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筋痹与肝的关系探析

2021-10-01乔龙辉田雪梅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9期

乔龙辉 田雪梅

【摘 要】 筋痹是五体痹之一,筋痹的形成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经脉空虚;外因为感受外邪。从古至今有不少学者认为,筋痹多累及肝,肝与春气相应,筋痹在春季发病,为风寒湿留滞筋脉,气血闭阻导致。筋依赖于肝血的滋养,筋痹日久,复感外邪,可成肝痹。在筋痹的治疗中除了将舒筋通络贯穿始终之外,同时也应该注重补益肝肾、疏肝理气。

【关键词】 筋痹;筋脉;肝痹;从肝论治;舒筋通络

筋痹首见于《黄帝内经》,属“五体痹”范畴。因正气亏虚于内加之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筋脉,或外伤于筋,或痰湿流注筋脉致气血痹阻而引起的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腰背强直、步履艰难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证[1]。因为肝主疏泄,所以也兼有胁痛、急躁易怒等症状。筋痹在西医学主要涉及的疾病有坐骨神经痛、筋膜炎、肩周炎及腱鞘炎等。笔者通过阅览大量文章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观察,总结出筋痹的发生、发展与肝有着紧密的关联,从肝论治可以明显改善筋痹的临床症状。

1 筋与肝的关系

筋依赖于肝之精血的濡润,才能使骨节得以维持约束,联结肌肉和主司运动的功能正常运转。《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肝所获得的精气,能布散到筋而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筋的坚韧刚强之性,使肢体关节屈伸自如,强健有力,且能耐受疲劳。故《黄帝内经》中多次指出“肝生筋”“肝主筋”“肝合筋”“肝主身之筋膜”。

2 筋痹形成与肝的关系

筋痹这一名称首次出现于《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宋·严用和《济生方》曰:“筋痹之為病,应乎肝……”清·秦之桢《症因脉治》曰:“肝痹之症,即筋痹也。”从古书的论述可以看出筋痹的形成与肝有一定关联。

2.1 肝主疏泄功能失调,气血痹阻于筋 有关筋痹病机的叙述首次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四时逆从论篇》曰:“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认识筋痹应抓住这一主要病机。由于肝失疏泄,气血不畅,筋络不利,卫气不能防御外邪,致使风寒湿等邪气乘虚侵入血脉,最终导致虚处留邪,筋脉失于濡养,出现“筋屈而不伸”的症状。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筋痹的基本病机是气血痹阻于筋络。

气血的运行与五脏生理功能存在紧密的关联,其中肝的疏通、畅达作用最为重要。而气血的运行,主要依赖肝气的疏通和发散功能。肝气充沛有力,且肝阴与肝阳相互协调,肝脏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才能正常输布全身,则筋脉通利。若疏泄不及,肝气不疏,气机郁结;或肝阴不足,肝血亏虚而筋膜失养;或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而筋脉拘挛,均可导致气血痹阻于筋络,引起筋痹症状。《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肝脉……微涩为瘛挛筋痹。”《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肝主疏泄,肝气疏通肝脏的气机和调节肝血,使气血通畅,筋络通利。肝气充沛,肝脏有协调平衡的疏泄能力,气血才能被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发挥其濡润作用,以保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说明肝与筋密切相关。《素问·痿论篇》曰:“肝主身之筋膜。”“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2.2 肝气通于春 肝主春,肝与春气相通应。自然界在春气以生发为主,在人体则肝为刚脏而主升主动,同气相求,故春季与肝相应。春季风气偏盛,人体肝气应之而旺,肝为阴中之少阳,属木,故肝之阳气在春季偏旺,易于发病。《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云:“少阳有余病筋痹。”《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肝者,……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明·方贤《奇效良方》曰:“遇春得者为筋痹,中于肝则筋挛,夜卧惊恐,饮食多而小便数。”明·马莳说:“肝主春,亦主筋。肝气衰,则三气入筋。”

