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和惩戒”的真相

2021-10-01肖肖

检察风云 2021年15期
关键词:体罚后果惩罚

肖肖

孩子屁股打不得

被轻视的暴力行为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数据,全球约有3亿2~4岁的儿童受到过家长或监护人的暴力管教。与之相应的是,全球范围内仍有11亿家长相信“不打不成器”,以不同方式体罚自己的孩子。其中“打屁股”成为众多父母教育孩子首选的“武力解决方案”。在美国,一年里打过孩子屁股的父母约有一半,一周里打过孩子屁股的父母占三分之一。不少家长认为,“打屁股”是一种“温和惩戒”,对于正确抚养或教育孩子是必要的,不算暴力行为。

然而研究发现,“打屁股”很容易造成孩子臀部周围红肿,导致血液不流通,甚至发生坏死性的炎症。孩子的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而且身体的各个器官比较娇嫩,受到外力影响的时候容易造成伤害。脑组织位于颅腔内,颅骨通过寰枕关节与人的脊柱相连接。如果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时出手过重、过猛,臀部突然受到的撞击可经脊柱传到寰枕关节,有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的损伤,产生严重的后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立法禁止体罚。苏格兰颁布了“家长对孩子的体罚行为将被指控为刑事犯罪”的一项法律,所有对儿童的身体攻击(体罚),不论是否“合理”,都将被视为违法。

该项法律使苏格兰成为英国首个明令禁止家长体罚孩子的地区,让儿童们大大松了一口气,但也引来不少反对声。当地“讲道理”社团认为,使用“打屁股”等手段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是“非常温和的惩戒”。虽然禁止体罚的立法出发点是好的,但可能会制造更多不良后果。新法实施后,家长们“打屁股”等手段都将成为犯罪行为,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他们将“手足无措”。然而法国临床心理学专家萨缪尔·多克持支持态度,他表示:“虽然打一次屁股不比杀人,但是这往往会成为一个开始,最终演变成暴力。”

体罚带来的副作用

美国麦克林医院著名心理学家马丁·泰切尔博士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动物如果在大脑发育早期遭受过忽略和压力,成年后更容易变得焦虑和紧张,人类也是如此。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期,体罚所引发的恐惧会对儿童的大脑功能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通常情况下,孩子被打的时候,大脑会为了保护自己而暂时封闭,导致在精神上抗拒一切,因此不太可能吸取任何教训。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被体罚的经历:因为什么事情被打?如何被打?当时的感觉是恐惧还是无助?挨打之后有没有改正某个错误的行为?

泰切尔博士领导的团队进行过一项对5~7岁孩子的问卷调查,要求他们描述被父母打屁股时的感受。他们的回答出乎人们的意料:“像有人用锤子击打你”“好痛!是里面痛,就像要把骨头打破”“感觉好可怕!你知道,真的很痛,感到剧痛,我内心非常恐惧”“真的想逃离父母,因为他们脾气很坏而且打得好痛!”

“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而不被发现。”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警告说:“小孩遭受惩罚后,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更诚实更负责。”

多项研究证实,“打屁股”对儿童的危害可能比此前所知的更大。

一﹑影响大脑发育。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压力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凯蒂·麦克劳克林教授的一项新研究指出,“打屁股”不仅仅是体罚,更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被“打屁股”的孩子在前额叶皮质的多个区域,包括在显著网络中的区域,具有更大的神经反应。大脑的这些区域会对外界环境中可能会带来后果的行為(例如威胁)作出反应,并可能影响人的决策。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147名10~11岁的儿童,第一组40名被打过屁股,第二组107名儿童没有被打过屁股,他们均被排除经历过更严重形式的暴力。每个孩子被要求躺在核磁共振仪上,并看着电脑屏幕。屏幕上显示带有“恐惧”和“中性”表情的演员的不同图像。扫描仪捕获了孩子对每种面孔的大脑活动,并对这些图像进行了分析,以确定与未被打屁股的孩子相比,被打孩子是否激发了不同的大脑活动模式。结果被打屁股的儿童对“恐惧”面孔表现出更强烈的神经活动。

二﹑具有暴力倾向。美国杜兰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月被打屁股超过2次的幼童,两年后发生攻击行为的风险增加了50%。没有证据证实孩子越打越听话,孩子并不会从体罚中学会怎样做,唯一能让他们学到的是用拳头可以解决问题。打屁股与反社会行为、侵略性和精神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对一些性格较为外向的孩子采用打屁股等暴力手段进行教育,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还会让孩子模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儿童受到的体罚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对兄弟姐妹、同龄人、父母的攻击行为。

三﹑影响智力发展。美国一项针对1510名2~9岁小孩的4年观察研究指出,体罚对孩子心智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很大。未遭体罚的孩子,智商的平均分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28分。在出现心理方面问题的成年人中,2%~7%的人小时候经常被打屁股。平静和安静最利于孩子大脑的学习,而经常挨打,就会变得担惊受怕,注意力难以集中。

总是被体罚的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更加注重自己的表现是不是符合大人的要求,而不是学习内容本身。对于胆小的孩子采用暴力教育手段,会使他们变得更缺乏自信、充满挫折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在学校里,表现差的孩子往往都来自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家庭,他们的父母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威胁、恐吓甚至体罚。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误入歧途。

情感引导效果好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金伯莉·布雷恩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她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强调说:“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用爱去包容一切。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的时间,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在处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时,控制、放任、贿赂、威胁都是家长们常用的方法。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难以建立起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与上述方法相比,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满关爱,也更符合逻辑和人性。只有情感引导型父母才会把棘手的情况当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并且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同情和理解,加强亲子关系,进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最有益的基础。

布雷恩认为,“管教”的真正意义是“引导”,情感式引导是育儿的核心所在,包括暴力在内的消极方法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一﹑对孩子说话避免出现“不许”“立刻”“马上”“快点”“禁止”等命令性词语,停止吼叫、呵斥和威胁。运用“描述——沟通——引导”的方法,遇到孩子某些不能忍受的行为时,先平复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现在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进一步引导孩子正确的做法。

二﹑学会分辨消极后果和直接后果。强化心理学把惩罚分为两种类型,即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减少行为频率,如运用直接批评等方式来减少孩子做错事的行为。负惩罚是通过消除快乐刺激来减少行为频率,如家长通过减少游戏时间或暂停有益行动来达到惩罚的目的。

无论哪种惩罚方式都是消极后果而非直接后果。如果孩子贪玩错过了吃饭时间,很多家长会用“不能看电视或不能玩游戏”的方法来惩罚孩子,这就是消极后果,而直接后果是错过了吃饭时间,就没有饭吃,饿一次就知道不吃饭是什么后果了。避免用消极后果惩罚孩子,让孩子承担直接后果。

三﹑了解孩子的性格和个性,以此判断孩子做出某种行为的动机。不管孩子做出什么举动,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的情绪要爆发出来时,低头呼吸是最好的方法。接着观察孩子的行为,判断他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询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聆听他的想法,先听后说;对孩子的想法表示同情,也就是共情;给予引导,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下次一定要注意什么。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体罚后果惩罚
“耍帅”的后果
这些行为后果很严重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众荣的后果8则
难忘的体罚
上朝迟到了 后果很严重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真正的惩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