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苹果七大主产区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
2021-10-04金莹,牛荣
金 莹,牛 荣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2100;2.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国内苹果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苹果产业竞争力成为衡量其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1]。截至2019 年,有关国内苹果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大多集中在对山东、陕西、河南等独立国内苹果主产大省的研究,对全国苹果主产区综合评价的文献较少。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2],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企业战略和同行业竞争以及政策机遇等五个方面对苹果产业竞争力的状况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3],对河北省及其他6 个省(市)苹果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建议河北省在加强果园标准化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宣传与维护等方面发力;采用SCP模式[4],对苹果产业组织进行剖析,明确苹果产业现有市场行为及市场结构;运用显示性指标[5]分析法,表明甘肃苹果产业竞争力的结果;根据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运用规模指数、资源禀赋优势指数及综合比较指数分析苹果产业竞争优势[6]。综上所述,“钻石模型”、显示性指标分析、资料整理法等研究方法主观认知性较强,难以实现准确的定量分析。
因此,本文以全国七大苹果主产区为研究对象,构建苹果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七大苹果主产区的苹果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并针对七大主产区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一、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况
中国苹果种植区域广泛,以山东、河北、辽宁为主的渤海湾和以河南、甘肃、陕西、山西等省份为主的西北黄土高原两个优势产区共七大省份为主,其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居于前列(见表1)。
表1 2018 年全国七个苹果主产区总产量与果园种植面积统计表
山东省苹果生产投入力度最大,其产量近年来稳居全国第一。特别是烟台苹果[7],以“果形端正、色泽艳丽、果肉甜脆、香气浓郁”享誉国内外。烟台市有60%的乡镇和50%的农户主要从事果业生产,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8 年烟台苹果产量559 万吨,增产4.6%;2019 年产量573.6 万吨,增产2.6%。占烟台水果产量比重84.42%,占全国苹果总产量比重13.52%。
图1 2014—2019 年烟台苹果产量及增速表
河南省苹果产业主要集中在豫西黄土高原苹果区和豫东黄河故道苹果区,该区域比渤海湾区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比西北黄土高原区降雨多、土壤肥沃、冰雹少,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域。除了较好的自然条件外,其良好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也使得苹果产出量高于其他各省份。豫西黄土高原苹果区的灵宝市、陕州区及洛阳市的洛宁县,被列为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郑州商品交易所在2017 年12 月推出了苹果期货。苹果大数据服务平台、苹果气象服务中心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共享苹果产业数据,整合期货市场交易数据,完善了河南苹果大数据公共管理平台建设[8]。
河北省是水果生产大省,苹果作为河北省优势特色产业,主要生产地区集中在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平原区域及张家口阴冷区域。2018 年,其苹果种植面积占河北省水果面积的21.28%,产量占比16.3%,仅次于梨,居河北省水果第2 名。近年来,随着现代标准化果园的建设,种植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使得河北苹果果品品质不断提高。同时,苹果产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陕西苹果[6]是陕西农业最大的支柱产业。2019年,全省以苹果为主的果业增加值为466.2 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33.8%。2018 年,中国苹果大数据中心、国家级苹果气象中心落户陕西省,全球首单苹果期货交易在陕西省顺利完成。目前,苹果业科技服务示范平台建成并通过验收正式上线运营,55 个物联网果园已经建成,部分苹果数字化专家试验站挂牌。陕西果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鲜苹果及其加工产品大量出口,并将打造国际苹果品牌作为战略目标,陕西苹果目前在国际果品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山西省同甘肃省一道,位于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核心产区,是苹果生产的优势地带。山西省凭借“运城苹果”,上榜2020 年度中国苹果产业榜样区域品牌。目前,按照“区域公用品牌+县域品牌+企业商标”模式,引导果农提高果品质量,支撑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通过实行“母子品牌”运作,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长。
