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2021-10-01陈奇佳

阅读时代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尔基革命小说

陈奇佳

2021年是高尔基逝世85周年。这位俄语文学巨匠,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伏尔加河畔诺夫哥罗德城的一个木工家庭,从小饱受人间苦难与生活辛酸,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即为“苦涩”之意。高尔基一生创作成就突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的主要作品之一,长篇小说《母亲》写于1906年,是高尔基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的标志性作品,最初被译为英语并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在纽约一本杂志上。小说问世时,俄国社会仍处于1905年革命失败后的低潮期,民众的消极情绪持续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母亲》表现出工人阶级逐渐觉醒、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情景,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列宁称赞《母亲》为“一本很及时的书”“很多工人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对自己有很大的益处”。

《母亲》聚焦20世纪初俄国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工厂中沉重的奴役与剥削使得俄国老一代工人失去了人性与活力,每天都像怪物一样生活。脾气暴躁、性格恶劣的老钳工米哈伊尔去世后,妻子尼洛夫娜担心儿子巴维尔会重蹈覆辙,但她惊喜地发现巴维尔成了与父亲迥然不同的人。在革命书籍与同伴的引领下,巴维尔积极参加革命小组,并引导工人运动。在巴维尔的影响下,母亲以细腻的观察和母爱的本性发现了革命者们的可爱之处,与他们成为朋友的同时,也受到了先进思想的洗礼,逐渐成为一名自觉的革命者:她奔波于农村与城镇之间,为农民、工人分发宣传书册;巴维尔在法庭上发表深入人心的演说后,母亲又主动承担起递送儿子演说词的任务。即便在不幸被暗探发现、即将被捕的时刻,尼洛夫娜仍在毫不畏惧地分发传单。她在小说中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卑微到高尚、从懦弱到勇敢、从小爱到大爱的精神转变。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高尔基在小说中试图表现:像母亲这样的无产阶级女性,她们是一无所有者中的一无所有者,她们更需要参与到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中,这样才能解放自己;而她们在参与到这崇高事业中时,还要培育勇于解放自己的意识。

1907年4月,《母亲》英文版单行本在美国出版,并广泛传播至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自问世以来,《母亲》在苏联曾4次影视化,其中导演普多夫金1926年的作品至今仍被世界影坛奉为经典。

《母亲》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俄苏红色经典之一,由沈端先(即夏衍)根据两个日译本转译,得到过精通俄文的作家蒋光慈的指点。翻译尚未结束,由陈望道主持的大江书铺于1929年出版第一部,1930年出版后续译完的第二部。由于书中充满积极的革命意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忱欢迎,鼓舞了一代年轻人,不到一年便再版两次。1931年,小说因宣传革命思想而被当局列入禁书名单,1935年出版社将译者易名为“孙光瑞”、书名改为《母》后再度出版。抗日战争期间,《母亲》还被印过两版。新中国成立后,夏衍译本的《母亲》经过多次校订修正,于1955年出版堪称定本的新版,并于1985年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高尔基文集》第十一卷。

作为一部历经时代考验的经典之作,《母亲》对今天的作家来说,至少在两个方面仍有启示意义。首先,小说展现了作者对底层生活的纵深了解。《母亲》是高尔基在对底层人民生存状态的充分且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其次,小说并未采取说教的方式传播思想,而是通过成长变化的两个主要人物——母亲和巴维尔——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关于优秀的革命文学,恩格斯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母亲》完全符合恩格斯所谈到的标准,特别是在母亲这一角色上,充分体现了人类崇高情感——母爱與人类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的交织协奏。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高尔基革命小说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中国的出行革命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