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保护自己
2021-09-30潘莉莉
潘莉莉
一、课程目的
(一)认知目标
1. 通过学习五种警报语言,学生懂得性侵的判断边界。
2. 通过“健康涂涂乐”活动,学生了解身体隐私部位。
(二)情感目标
1. 通过暖身游戏,学生学会表达面对非自愿身体关注或接触时的感受。
2. 通过学习保护自己的知识,学生增强应对性侵情境的信心。
(三)行为与意志力目标
1. 通过性侵误区的讲解,学生增强预防性侵的意识。
2. 通过“三步走”策略的学习,学生更有勇气应对可能面临的性侵。
二、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学生学会识别与判断性侵信号。
2. 难点: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暖身游戏里各种情境带给他们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畅聊困惑。
三、设计思路
预防性侵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热点,也是社会痛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中小学性侵事件体现了当前我国性教育的滞后现象,当前的性教育多关注青春期两性生理变化,而忽视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内容。
本课程从“感受”出发,与学生探究引发的不适感及其原因,让学生的感受被接纳、表达被倾听的同时,对“性侵”引起重视。通过游戏发现隐私部位,引出五种关于性侵的警报,从而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更坚定、更自信地指出哪些行为是属于“非自愿的身体关注与接触”。
四、课程步骤、内容
1. 视频导入:看视频,说感受
师:让我们一起安静地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这是一个泰国的公益广告短视频,视频中的男人以做游戏之名对小女孩做出不雅的举动。该视频的尺度是有所把握的,并未直接呈现性侵程度较严重的场景,可以有效避免可能给学生带来的观看后遗症。)
板书主题:学会保护自己
师:看完这个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初体验:看情境,选边站
师:今天的主题是学会保护自己。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个暖身游戏——向左走、向右走。
(1)游戲规则讲解:PPT会呈现一些情境,如果你觉得可以接受请往左边走,感觉不自愿请往右边走。
(2)请同学们说一说不自愿的感受是什么。
(3)教师呈现“感受墙”
师:老师从其他班级同学的回答里汇总了这些“感受”,有大家刚才说到的吗?有哪些是没有说到的?
3. 再探究:判断依据
师:刚才我们选择情境时,有同学会问医生的性别、教师的性别,所以性别是我们的判断依据之一。那么除了性别,还有哪些因素是你们判断情境的依据呢?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帮助学生分辨令人不舒服、不愿意的触摸,倾听学生认为“可以”与“不可以”的判断依据:性别、关系亲疏、职业、感觉、场地……并引出很少学生会想到的判断依据:接触部位。
4. 齐发现:健康涂涂乐
(1)游戏规则讲解
师:请根据老师发的作业纸,完成一个任务。用颜色笔涂上你认为不允许异性接触的地方。
(2)学生涂色作品
师: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对比一下别人的作品,看看你们涂的地方有哪些部位是重叠的,也可以和更多完成的同学的作品进行对比,看看重叠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3)教师做小结
重叠率最高的部位正好是游泳衣遮住的部位,也是我们的隐私部位。
5. 共解读:五种警报来帮忙
(1)教师讲解有效预防性侵的五种警报,并呈现教具——五种指示牌。
(2)游戏规则讲解:请同学们根据所给情景,迅速识别警报名称,举起相应的警报牌并跑到指定位置。如果可以通过,请全体做出指定动作。
6. 教师总结
男孩女孩都有可能遇到非自愿的身体关注和接触,每一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根据感觉,我们可以先判断,再进行识别。教师进行总结,生成“三步走”策略(如下图所示)。
五、课程效果与反思
这是一堂面向小学四年级学生开设的关于“性侵”主题的心理健康课程,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正面引导为方向,以增强学生对“性侵现象”的认知力及对问题的处理信心(应对策略将放在下一节课)为重点开展。从学生课程结束后的分享来看,教学效果良好。
1. 巧妙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内容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初体验”环节里的情景取自该教材“可以接受的身体关注和接触”与“非自愿的身体关注和接触”的内容。本课程期待能创设一个活动环节把这些情景都串起来,因此“向左走、向右走”这个活动形式应运而生。
(1)师生较直观看到大部分学生的选择;
(2)必须迅速做出抉择时,人往往能发现自己最重视的是什么;
(3)做抉择时,学生的心中已初步浮现出他们的困惑,如“这个体育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这个医生我以前见过吗?”等等,较好地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2. 以情景带动情景,以故事影响故事
生活里的事例往往比教材更鲜活,有个女生说:“有一次上完体育课,天气很热,有两个男生就直接在女生面前脱了上衣,我们尖叫,他们还说脱的是自己的衣服,错了吗?”有一个班的学生还跟我探讨起他们见到的现象:“如果一个男生硬拽一个女生进男厕所,里面正好有一个男生在上厕所,被女生看见了,是‘视觉警报吗?但是这个被看的男生也是受害者呀!”“有一个叔叔在校门外拿着相机拍我们,我们让他别拍,他说他只是拍照,又没有碰我们。这个是什么警报?”可见,课堂上的例子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学生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在课后探索问题。
3.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同样的课程内容,有些学生觉得可以接受、理解,有些学生会感到不舒服、困惑。对于本节课的主题,某些视频或图片可能会引起某些学生的不适,教师应提前给予这部分学生“回应”,如可以这么说:“本节课是关于如何保护自己的,可能有些内容会让你不适,是正常的,下课后老师非常欢迎小朋友跟我聊聊。”这样的提醒,让学生在课程一开始就有一种得到“照顾”的感觉。“健康涂涂乐”活动中,与直接告诉学生隐私部位不同,教师是鼓励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作品对比,找出重叠部分最多的地方。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在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中实现的,是学生能动性的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说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精髓。