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回顾

2021-10-04宁思鸣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9期

摘 要: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从语言习得和教学启示到语言对比、文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正逐渐被人们熟知。在语言学习、使用、比较中关注包括原型范畴理论、隐喻理论、图示理论、识解理论、象似性理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能探求现象背后的认知原因,进而有效解决问题。本文从近五年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入手,分析相关理论的应用变化,为以后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理论应用 原型范畴理论 隐喻理论 图示理论

认知语言学从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应用更是得以蓬勃发展。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焦点主要集中在研究认知语言学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描述英语、汉语、日语等语言现象。在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相关认知成果也逐步渗透到不同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在学习各种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关注语言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针对相关语言问题做出解释并提出解决意见。近几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转向跨学科方向,不仅用来解决词汇、语法、语篇等问题,还涉及翻译、文学、文化交流的问题,进而延伸到英汉语言对比等问题。本文选取了近五年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的相关论文,总结前人成果并探究新时期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方向。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最多的领域是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词汇教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可以发现适用于外语教学的新视角,这对革新教学方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近年来的学者研究中,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图示理论常常被应用于外语教学。“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多义词是基于原型意义词的各种含义所构成的语义范畴。”a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手段,而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即通过具体的、熟悉的源域映射到抽象的、不太熟悉的目标域。”b通过隐喻手段,我们可以不局限于詞汇的基本意义,而是与其他复杂抽象概念相联系,进而形成一个语义系统。图示理论最早由康德提出,在认知语言学中,图示指的是存在于记忆中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是结构化了的意象。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蒲洁在《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新时期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年第4期)中提到,认知语言学理论一般可分为基本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三种。作者认为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中有积极的影响:第一,构建健全的词汇体系。通过对认知语言理论的应用,可以界定区分基本范畴与非基本范畴词汇的标准,符合英语教学词汇排列标准,促进学生更好地构建词汇体系。第二,强化运用词汇的能力。对于一词多义的教学内容,借助隐喻理论与语境可以对词语意义予以有效拓展,使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掌握并理解词汇含义,不断增强其词汇运用的能力。教师应该利用基本范畴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词汇网络,对词语的搭配使用进行划分,以渐进的手法完成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的转变;联系日常词汇,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培养学生的跳跃性思维;依据原型范畴理论指导学生抓住中心内涵,进而延伸掌握更多的新词汇。

王芳在《探析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海外英语》2019年第22期)中注意到大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认为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并提出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在英语词汇授课中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的要求。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概念整合的方法和分层次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是应用原型范畴理论将大学英语词汇分为基本范畴词、上位词、下位词、下属词。教师授课过程中应讲解“原型”即核心词义,再按照分层教学方式层层递进,借助复合构词法结合语境语义讲解复杂词汇。同时教师应因材施教,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对高水平、一般水平、低水平的学生对症下药。

听、说、读、写是学习外语的四大方面,有学者就着重研究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读写方面的应用。赵利娟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外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35期)中认为外语读写课堂过度关注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感知能力,对于阅读技巧的掌握也有所欠缺。以往的英语读写课堂更多关注词汇和语法等相对抽象的问题,这对学生提高整体阅读能力的作用较小。作者认为有必要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图式理论、色彩范畴理论、学习迁移加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宏观构思的能力、提取代表性知识的能力、反思回顾阅读材料的能力。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蒋婷婷和邵春子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珠江论从》2019年第1期)中研究了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在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提到基本范畴词汇在不同语言中有共通性,因而应该是日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先对词汇进行分类,保证在不同的范畴下有意义相关、密切相连的不同词汇,以此来扩展词汇量。

郝慧敏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18期)中认为,在高校日语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散点知识,忽视了大学生日语思维的培养,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解构日语信息,并根据个人经验来建立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果。作者主张利用隐喻理论发展隐喻思维,将词汇和日本的风土人情结合;利用范畴化理论认知语言模式从长期记忆中检索相关信息,进而选择类似记忆进行对比学习,推论学习目标的性质,从而将目标放置于知识体系中的适宜位置,最终实现体系化;利用认知语法理论总结句子范式的基础模式;利用构式语法理论强调语法是习惯化的集合体,以从谚语等固定表达中提取构式的方式实现学生语言结构的建立。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汉语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王璐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六书”理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中观察到认知语言学和“六书”理论的“理据性”,从而将两者相结合进行研究。认知语言学总结了语言的三大特性:体验性、隐喻性、理据性。其中,理据性以体验性和隐喻性为前提,而隐喻性又以体验性为基础,因而体验性是最根本的性质,这在文字“六书”理论中得到验证。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习得观,在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要考虑人的认知能力,尤其是认知能力的整体性,包括意象图式、审美认知、概括归纳、推理演绎。理据性推动语言构式习得,构式是遣词造句和语篇组合的前提。汉字同样也揭示了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匹配理据,由部件到成字成词,这就是具有普遍性的汉字理据。对理据的探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字形演变和字义变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构式,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整体认知能力。

