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
2021-10-01钟誉威
钟誉威
山歌
山歌,即民歌之一种。梅州客家山歌是流行于广东省梅州市境内的民间音乐。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客家山歌最远可溯源至《诗经》之《十五国风》,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又进一步受到当地畲、瑶等土著歌谣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客家山歌可谓是中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它富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岸多乡亲聚一堂,涯今山歌来开场。涯用山歌问声好,恭祝乡亲身健康。”悠扬高亢的山歌向远处飘去,以“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山歌”为主题的兴宁市山歌剧团巡演开始了。村民们早已闻风而动,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抱小孩、有的牵老人,围在宽阔的空坪前观看节目。人群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客家山歌的魅力。
山歌剧团每年都会到各个山乡小镇巡演,给大家带去欢快的歌声和美好的祝福。山歌深受老一辈人的喜爱,他们一听到山歌巡演的消息,就充满期待。那可是难得一遇的古老“演唱會”啊!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也非常接地气,一些山歌背后的故事生动有趣,意味深长。我最喜欢的就是“三斤狗一夜成为三伯公”:
从前,有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非常小,父母便给他取名为“三斤九”(客家人有个习俗——必须给小孩子取个“花名”,也就是绰号),但客家话“九”和“狗”的发音一样,一来二去“三斤狗”就变成他的名字,原名反倒无人记得了。
因为家里穷,三斤狗便把唯一的10多岁的儿子阿发送去过番(南洋)——在当时,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做此选择。快乐的时光易逝,贫困的日子难熬。在儿子过番的五年时间里,三斤狗艰难度日,受尽了乡亲们的白眼与欺凌。大年三十,三斤狗没米下锅去借米,好话说尽却没借到一粒米,回家路上捡到一只死公鸡,便欢欢喜喜抱回家。他拔鸡毛的时候,邻居看见了,一口咬定公鸡是三斤狗偷走并杀死的。晚上,三斤狗早早上床睡觉,但是,又饥又寒又气的他又怎能睡得着?半夜,他听到儿子回来的敲门声,满心欢喜却不肯开门,因为他怕儿子没赚到钱,反倒被人看不起。没想到阿发真的发了。大年初一,天刚亮,三斤狗父子来不及备办祭礼,便用大盘小盘装满花边(银元)祭拜祖先,乡亲们纷纷改口,左一句三伯公右一句三伯公,这个拉那个扯,好不热情!变化太快!三斤狗不由地感慨:“么钱三斤狗,有钱三伯公。”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宝贵遗产,以后我还要多去了解客家文化,掌握更多客家山歌知识,让身边的人都认识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