甘肃苹果[5]产业以静宁苹果和天水花牛苹果为代表。甘肃省静宁县种植苹果面积突破百万亩,2018 年产地收购最高价达14.40 元/ 千克,创历史新高。2018 年全县苹果总产量78 万吨,产值36 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5 500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天水苹果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在完善“三红(红元帅、红香蕉、红星)”种植基地的同时,大力普及新红星,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目前种植品种已更新至元帅系5、6 代,全市种植元帅系苹果12.7 万hm2,年产元帅系苹果160 多万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也成为中国中熟苹果规模最大的产业基地。
辽宁省辽阳地区是抗寒能力强的寒富苹果主生产地,曾占据全国苹果的“半壁江山”[8],但是目前在国内的名次和影响力均有所降低。然而,辽宁省依旧是一个苹果种植的大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苹果产业发展迅速,果品的加工、新品的迭代和产业链的优化也在不断升级,未来发展前景势头良好。因此,科学评价中国七大苹果主产区产业水平的高低,对增强苹果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山东、河南、河北、甘肃、陕西、山西、辽宁七大苹果主产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相关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2019 年国家统计年鉴》《2011—2019 年国家统计年鉴》,并对有些指标数据进行计算。
(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建立原则。苹果产业竞争力分析需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反映研究主体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建立指标时,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选取合理有效的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被解释的主体。(2)全面性原则。在确立苹果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时,所选取的指标能够准确反映苹果产业竞争力的真实水平。(3)层次性原则。苹果产业竞争力涵盖的指标可从生产、销售、加工水平等各方面建立,注意所选指标的层次性。(4)可操作性原则。选取苹果竞争力指标时要符合实际情况,选择可量化或具有关联度的指标,具备实用性。
2.建立指标体系。根据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结合竞争力的内涵,参考部分学者研究[2-7],从投入、产出两个层面,选取农业机械化程度(X1)、从业人员文化水平(X2)、有效灌溉面积(X3)、科研经费支出(X4)、农用化肥施用量(X5)、苹果总产量(X6)、市场占有率(X7)、资源禀赋系数(X8)、规模优势系数(X9)、苹果园总面积(X10)10 个具体指标作为中国七个省份苹果产业竞争力研究基础,建立苹果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苹果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其中,资源禀赋系数(X8)是根据赫克歇尔—俄林(H-O)模型提出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资源相对丰富程度的计量指标。具体计量过程是样本地区苹果资源在全国的份额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比,即EF=(Vi/Vwi)/(Y/Yw)。其中:Vi为某一地区拥有的苹果资源;Vwi为全国拥有的苹果资源;Y为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Yw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规模优势系数(X9)反映苹果的规模程度与上一层次区域相比的比较优势。具体公式为:SAI=(GSij/GSj)/(GSi/GS)。其中:GSij表示研究地区苹果的种植面积,GSj表示研究地区水果的种植面积,GSi表示XX省(上一层次区域)苹果的种植面积,GS表示XX省(上一层次区域)水果的种植面积。规模程度可以用种植面积、企业个数等表示,本文以种植面积作为衡量指标。
(四)分析方法
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建立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七大省份的苹果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影响苹果生产竞争力的因素。将原来的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从中选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来反映原来多个指标的主要信息[13]。整个计算过程借助SPSS 25.0统计软件完成。
二、结果与分析
由表3 可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可提取的主成分有2 个,分别为F1和F2。这两个主成分的初始特征根分别为5.221 和4.010,符合均大于1 的标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2.21%和40.12%,累计方差贡献率92.33%,说明F1、F2两个主成分可以反映大部分变量关于苹果产业竞争力的状况。
表3 方程分解主成分分析表
(一)影响苹果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因素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发现该指标体系满足因子分析条件,并获得主成分载荷矩阵,导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结合主成分矩阵得分,分析影响苹果产业竞争水平的因素。