宋丹、刘筱雅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汉语重叠词探析》(《现代交际》2019年第15期)中从认知语言学象似性和范畴化两个方面对汉语重叠词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了重叠词的数量象似性和接近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意味着概念上越丰富,语言表达就越复杂。重叠式是简单形式的叠加,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更加丰富。接近象似性是指认知某个词时,头脑会快速激活与其相关的另一个词,从而大大缩短了认知时间。该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揣测生词的意思,尤其是重叠词的含义。在范畴化角度,作者提到了对相同或相似事物进行概括分类的范畴化,还有类似“婆婆妈妈”等在某条件下失去范畴化而变得处于两种范畴间模糊不稳定的非范畴化现象。

除了语言学相关的内容,还有学者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文学方面的研究。刘靖云在《摭谈认知语言学对戏剧欣赏的指导意义》(《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中将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引进了戏剧欣赏中。认知语言学中的“意义结构”认为概念是个人头脑中被激活的部分,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念化,而概念自身又无法脱离世界经验和实际生活,因而其既不是完全主观又不是完全客观的。“框架语义学”在认知语言学中强调的是具体统一的知识结构,把握其中一环必定离不开整体。在戏剧语言解读中,作家利用该理论可以设计出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台词。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雪娇在《认知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图形—背景理论为例》(《语文学刊》2015年第16期)中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常因为不同民族不同的认知方式而影响学生对汉语存现句、方向词语以及名词性成分的排列顺序而产生误解,利用图形—背景理论可以解释相关问题。图形是居于中心容易引起辨认和注意的部分,背景则恰好相反。对于外国学生在存现句、方向词语和名词性成分排列顺序中出现的问题,作者认为认知顺序的差异是主要原因。“汉语遵循的是背景到图形,即由大到小,所以汉语会先把大的地点、时间、头衔放在前面,而英语反之。”c

田园诗在《认知语言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年第12期)中发现,学生词汇量不足且难以有效运用已学词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意象图式、原型范畴理论、隐喻理论是作者讨论的焦点。关于意象图式,作者重点举出了“方位词”和“量词教学”的例子。关于原型范畴理论,作者提到“认知语言学家将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分别为‘上位层次‘基本层次和‘下位层次,比如‘运动‘游泳‘花样游泳”d。基本层次的实用性更强,因而基本义是课堂讲授的重点,而从基本义出发进行扩展延伸、词语辨析、语词联想,有助于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对词语意义之间的隐喻特征进行分类教学,也可以通过分辨多义词间相关联的隐喻特点从而节省教学时间。

四、认知语言学在英汉语对比领域的研究

卢卫中在《英汉语构词理据:基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对比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3期)中认为,认知语言学界关于隐喻转喻和识解理论已经分别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但两种理论结合的研究还很罕见。“认知语言学将人们用不同方式想象和描述同一情景的能力称为‘识解能力。”e不同地区环境中的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形成各异的认知差异,因而“识解”方式有所不同,隐转喻构词也存在不对称。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聚焦、突显、视角和详略度等识解方式单独或交叉作用于隐喻、转喻构词,地域、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母语者识解方式不同,进而导致隐喻转喻构词的不对称性,认知语法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词语现象背后的理据。

芦晓莉、刘宇红在《汉英隐转喻习语对比研究——基于认知语法视角》(《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中认为,认知语法中的识解理论能够揭示汉英隐转喻习语背后的认知理据。文中作者提到了聚焦、突显、视角和详略度四种识解方式,其单独或交叉作用于英汉隐转喻习语,不过聚焦和突显在认知中往往同时进行。四种识解方式在习语中常以特定的词语形式出现,因而对英汉隐转喻的分析具有可行性。“这体现出认知语法的基本主张,即一定的形式对应一定的语义,而这种‘字面突显义对汉英习语的在线理解加工的实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汉英互译将有所启示。”f

五、结语

根据以上学者们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在不同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步渗透至更广阔的领域。认知语言学不再局限于外语学习方面,在语言比较、文字研究、文学研究、戏剧评析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理论、图示理论、识解理论、象似性理论等为我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语言习得之外,认知语言学也被用来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相信在未来,认知语言学理论能作为新方式解决更多问题。

a 钟立娜:《从原型范畴理论看大学英语一词多义词汇的教学》,《海外英语》2020年第7期,第244—245页。

bd 田园诗:《认知语言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年第12期,第84—86页,第84—86页。

c 李雪娇:《认知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图形—背景理论为例》,《语文学刊》2015年第16期,第136—137页。

e 卢卫中:《英汉语构词理据:基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对比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3期,第356—367页,第479页。

f 芦晓莉、刘宇红:《汉英隐转喻习语对比研究——基于认知语法视角》,《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78—86页。

参考文献:

[1] 钟立娜.从原型范畴理论看大学英语一词多义词汇的教学[J].海外英语,2020(7).

[2] 田园诗.认知语言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12).

[3] 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李雪娇.认知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图形—背景理论为例[J].语文学刊,2015(16).

[6] 田园诗.认知语言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12).

[7] 卢卫中.英汉语构词理据:基于认知語言学识解理论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3).

[8] 芦晓莉,刘宇红.汉英隐转喻习语对比研究——基于认知语法视角[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作 者: 宁思鸣,中国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