主。他们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开辟一方薄田种点蔬菜或土豆,用自制的香火、栽种的梨树与核桃卖点钱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将物资所需压缩到最少,正如比尔·波特在书中开篇所说:“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山上垦荒。他们说话不多,留下的文字更少,只有几首诗和一两个仙方之类。他们与时代脱节却不与季节脱节,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孕育出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生存方式中最受尊敬的人。”

简单的生活有助于心灵清澈和意志坚强。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类最难得的便是清静寡欲、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以及最终锻造出的一颗荣辱不惊、得失无惧的金刚之心。

猜你喜欢

隐士波特比尔
读《哈利•波特》有感
比尔·奈谈支持科学论证:疫情本该已经结束
隐士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哈利·波特在中国的20年
勇敢的哈利·波特
随波逐流还是齐物逍遥:隐士文学的批判性阅读——以对渔父形象的讨论为例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有一种爱叫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