因此,筋痹的病位在筋脉,它是一种以筋脉证候为突出表现的痹证,在春季发病,且春季风气影响较大,以风寒湿留滞筋脉、气血痹阻导致。

3 筋痹日久可成肝痹

《素问·痹论篇》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五体与五脏的相互对应关系,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的相互促进,并且展现在机体患病后对所应脏腑的病机传变。痹病初起,病位主要在皮、脉、肉、筋、骨这五体;病久不愈则会侵及于脏,最终成为脏腑痹。如《素问·痹论篇》曰:“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筋痹病久可能会导致肝痹。筋痹反复发作,重感风寒之邪,肝气耗伤,肝血亏虚,筋脉失荣。肝气失调则见胸胁胀满、疼痛,甚者可致气血痹阻,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屈伸,进而痰瘀痹阻肝络,见胁下积聚,可成肝痹重症[2]。

李满意等[3]认为,肝痹和筋痹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两个阶段,肝痹是在筋痹基础上发病的,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的疾病。有研究表明,纤维肌痛综合征可出现肝气不疏的症状。李满意等[4]还认为,实际上肝痹是在筋痹的基础上出现肝气失疏泄而引发的。当风湿病出现肝脏功能受损时也可视为肝痹,说明筋痹的传变不单单是筋向脏腑的传变,还包括脏腑向筋的传变,它们具有双向传变的特征。

4 从肝论治改善筋痹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行津布,构成气血循环体系。只有肝气畅达,肝血充盈,筋膜有力,筋络中的气血才能正常运行。

筋痹病理变化的基础是筋脉痹阻,筋膜失养,因此,舒筋通络的治疗原则贯穿病程的始终[5-6]。筋痹的形成,主要责之于筋脉痹阻,但是导致痹阻的病邪各不相同,故针对性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因肝肾阴虚而痹阻,当以补益肝肾之阴为法[7];因肝郁脾虚而痹阻,当以疏肝理脾为法;因肝郁气滞而痹阻,当以疏肝理气为法。李满意等[1]认为,筋痹的病机在于气血运行受阻,筋脉不利,以风寒湿三气杂合,气血阻络,肝肾阴虚痹阻筋脉,肝郁脾虚痹阻筋脉,肝郁气滞痹阻筋脉,筋脉痹阻为筋痹的必要因素。因“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故筋痹病久可能会导致肝痹。其临床治疗时,常加用天麻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或用疏肝理气之香附等。《中藏经》治疗筋痹“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有人用六味地黄丸加白芍、天麻、牛膝等滋养肝肾之阴,舒筋活络。另外,《备急千金要方》提出:“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王海东等[7]用针刀治疗筋痹,通过局部松解粘连,整体调整立线,也取得了较好疗效。总之,在临证中应随证化裁,不可固守一方一法。

5 小 结

筋痹是按五体脏腑组织分类的痹病,其病位在筋,涉及肝肾等脏腑。基本病机是筋脉痹阻、筋膜失养。临床以虚实互见多见,虚者多为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实者多为感受外邪、痰瘀等痹阻筋脉。治疗时应以舒筋通络为原则,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应用不同治法。本病若早发现,早期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久病缠绵,气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肢体功能受限严重,预后较差。迁延日久,复感外邪,可转为肝痹。综上所述,筋痹的形成、发展及治疗均与肝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筋痹的治疗中除了将舒筋通络贯穿始终之外,同时也应该注重补益肝肾、疏肝理气,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筋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1):59-67.

[2] 娄高峰,娄玉钤.娄多峰论治风湿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

[3] 李满意,娄玉钤.肝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4):46-53.

[4]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肝痹的证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4):37-40.

[5]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

[6]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筋痹的证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11):39-42.

[7] 王海东,田雪梅.常见风湿病针刀规范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6-67.

收稿日期:2021-06-15;修回日期:202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