1.机械化程度、科技、资金和教育投入水平、基本生产要素投入力度对苹果产业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第一个主成分F1中,机械化程度(X1)、从业人员文化水平(X2)、有效灌溉面积(X3)、科研经费支出(X4)、农用化肥施用量(X5)5 个指标系数比较大,这些指标最能体现第一个主成分F1(见表4)。说明了以上5 个指标综合反映出苹果产业的机械化程度、科技、资金及教育投入水平、基本生产要素投入力度对苹果产业竞争力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影响苹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4 成分矩阵分析表
2.生产规模、单位土地生产水平、产出绩效对苹果产业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第二个主成分F2有4个指标作用明显,分别是苹果总产量(X6)、市场占有率(X7)、规模优势系数(X9)、果园面积(X10)。而资源禀赋系数(X8)在主成分F1和F2中作用都不突出,所以剔除。因此,改变苹果生产规模、提高单位土地生产效率、增强产出绩效水平是提高苹果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主要途径。
(二)七个苹果主产区苹果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利用表3 中F1、F2,两个主要成分的方差贡献率52.21%和40.12%,构建综合得分方程,Fi=0.5221F1i+0.4012F2i,其中F1i表示第i省的第一个主成分得分,F2i表示第i省的第二个主成分得分。Fi是第i省的竞争力综合得分。通过SPSS 25.0 软件计算全国7 个苹果主产省(市)的苹果产业的综合得分。
1.七个苹果主产省(市)综合得分。由表5 可知:在全国七个苹果主产省份中,山东省综合得分F 为1.08,排名第1;河南省综合得分F为0.06,排名第2;陕西省综合得分F为0.08,排名第3。由此可见,山东省、河南省和陕西省的综合得分均大于0,表明这三个省份的苹果产业竞争力水平相对较高。而河北省综合得分为-0.03、山西省综合得分为-0.44、辽宁省综合得分为-0.59、甘肃省综合得分为-0.72。由此可见,这四个省份的综合得分均小于0,表明它们的综合竞争力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竞争力水平偏低。
表5 主产区苹果产业竞争力得分及排名
2.山东省、河南省及陕西省苹果产业竞争力水平相对较强。从竞争力得分及排名中可以看出,山东省的两个主成分F1、F2排名位居第2,综合竞争力排名F第1,领先于其他各省。说明山东省在机械化程度、有效灌溉面积、科研经费支出等方面的投入较大,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苹果总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具有较大优势,投入与产出呈正比关系,烟台苹果的品牌效益Y也较明显。
这归因于山东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具备发展农业经济的自然与经济条件。同时,山东省政府与烟台市政府把苹果产业的高质量作为改革攻坚的重点任务。以“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为目标,特别是烟台市,更新改造老龄果园47.2 万亩,超额完成烟台市全年目标的18%,同时,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建立党支部领办的果品合作社588 个,带动果农超过1 万户。积极筹办首届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提升“烟台苹果”中国果业第一品牌的影响力。特别是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成功争取国家级“山东烟台苹果产业集群”项目,成为国家50 个产业集群中仅有的2 个苹果类产业集群之一。山东省苹果产业竞争力位居第一也是毋庸置疑的。
从河南省的两个主成分F1排名第1,F2排名第2,综合竞争力排名F第2 可知,在七个主产省份中,河南省的苹果产业发展速度是最稳定的。
河南省的苹果主产区主要分为豫东和豫西两大产区。由于两大产区生态环境差异大,品种发展各有特色。豫东产区降水量大积温高,果树生长量大、品种更新快,新建园大部分采用矮密栽培模式,该区域适合苹果快速生长和早期丰产,但果品品质较差。豫西产区属于黄土高原适生区,栽植面积约11 万hm2,占河南省苹果面积的70%。果树生长量小,苹果品种丰富。其中作为豫西苹果品种发展的代表——灵宝苹果发展时间最早,现有品种最多,已成为其农业增效最具潜力、农民增收最稳定、受益面最广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2016 年,“灵宝苹果”的品牌价值高达183.4 亿,获得全国县级农产品品牌价值榜第一位,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收益百强榜”中,以2 000 万的品牌收益居于第四位。特别是近年来积极发展的河南苹果全产业链服务,从种苗培育、生产种植、粗深加工、冷贮运输、销售、服务等6 大链条方面建设,为河南省果品产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近年来,陕西省可谓是苹果产业发展中的“后起之秀”。研究结果可知,两个主成分F1排名第3,F2排名第5,综合竞争力排名F第3。由此可知,特别是在果园面积、产量、果业效益方面表现突出,竞争力不容小觑。
陕西省的苹果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的主要原因,除了黄土高原的高海拔、温差大等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客观因素,与当地政府的重视息息相关。陕西省果区积极开展科技兴果,早在2001 年,陕西省专门成立果业管理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果业管理机构。目前该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设苹果、猕猴桃等果树试验站40 个,审定苹果新品种24 个,自主研发秦冠、秦阳、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等10 个优良品种。同时,在苹果浓缩汁的出口额方面,也在逐年翻番,真正实现了世界每七个苹果中就有一个产自陕西,每三杯果汁就有一杯来自陕西的目标。因此,陕西省在水果规模、质量、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已跃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水果第一大省和全球集中连片苹果栽植面积最大的区域,竞争力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所以在七个省份中是具有强劲的竞争优势。
