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之“道”
2021-09-30胡海洋
胡海洋
摘 要: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并对当前教育以及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价值。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借鉴和引入,从人的成长规律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对富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道家思想;教育;健康成长
一、人成长规律概述及分析:
人的成长、成熟及发展主要体现在整体机体各器官的长大。不仅包括了人体组织、细胞、器官等生理上的生长发育,也包括了心理的成熟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人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自治、从无知到有见识、从客观到主观等方面。
人的成长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等几个基本规律。遵循顺序性原则,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学生的发展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其次阶段性主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方法、要求、内容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平衡,时快时慢,如有的人身体先成熟,心理后成熟;人的身体发展在刚出生的一年和青春期发展最快;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教育要适时而教,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或最佳时期及时进行教育。互补性是指人的机体某一方面技能受损时,可通过其他身体机体或心理机能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自身优势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得以有效保证,同时对学生自信、自强的优良品质加强培养。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群体与他群体的差异和个体与个体的差异,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二、教育规律概述及分析:
(一)顺其自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应从尊重客观规律入手,更好地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及自然规律。目前通过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心理研究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同时必须建立在个体具备一定的成熟性,能够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可看出孩子的成熟状态与学习要求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对早期教育加强重视。
(二)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孩子不同的成长发育阶段,要创设适合于孩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孩子自主成长。例如,有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由于神经系统还没有完整地髓鞘化,因此孩子对周围的环境有着特别的需求,他们善于使用比喻的、幻想的、共同感受的与魔法般的方式来接近这个世界。我们需要给孩子创设各种游戏的情景,帮助孩子来接近世界、了解周围的人和事。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最渴望的就是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孩子们会使用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满脑子的问号去主动探索这个世界,家庭和学校就要为他们获得认识这个世界、主动探索这个世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当下的中国,我们务必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让教育远离折腾,让教育真正地发生。
(三)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规律。激发和引导孩子的自我发展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其中主要表现在孩子自主发展、全面发展、自我发展等方面。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不仅需要对文化课学习加强重视,还需要注重孩子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其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提升道德观念、养成良好习惯、认识社会运行规则、培养好奇心、学习待人处世方法等。尊重这些规律就是要让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在这诸多方面都能得到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指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潜质各不相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尊重孩子发展的需求,并为孩子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和保障。重视孩子主动发展是指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信息时代知识又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这样巨大的矛盾冲突要求今天的人们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必须成为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者,才能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
三、教育中出现问题学生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不稳定,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随着近年来父母婚姻观的变化以及部分家长综合素质偏低等现象,导致不少孩子需要承受来自家庭变化的痛苦,使孩子无法专心学习。其次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部分孩子,因家长自身教育理念不足,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不少孩子出现孤僻、自私,甚至攻击性,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按时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和任务,即使完成作业,也写得潦草马虎、偷工减料,并且表现出黏人缺乏独立性,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无法和同学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上述问题主要都是由于缺乏家庭关怀所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过于严苛。由于不少家长将自己的梦想全部寄托到孩子身上,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将培养孩子健康、快乐、自食其力等为人的根本世界观和价值观抛于脑后,造成实际培养中存在不正确的理念和行为。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参与大量的课习,对学生成绩过度追求等,在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下,孩子的学生任务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并且家长管理更加细致、苛刻,要求孩子在家必须听话,外去却缺乏严格要求,导致孩子在學校常常出现不遵守班级纪律和老师要求的情况,对自身学习和行为极其放任,甚者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频发,都源自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未及时得到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三)经济快速发展迅速,社会转型期导致心态更加浮躁、急功近利。由于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需要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期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和家长之间能够实现通力合作。但在实际家校合作中,不少家庭对应有的家庭教育予以忽视,往往将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社会,在自身教育方面,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关心,过度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对孩子的全面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实际上,只有孩子心灵能够健康成长,才是孩子实现全方位成长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人格的健全发展,能够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的、心态健康积极的人。另外由于受到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的影响,学生极容易出现思想问题,做事学习对于过程关注不足,更在意结果,导致学习急于求成,做事投机取巧,听课、作业以及复习环节都敷衍了事,书写随意不工整等,这也造成问题学生的出现。
四、问题学生教育的有效对策分析
针对问题学生教育中,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付出爱心和关心,使孩子内心的坚冰得以融化,通过与孩子谈心聊天,打开孩子的心结,从而能够走进孩子的世界,帮助孩子走出生活和学习的困境。
(一)给予学生更多关爱。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生活上的帮助。如学生身体不舒服时,老师应给予关爱,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的怀心和爱护;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不开心的事,心情低落、苦闷时,老师应及时发生,并和学生进行谈心聊天,使学生内心痛苦得到有效疏解,有利于学生心态调整,更好地参与学习。同时来自家庭的关爱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父母,需要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通过陪伴和互动,对孩子成长的困难及情感的变化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使孩子在父母离婚后也不会失去来自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二)老师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针对家庭管教严苛的问题,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互动,对其学习和生活压力进行了解,并有效帮助其缓解心理负担和压力。特别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应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不指责、不批评、不评判,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充分理解,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尊重,以同理心积极接纳学生的不足,并引导其将心中累积的不良情绪有效释放后,积极鼓励学生勇敢面对问题,对应对方法进行不断探索,使学生心态发生积极转变,从而使其能量得以全面释放,將以往的学习压力转化为动力,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同时也要求家长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通过健康、正确的教育方法的运用,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得以真正缓解,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身心健康发展。
(三)尊重学生,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往往由于学生自身自尊感不足,而导致其逐渐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社会和老师都会不断要求学生按照自身想法做事,而未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这样的做法是否对其有意。如老师安排大量的家庭作业,甚至使学生玩耍时间完全丧失,而这种做法只为了完成任务,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少学生对作业敷衍了事,结果又造成老师和家长对其完成作业不负责的态度进行批评,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了有效改变此状况,需要给予孩子尊重,使其内在的自尊感得以有效激发,在此基础上通过外力的引导,使学生不断修正,再加上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使学生能够不断纠正自身不良习惯,完成作业时不再马虎了事,并通过仪式感地树立,能够使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学习质量优良,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琦.东方文化和道家思想对音乐教育的一点启迪[J].音乐传播,2018,000(004):114-115.
[2]谭绍珍.道家思想对基础教育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8,005(040):380-382.
[3]林美香、杨琼.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与当前环境教育[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8,35(04):10+15+17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