3.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甘肃省苹果产业竞争力水平相对较弱。河北、山西、辽宁、甘肃四个省份的苹果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从具体的主成分排名来看,河北省第一个主成分F1排名第7,第二个主成分F2排名第1,综合竞争力排名F第4。山西省两个主成分F1排名第4,F2排名第7,综合竞争力排名F第5。辽宁省F1排名第5,F2排名第4,综合竞争力排名F第6。而甘肃省的两个主成分F1、F2排名位居第6,综合竞争力排名F第7,排名最后。
河北省的第一个主成分F1表现不突出,但是第二主成分F2排名第一,说明河北省苹果在总产量、市场占有率、规模优势、果园面积等方面表现不俗。但是,在河北省苹果产业在品种上以红富士和国光为主,品种相对单一,同时贮藏保鲜技术落后。大部分苹果企业忽视预冷处理环节,苹果收购后以简易贮藏、土窑贮藏方式直接入库贮藏,保鲜技术落后,导致果品质量大打折扣。
山西省虽然第一主成分F1位居第4,但第二主成分F2却位居最后,说明山西苹果在农业科技方面投入较少。果农的技术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是制约山西省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据统计,山西省苹果种植区的人员约为初中文化程度,半文盲超过了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员。山西苹果种植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栽培为主,经营土地的农民知识水平低,接受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较差,栽培技术相对落后。因此,长期果园技术管理不规范,生产的果实整齐度低且个头偏小,果形不端正,果实着色差,苹果质量一直难以保障,也难以利用机械设备,与市场接轨还有很大差距。
而辽宁省和甘肃省综合排名第6、第7,均排名较后。对于辽宁省而言,在20 世纪70 年代曾占据全国苹果的“半壁江山”,绝对优势的地位。之后山东、陕西等省苹果生产发展迅猛、辽宁苹果产业 在全国的位次逐渐后移、影响逐渐降低。目前,辽宁虽可勉强称之为全国苹果生产大省,但绝对不是苹果生产强省。主要由于政府部门投入不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用科研经费不足,生产方式以传统的散户经营为主,导致单位土地生产效率低,苹果深加工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落后于其他苹果生产区,附加值较低,苹果产业的竞争力较弱。而甘肃省的苹果是甘肃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但是力度依旧不高。因此出现苹果产业具有一定的市场集中度,但存在大量分散的苹果产地的现象。同时,甘肃省苹果产业进入壁垒和差异化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集群效应。由研究结果可知,甘肃省苹果生产在种植面积和产量方面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但由于苹果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设备落后,甘肃省农业科技水平不发达,虽然在消费和出口方面,甘肃省苹果产业目前具备竞争优势,但与陕西、山东相比,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七个苹果主产省份苹果竞争力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七大苹果主产区苹果产出水平与其农业生产投入水平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省份苹果产业竞争力差距较大。
2.山东、河南、陕西三省产业竞争力水平较强,河北、山西两省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中游位置,辽宁、甘肃两省位居最后。
3.全国苹果产业整体发展劲头强势,但依旧存在投入不足,产业增值效益低,科技水平不高,品牌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4.由此可见,提高政府的科技、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完善果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是提高苹果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的主要途径。
(二)建议
1.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水平。首先,各省份要加强政府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进行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加强老果园提质增效改造和果园防灾减灾建设,增加苹果储存保鲜仓库建设。其次,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学习科学栽培种植的知识,积极采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有效地进行种植和管理。
2.树立创新意识,打造苹果产业品牌效益。良好的品牌效益,可以促进整个苹果产业链条的发展。第一、各个主产区采用择优+结合原则,更新本产区的果园苗木,自主培育与嫁接相结合,使苹果品质更加优良,满足消费者不同口的需求;第二、改变原有的小规模生产和低价促销的方式,注重打造自我品牌,提高不同苹果品种的知名度,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并在流通市场中,及时更新信息,发展衍生产品,形成较高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形成特色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